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认识自我不能过度自恋

一个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是否客观正确,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去求证的。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是桌子还是椅子,这很好求证。在科学的领域,也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去求证。可是如果要求证我们对心理现实层面的认知是否客观,就非常困难了。心理现实也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坐标系作为参考和比对。这样一来,客观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人在没有这个参照物、坐标系的情况下,心理认知很容易失真。据我个人观察,我身边一些有点儿认知问题的朋友,他们大概率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过度自恋,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了,关注自己到了已经失真的地步。像我们前面说的,盯着一个字不停地看,他盯着自己不停地研究,不停地看,结果就失真了,特别容易钻牛角尖,反复纠结,自怨自艾,比较严重的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的现象。

我说这些,并不是一种贬义。有的人是被困在了他的自我里,没有能力去看外面、看到他人,即使他和你面对面坐着聊天,你都能感觉到他是从你们的谈话现场游离出去的,他完全不关心你们交谈的话题,陷在对自己的关注中不能自拔。这和我们说的搞创作或者工作时那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不是一个意思。恰恰相反,后者的那种沉浸常常是让人忘我的。

我曾经遇到一些读者对我说,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干脆辞了职,买了一堆心理学的书在家里对照着自身的问题研读,但是读完以后觉得更不好了。我说那怎么行啊,你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盯着自己研究,没有问题的人都会研究出问题的。你当然是要走到外面去,在跟人交流沟通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够更清醒地认知自己。这个道理古人已经明白,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纳喀索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爱慕到难以自拔,再也离不开半步,根本没有办法把眼睛从自己身上移开。最后扑到水里去接近那影子,溺水而死。

我们读心理学的书,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让自己困惑的问题的答案,这都做得没错。但我们也需要关心一下这个世界,看看你身处的社会发生过什么,就像看书看久了,你需要抬起头看看窗外的景色。适度关注外部世界,可以帮你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开,然后等你再回来看自己的时候,才能更客观和真实地去认识自我。

既然人的心理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一个人的自我也是复杂多变、层次丰富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可能出错的。有时候开始是对的,后来出了错,有时候这件事上认识是对的,那件事上认识出了错。我们需要有坐标系和参照物,让我们可以比对校正,检查自己的认知,在可以纠错纠偏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至少是相对正确的认知结果。否则的话,一个在错误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即便是通过缜密甚至是完美的逻辑思维过程推导出来的自我形象,那也注定将是一个错误的结果,你认识的也必定是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其实,这个道理不用特别去教,很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使用,或者说是利用。比如,一些公号文中那些泛泛而谈的心理学鸡汤,用简单化的某个心理学名词,讲一讲某个案例来说服和教育读者,然后给读者分析一通周围的人际关系,让读者快速收获一种自我认知的快感,其实这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也不能让人真正地认知自我。

荣格的这篇文章则完全不同。他是心理学的大师,为了让读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真正认识自我,他是从根本上在帮助你建立一个自我认知的系统,他直接把你的自我放到社会、群众、宗教,甚至整个宇宙中去,让你看清你自己。 wUSEzj7IpmX3kdI4jk7XQD4NemRd4CKeffUeEnpbaA9MOa75ldaAoDT+ie4+in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