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人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人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基础。像荣格的这篇文章,又是社会,又是群众,最后是宇宙万物,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去认识这个小小的A点,讲我们怎么去认识自己,怎样寻求个人的幸福。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活在人类社会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只是关于你自己,而是一整个体系。从小到大,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这个过程中会接受太多的教育,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比方说,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定义中国人是什么样,大龄未婚青年是什么样,农民工是什么样,知识分子是什么样。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统计性和理念性的信息。这个时代特别迷恋大数据,凡事都要看看大数据的说法,人们相信科学,科学也反过来定义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荣格对于大数据、对于科学性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人的个体来说,很多对个体的定义、概念、判断等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对的,但这种完全正确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不存在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像是在一个池子里有1000块鹅卵石,你想描述鹅卵石有多重,于是把所有鹅卵石都放到秤上称,称完以后,把总的重量除以1000,你得出来一个理论性的结果,单块鹅卵石是145克。然后你写了一篇论文,说池子里的鹅卵石单块重量是145克。但事实上你从池子里面拿出任何一块鹅卵石都没有145克,总是多一点儿或者少一点儿,可能也就那么一两块正好145克,但这是很少的。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对于人的认识都是概念性的,我们看了很多书,试图去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自己以及别人,结果都是统计性的、理论性上的人。就好像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学习了什么是鹅卵石,觉得每块鹅卵石都是145克,但我们认识的只是概念上的鹅卵石。在现实中,人和人的差异非常大,心理活动的过程也完全不一样,没有哪一个人是按照理论和概念去长的。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拿到你的个人经验里面来讲,你又会觉得它在什么地方好像不太对。就像我们之前所讲,心理学有民族差异性,有地域差异性,也有时代性。退一万步来讲的,即便是民族、地域和时代性都相同,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在认识自我这条路上,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答案。荣格认为,用科学的、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关于人的结论,按照统计学的逻辑常常是对的,但是运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往往并不能真实描绘个体的客观经验。同样地,你用这样一套统计学的方式去认知世界、认识自我,也很容易对自己的心理现实产生误解:

统计方法固然对现实中的某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有所反映,但它往往会以最容易使人误解的方式来虚构客观现实,不管怎样,真实世界的显著特征在于事实的个性化。如果要给实际情况下一个不太精确的定义,那么我可以说实际情况只不过是由各种例外所构成的一种状态而已,绝对的真实首先有不规则的特点。

如果我们打算了解一个具体的人,那么就必须把关于一般人的科学知识置之脑后,并且还要抛弃所有的理论概念,以便我们采取一种全新的毫无偏见的态度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我要完成理解一个人的使命,我必须有个自由的、开放的心灵,其中对人的知识抑或对人的特性的洞察,构成了关于人类总体的各种普遍性知识的先决条件。

现在我们常听人说一句话:“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是这些道理错了吗?没有错啊,一块鹅卵石是145克,这是用科学的方式测量出来的嘛。可是实际呢,如果不是依靠加工制造,这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块一模一样的鹅卵石。更何况是人呢?认识一个人,要比鹅卵石复杂太多了。你学了那么多理论,拿这些去套在别人身上,去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你得到的可能是一个理论上对的世界,但在现实中却是失真的认知。

看人的时候不要贴标签,把你的标签暂时先搁置一下,用一个开放的心灵去看、去认知。这个人可能不是标准化的145克的鹅卵石,他可能是145.5克或者130克的鹅卵石,你要接受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不要那么想当然。 7dj2XD7qRMVGEoGbmNvLdpkpVo0doi4Z6OP9OKB8sYMvpGznO+Lbpt+ulNu6ec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