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本书第一版刚问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听过或想过,更不曾讨论过“怎样为社会和政治议题建立框架”。“建立框架”是一个无人知晓也无人讨论的概念,游离于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学术领域之外。
《别想那只大象》成为畅销书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如今,怎样为议题建立框架的讨论,在美国各级媒体上已司空见惯。数百万人在讨论议题时会听到“框架”这个词,而且基本理解了它的含义。这对于本书而言,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别想那只大象》还有一些更长远的目标。2004年,在为议题建立框架方面,共和党的表现比民主党好得多。1994年,共和党成为美国国会的多数党派,他们在建立框架方面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和其他一些人希望,从2004年开始,随着人们广泛地理解框架的运作原理,民主党能够扭转这一局面。
到了2008年的总统选举,贝拉克·奥巴马率领民主党运用更加出色的框架和同样出色的草根战术(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候选人),横扫白宫和国会。我曾希望,民主党的框架优势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可惜事与愿违。2009年,几乎就在奥巴马第二次当选总统之后,共和党重新获得了公共话语中的框架优势,这在国会及美国各州议院的茶党
占据优势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此刻,共和党的框架视野不只放到了州一级的议会,甚至还瞄准了各个城市的议会。
那这些年发生了些什么呢?
本次《别想那只大象》的全新版不仅将重温框架是什么及怎样运作,还有一个新的目标:解释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民主党为什么再一次打输了框架之战,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着手干起来吧。
乔治·莱考夫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