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听懂老板的弦外之音,你就已经超越了99%的职场新人

我和老李同在一个创业群。前几天,他往群里发了张聊天截图,是一个姑娘应聘他的公司,被拒绝后的吐槽。

老李苦笑着跟我们述说事情原委。公司招聘助理,来了不少面试者。老李出了一道题:半小时内,成功借一台笔记本电脑上来,算面试通过。

老李说,出题原意是想测试应聘者的应变、沟通能力及亲和力。他还专门提示了一句:咱们楼下有很多家公司。

另有两位应聘者很快顺利借到电脑,唯有这位姑娘在时间快到时,气喘吁吁地打来电话,说要延长一点。

老李很奇怪,但同意了。又过了20多分钟,姑娘回来了,额上全是汗珠,像是一路跑回来的,手里拿着一部笔记本。

老李问:“电脑哪儿来的?”

姑娘微微迟疑:“我表姐的,她住得不算太远。”

老李说,其实某一个瞬间,他心头有过一丝恻隐。这姑娘虽然没敢下楼借,但也算够执着,做事也算有执行力,终归是把电脑“借”来了。

“只是,我要的是电脑么?我要的是一个能够领会意图,灵活高效解决问题的助理!商业战场上,有时耽误20多分钟,事情可能就砸了。这种死脑筋的姑娘,谁敢要啊?”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在职场上,如何说、说什么非常重要。其实同样重要的,就是如何倾听。尤其是能听懂老板说话,正确办好事情,这样的有效倾听,早已是职场人的必备技能。

该干的一丝不苟,其他的深想细做

有个经典的职场故事。

张三和李四同时工作,领相同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没变化。李四问老板,为何厚此薄彼?

老板说:“你现在到集市看看,今天有卖土豆的吗?”

李四去了,回来汇报:“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

李四被问住,又跑回市集,回来后说:“40袋。”

“多少钱?”

“您又没有叫我问价钱。”李四很委屈。

老板把张三叫来,也叫他去集市看有没有卖土豆的。

张三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他向老板汇报:“今天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0.25元一斤。质量还不错,价格也便宜,我带了一个回来,您看看需要不?”

张三边说边拿出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卖掉。咱们如果全买下,还可以优惠。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在外面等您回话……”

著名管理学家马歇尔·多普顿曾提出“多一圈定律”。

他发现德国人做汽车拧螺丝时,会比规定的标准多拧一圈,而法国人出于浪漫不羁的天性,往往少拧一圈。拧螺丝是细小的生产环节,多拧一圈和少拧一圈地不断积累,最终就体现为汽车质量的差异了。

“多一圈定律”说出了优异的成绩大多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职场中,人与人的差距也往往就在“多一圈”和“少一圈”。

多一圈,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最多算是称职的员工。要想取得突出成就,你必须比那些人多努一把力,再“多一圈”,比自己分内的工作还多做一点点,比别人期待的更多一点点。

听完任务做事情,总能想深一层,做细一点,妥帖周全。身具这种品质,你一定能赢得机遇,获得快速成长。

意图领会过了头,会赔了夫人再折兵

事物皆有两面性,皆怕过犹不及。

不懂体会领导心意,只知无脑执行的员工不让人省心;太懂领导意图,仿若肚子里蛔虫的员工,更不让人省心。

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当属三国时期的杨修。他屡屡洋洋得意地表现出自己对曹操心意的精准揣摩。当他再次从一根“鸡肋”看出曹操的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地告诉夏侯惇时,曹操忍无可忍将之杀死。

他这种作死的行为,就叫作过度领会。

混迹职场多年,我见过不少天资聪颖自以为是的“杨修”。

何静是一所“985”名校法语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能力突出,深得上司器重。由于年轻,职场发展又过于顺利,何静心高气傲,无形中总把自己当成二把手。

在跟法国一家做茶的公司谈合约时,因为老板只懂英语,对方客户代表一大堆的法语专业词语冒出来,只能靠何静翻译。何静的表现欲上升到了顶点。

她觉得自己已经深刻领会老板的意思,就是要让交易尽早达成。于是,在转述双方意思时“添油加醋”,擅自报低了加工费,承诺若干技术问题可以自行解决。

客户回国后,发来订货合同。老板看了大怒,好几处公司做不到的条款,被何静擅加承诺后列入合同。如果单方毁约,会招来索赔。

经过反复磋商和解释,公司最终象征性赔付了1万元,何静随即被辞退。

培根说,有许多世故又会揣摩人脾气性格的人,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种人所擅长的是阴谋而不是研究。

这种揣摩到了最后,只会把自己的前途也一并赔进去。

身在职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再开明的老板,其包容心也是以公司利益为底线的;不要擅作主张,要永远把做决定的权力留给上司。

能领会领导意图是好事,但将之引为谈资当众炫耀,甚至擅自搞小动作,那就彻底本末倒置了。

听得懂弦外之音,是多做换位思考

我的朋友大熊在知乎写过一个故事。

领导带着新人小A和小C,到咖啡厅去见一个女客户。双方相谈甚欢的时候,领导从钱包掏出5元钱,叫他俩出去买包烟。

走出咖啡厅,小C说肚子疼,让小A自己去买,他要先上厕所。

小A拿着钱到了卖烟的地方,这5元钱能买什么好烟?他想:领导平时又不抽烟,这回该不是要考验我的办事能力吧?那不能给领导丢面子。

小A垫了几十元钱买好了,见小C还没回,就自己拿着烟进去,递给了领导。领导看了他一眼,有点惊讶。接过烟后,继续跟客户交谈。

回公司后,人事部找小A谈,说他不合适做销售,试用期没过,请他离开。小A愣住了,一没犯错,二还垫了钱,为什么被辞退的是自己不是小C?

小A很委屈地找大熊聊,职场老油条的大熊问了他几个问题:

1.老板缺钱吗?要买东西只给5元?

2.平时不抽烟,为什么现在要叫你们出去买?

3.咖啡厅里面,客户是女士,客户一直没抽烟,领导抽烟合适吗?

4.小C叫你一个人去买,他自己为什么溜了?

小A这才恍然大悟。

领导不是缺钱,也不是想抽烟。他的真正意图,是想把他俩支开,但当着客户的面,又不好意思直接说。

领导当时肯定是想和客户谈一些不希望小A和小C知道的事情。他后来又直接进去,让领导怎么谈?

职场上,听懂“弦外之音”,是一门需要修炼的技能。

事实上,听懂“弦外之音”,根本用不着什么天赋。买土豆的张三能令老板省心,敢放心把事情托付给他做,无非是他善于站在老板的角度换位思考,而李四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单纯的执行者,从没有过“老板思维”。

心理学上有换位思考定律。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

比如,老板让你去参加一个高端展会,是真想听你回来说模特多好看,免费茶点多好吃?如果你是老板,一定是希望员工回来说,有多少企业参加,都是什么行业,哪些有对接合作的可能性。

比如,休假时老板亲自打电话,说临时需要你一起帮忙拿个主意。你要换位想一想,你是老板,你这样说是为什么?当然是内心期望员工尽快返岗共同解决问题,以后再休不迟。

比如,你一直在埋头加班,老板突然对你说,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换位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说?或许潜台词是,你小子多久没汇报进展了,我心里没底啊,是不是该沟通一下了?

…………

每个入职正规公司的员工,都会拿到相应的JD(岗位描述),明确界定了你的工作岗位及需要承担的职责。但仅是做好JD的人,永远只能打及格,能换位思考,替上级分忧的人,才会是优秀。

比尔·盖茨说,一个公司想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什么是聪明的人才?凡事想深一层,多迈一步,正确领会意图,听懂老板的弦外之音,好好干活专注成长,就是聪明人。 qxl3lVi9T0dNmNoZ56cpoHURp8bRpAHoUuKYzqXc0rt2K6sdYK7b0KzFqU8ydZ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