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碰到贾杰,他正在找工作,聊起离职原因,满脸愤懑。
“我花了大量时间找资料,熬夜写了好几页文案,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老板却说冗长、抓不住重点。小张只交了一页纸,就得到认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多次出现这种情况。老板总说我写得太不着重点。问题是,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那么努力,他都没看到吗?跟着这种老板也没意思,不干了。”
在职场中,像贾杰这种情况其实常常能见到。
比方说,汇报要做PPT。
你苦熬几个晚上,做得图文并茂。当汇报开始,台下却没有几个人认真听,要么开小差,要么昏昏欲睡,老板也满脸不耐烦。
再比方说,完成项目要做总结陈述。
你还没说到10分钟,老板就开口:“不用念了,我问几个问题,你来回答吧。”最后,写好的汇报变成无用功。老板还觉得没有听到他想要的信息,指责你工作能力不强。
职场上,正确沟通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多数情况下,想要快速提升沟通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思考,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但美国知名培训师迈克·费廖洛告诉我们,建立“结构化思维”,可以让你快速掌握、提升沟通力。他曾任职于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结构化思维”正是来自于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的高效工作法。
有一个“黄金30秒”的电梯测试,说的是:
某销售员多次约见一位客户经理,却一直没有进展。
有一天,在机缘巧合下竟跟该经理同乘一部电梯。要怎样在电梯升降的30秒内,让他对自己产生兴趣?
销售员立刻在脑中思考,自己需要一个最简洁又最打动对方的观点。
最后,他把握住了黄金30秒,说了以下的话:
“××您好,我是××公司的××。我们的××产品,能帮助您在原有的业绩上提升15%销售额。您若有兴趣,我们可以详谈。”
你的脑中有千万种想说的,但交付出一个极简的思考结果,清晰有力地表达给对方,才是有效沟通。
费廖洛定律中说,级别越高的人越没有时间听详细的解释。高层想要的只是最终答案,结构化思维正是一种输出极简结果的高效思考模型。
同样一个方案,在应对不同职能的诉求时,我们的常规方式是用数据得出结论。
结构化思维是根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化,它改变了我们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让你能快速抓住对方注意力。
极简结果,能轻松对不同沟通对象呈达效果。
“普通思维”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有5个步骤:
· 发现问题并分类。
· 设定具体课题。
· 找出替代方案。
· 评估替代方案。
· 总结陈述,做出决策。
“结构化思维”分为9个步骤(如图):
我们在工作中不一定都会运用到9个步骤,但掌握了这几个步骤,便可以融合运用。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势必对工作效率提出高要求。
其次,沟通是双向的,如果用书面交流,你的结构篇幅安排合理,写得大而全也没关系。对方看懂了会跳过,不懂会继续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双方沟通是面对面、即时性、需要口头转述的,就不太可能存在“跳过”。
那么,就不能以“准确表达自己”为前提,而应该以“对方能接收多少信息”为前提。
所以,这就很容易解释:领导不关心你有多辛苦寻找数据证据佐证,他只关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最后,职场沟通方式包括面谈、语音信息、电子邮件、备忘录、报告、PPT等,取决于核心决策者的习惯和喜好。换言之,老板爱看电子邮件,你再擅长做PPT也要遵从他的习惯。但咨询师们通过调研,概率最高的沟通方式还是书面汇报,有65%的人选择这种方式。
这也就意味着视觉效应在职场的重要性。所以,要想让你的报告/文案通过,你得用对方听懂的语言、方式、最关注的地方,去打动他、说服他。
按照费廖洛结构化思维的9个步骤来进行思索,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6点来写出一份完美报告,达到高效沟通。
将问题准确定义,取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好标题。好标题,就是你的“核心建议”,要清晰明白,有“抓人效果”。
撰写简洁的内容提要,在一页上展现你的整个方案。看内容提要,就能看出整份报告的逻辑。可以用这种写法:背景介绍—形势变化—核心建议。
采用框架式报告主体,以假设为主,对你想要表达的观点进行分析,并佐以事实作为论据支撑。需要注意的是:统一措辞,减少语言的歧义性。
层形结构,适合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或是抵触你建议的沟通对象;列形结构,适合熟悉方案或是不需要你提供所有信息的沟通对象。
列出方案的风险可控性。
以条目的方式,列举3~10个标志事件,具体说明行动内容和计划时间。
这是备用资料库,用来应对做报告时遇到的细节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向沟通对象呈现。
总的说来,一份好的报告,既要洞察问题的本质,又能思考沟通对象的目标,进而提出一个直接明了的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结构化思维”9个步骤思索做出的提案,说服力更强,也更容易被通过。用在日常的职场工作沟通中,观点更容易让他人接受和认可。
有句话说,比你优秀的人,不是比你更聪明,而是比你更会优化思维。
把结构化思维变成日常习惯,运用好9步骤,你就能快人一步,有效提升沟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