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马比骑者脸更圆

说到明治维新,或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坂本龙马、高杉晋作,抑或是有“维新三杰”之美称的木户孝允(桂小五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

幕末时期,曾有无数年轻有为的仁人志士登上历史的舞台,投身变革,献祭理想。它见证了维新变革的激荡起伏,诉说着历史积淀的厚重甘醇。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

真奇怪呀真奇怪,这个世道要颠倒,马比骑者脸更圆。

据说,这首诗写的是高杉晋作。再瞧瞧主人公留下来的照片,我们不禁豁然开朗:怪不得,怪不得!他的脸的确是长!(也有一说,该诗唱的是幕府家臣成岛柳北。如是后者,其所含趣旨又有所不同。)

高杉晋作(东行纪念馆藏)

比起骑马的晋作,被晋作骑着的马反而脸更圆,以此来暗示有扭转乾坤之势、革命般摧枯拉朽的明治维新之盛况。

从史学角度来看,明治维新是从幕藩时代到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实现跨越式剧变的起点。

世界史中的明治维新

为了用维新变革的方式建立新型国家,实际感受欧美现代化国家的真实形态,明治初年,一个规模庞大的团体从横滨港口扬帆起航,这便是岩仓使节团(参考第四章)。

归国后,在名为《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以下简称《美欧回览实记》)的报告中,开头“例言”〔日期为一八七六年(明治九年)一月〕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明治中兴之政,乃古今未曾有之变革。

“明治中兴之政”即明治维新。为何如此说呢?

变革其一是将将军的权力回收于天皇,变为由天皇执政的“亲裁”制度。变革其二是废除各藩“分治”,变为国家统治的“一统政治”。变革其三是撤销“锁国”之策,变为“开国”之策。紧接着该报告又如是说道:

这三个变革中,无论哪一个的实现都至艰至难,而三者的同时实现相当于撞上“当今豹变之运”,只能靠“天意”,不可“人为”。关于这点,以下文字做了更详细的解释:

熟察其由,不得不说是催生于世界气运之变。

即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革,是因为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变革潮流的影响。

在这里,明治维新被放置在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史变革浪潮的背景之下。“例言”之所以提到德国、意大利,不外乎是因为日本废藩置县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都发生在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与意大利的统一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所写的这份美欧巡回考察报告能提出如此见解,意味着他们将自己置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潮流中,清楚地意识到了潮流的走向,并立志于走上大刀阔斧的维新之路。

本书接下来解析的重点便是明治维新,而从世界看明治维新,从亚洲看明治维新,理所当然是本书坚持的视角。或者毋宁说,如果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客观看待明治维新,这一视角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明治维新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

翻开日本历史年表,我们看到在一八六八年(明治元年)的地方,标记着明治维新的字样。这一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政府成立。不过说到明治维新,如此开天辟地的一大变革又岂是在短短一年之内就能完成的呢?

那么,明治维新到底从何时开始,又到哪里结束?

对此大家众说纷纭。这个问题与明治维新观即如何理解明治维新,有紧密的联系。

本书将其范围划定为一八五三年(嘉永六年,黑船事件发生,日本开国)到一八八九年~一八九〇年(明治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明治宪法体制形成)。具体理由如下:

这里所说的开国并非单指佩里的“黑船”来到日本。事实上从一八三〇年代天保年间(一八三〇年~一八四四年)开始,幕藩体制的矛盾开始逐渐明显,其蔓延至全国的广度和深度呈滚雪球式增长。而黑船事件带来的外部压力成为压垮体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国内矛盾和国际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我们认为一八五三年是维新变革的起点。

那么,为何将终点定在一八八九年~一八九〇年呢?

维新之后日本暂时统一,而经历自由民权运动后,亚洲近代国家的标志——明治立宪体制应运而生。也就是说,一八八九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次年教育敕语的发布,使日本作为近代国家的法制体系和意识形态得以成形,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此时看作明治维新的终点。

不过就私人观点而言,我认为同时把日清战争 (一八九四年~一八九五年)和战后经营时期包含在内也未尝不可。相反,如果进一步压缩范围,也可将终点定为一八七七年的西南战争或一八七九年的“琉球处分”,之前我也依此范围进行过论述。

不过在此要事先明确一点,本书将开国到明治宪法体制的诞生这段时期界定为明治维新,这也是当前史学界接受度很高的划分方法之一。

本书的写作目的

本书的目的在于明确: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开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幕府被推翻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

此外,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并从中探索:日本近代国家模式的维新领导者们在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这种民权运动的最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终结点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求的问题。

抱着以上疑问,本书在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的同时,试图绘制出整个明治维新的发展脉络。 1lRxUr7Em2DMtUGEkQAUTgacSi92SeECYHPBMyvJ1efAfOrjidvuRCgyXxrHx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