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经济学没有考虑情境因素

我们将会看到,造成浪费性竞争的,只不过是主观评价在许多领域强烈依赖于具体情境这一事实。情境会影响主观评价,这是没有争议的。有哪个明智的人在一群见多识广的人面前还会坚称情境无关紧要?比如说,他能说服人们接受在相同情境下,一辆车跑得快不快跟其他车的车速没关系吗?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但这恰恰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最初是如何逐渐接受完全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理论的?思考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接下来探究情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最近几年里,我向诸多经济学家请教过这一问题。其中有一位表示,只要可以证实,相比于传统模型,情境因素可以提高对数据的拟合,那么情境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前面我曾指出,即使存在有力的证据表明建立在相对收入基础上的理论对数据拟合得更好,经济学家也不愿放弃基于绝对收入的储蓄理论。

另一位经济学家则推测,许多经济学同行担心的是,如果真的将情境纳入考虑,可能意味着缺失严谨性。毕竟,让许多经济学家引以为傲的是能够将他们的理论表达为数学形式。这类阵营里的一些经济学家可能会担心,关注相对地位会使他们被误认为是社会学家。然而就像过去一些研究所证实的,将相对地位纳入考量并不会对规范化建模构成障碍。 只要经济学家们乐意,这些模型尽可以更加复杂。

还有一位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愿意考虑情境因素,根本上是因为这样做会削弱久负盛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效力。这种解释至少是适用于一些经济学家的,但是仍不充分。毕竟,在经济学家做出的政策建议中,已经涉及了许多其他形式的市场失灵。例如,即便是市场最狂热的追捧者也会毫不迟疑地承认,当控制污染的成本很高时,政府干预是富有成效的。

我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可能性在我看来是最说得通的。在30多年里,我写的书始终是有关相对地位的,最常见的来自自由主义者和其他右派人士的回应是谴责我煽动阶级斗争。他们反驳相对地位的原因与反对施虐狂(政府)的原因如出一辙。但是,将相对地位纳入讨论远远不同于加强政府的施虐倾向。社会理应关注如何消除嫉妒等负面情绪,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总有人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过于关注这一事实必定会带来不愉快。教育孩子不要嫉妒别人运气好是值得尝试的方案。不过即使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也不能消除由关注相对地位导致的挥霍性后果。这些浪费更多来自这样的事实: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奖励取决于相对消费,而远不仅仅是出于嫉妒。无论如何,就像开超速罚款单并不等于认可超速驾驶一样,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税收方案并不等于认可嫉妒情绪。 H7eLQUswB41ZqQdRA1fp/i0d0l4IDZsJxkPB4wiy8JQKUQHM5TyzcMj9xk+nsi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