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乔治·莱考夫

George Lakoff

认知语言学之父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

在2007年汤森路透发布的“人文学科作者被引用率最高的35人”中,乔治·莱考夫榜上有名。在这个名单当中,还有弗洛伊德、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等。

乔治·莱考夫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语言学,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去哈佛大学任教。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开始了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科学相结合的新型语言研究。80年代,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罗纳德·兰盖克(Ronald Langacker)一同创立了认知语言学,他们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都必须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莱考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特聘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与杰尔姆·费尔德曼(Jerome Feldman)共同主持语言神经理论项目(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Project)。

乔治·莱考夫的第一部认知语言学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已被译为几十种语言,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

“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乔治·莱考夫的作品,我们恐怕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2004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美国民主党前主席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乔治·莱考夫一直运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政治,尤其是公共政治辩论的框架构建问题。影响力深远的《道德政治》( Moral Politics )一书就是他的作品。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民主党候选人霍华德·迪安将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第二版)作为指导手册,并多次邀请他参加民主党核心成员会议。《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乔治·莱考夫也是美国左翼智库洛克里奇研究所(Rockridge Institute)的主要研究员之一。

挑战语言学泰斗

乔治·莱考夫曾向语言学界最权威的专家乔姆斯基发起挑战,还引发了两个阵营语言学家的一场著名大辩论,这场辩论被称为“语言学大战”。

其实,莱考夫最初学习语言学时,学的正是语言学界的主流理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莱考夫成为生成语义学派的主要成员,提出深层的语义结构才是理解语言的核心,反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学。莱考夫说乔姆斯基声称语法和语义是各自独立的,而乔姆斯基则反驳了莱考夫的这种说法,他举了一些自己著作里谈及语法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例子,还进一步宣称,莱考夫“根本不懂自己在讨论什么”。

语言学界的争论一时很难盖棺定论,但争论必将推动学科的前行。 IJgz5+y1oFWodJCh5n+DPLXQOJ8Zz7SrR0jNcWgDWbV4vWPxUzPNCypT+szhFs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