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小儿推拿的饮食辅助原则
——以食为药

食疗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食疗。比如说,我们痛经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冲一杯红糖水;比如说,我们生完孩子时,妈妈会煮鲫鱼汤、猪蹄汤给我们下奶;再比如说,我们受凉感冒的时候,妈妈会赶紧煮一杯姜茶来给我们驱寒……这些都意味着食疗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位置。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食疗的了解都是碎片化的,并不成体系。大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怎样的饮食方式才是正确的;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原则是不是都一样;孩子出现了各种状况,饮食方式应该如何调整,怎样用合适的食疗方法去应对。本节就带大家系统地认识一下小儿食疗。

食疗是一种日常随手可取的机体保健和疾病治疗方法,这种疗法的特殊性和小儿推拿异曲同工,都是无针无药、绿色安全、方便廉价的调理方式。

食物是最平常的东西,大家会认为,食物的作用,一是充饥,二是提供营养,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但在悠久的中医文化中,食物不仅能提供营养,还能祛病疗疾。因此,中国有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食疗学。

食疗又叫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食物在人体中的归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机能,以偏纠偏,或以形养形,使人体获得健康、防御疾病甚至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简单地说,好的体质一定是保持正确的饮食和起居习惯获得的,而不是吃药获得的。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这样评价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药食同源”是中医学对世界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食疗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了食疗养生的概念,并给予高度评价:“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说明健康、疾病都和饮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

如果饮食不当,确实会造成饮食“致”病。而如果饮食得宜,符合季节以及孩子体质、生理和病理阶段的需求,则会有饮食“治”病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疗”。张仲景在治疗外感病时,在其名方桂枝汤后注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且主张服药期间禁忌生冷、黏腻、辛辣等食物。这都说明了他对饮食的辅助治疗作用的肯定,并相当重视饮食对疾病和康复的影响。

对疾病的完整治疗过程,其实包含了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时期。食疗不仅适用于防病和治病,还适用于疾病的康复期,即在疾病初愈时,也可以通过饮食加以调理,直到完全康复。如果骤然进食不恰当的食物,很可能会引起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复发,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食复”。

很多妈妈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生病以后,无论用什么方法,就是会留个“尾巴”好不了。是否考虑过饮食的因素呢?唐代医家孙思邈主张:“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当一个人生病时,应先去探究病因、病源,用食物的偏性来纠正这个病因,如果食疗不愈,再用药物治疗。也就是说,安全平和、不良反应可以忽略不计的食疗,应该是治疗的第一步,而药物治疗应该排在食疗之后。这也是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食医居于六医之首的原因。

下面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个方面,普及一下日常生活中食疗的原则和方法。

食疗的前提是好好吃饭。也就是说,孩子有没有正常吃饭。首先我们要看孩子有没有饥一顿饱一顿,好一顿歹一顿。其次要看我们的餐桌有没有自律。今天孩子生病了,我们下定决心好好调整饮食,明天孩子一撒娇,炸鸡、蛋糕、冰激凌一通乱吃,后天又好好吃饭了。如此,看食疗书也好,学习各种知识也好,作用不大。所以说,在讲食疗的原则和方法之前,先提醒大家好好吃饭。

1.预防疾病的三餐五大原则

(1)时间原则

时间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遵循四季的变化,遵守四季五补的原则;二是根据一天之中人体经络循行以及运化能力的变化,调整三餐的摄入。

四季五补

四季五补是指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四季宜“通补”它提倡进食当季食物,并做到尽量不吃反季节食物,也就是食疗中的“不时不食”。在这个物质供应比较丰盛的时代,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每个季节的应季食物到底是什么,所以盲目地认为,进口的就是好的,千里迢迢运来的就是好的,某一本书上介绍某些事物含有某些成分就是好的。

真正去认识季节和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某一种食物会在某一个季节成熟呢?比如春季,阳气生发,大自然就会长出很多“发物”,像香椿、荠菜、小蒜头、春笋等。到了雨水、清明节气,降雨逐渐增多,湿气加重,此时就会有艾草这样的纯阳之物开始繁茂生长,防止湿邪侵袭人体。再比如,秋季多燥邪,就会有秋梨、百合这样的润肺食物出现,有助于润燥。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每个季节出现的食物,就是人体在那个时候所需要的。如果一时分不清楚哪些是当季食物,我们可以掌握以下的四季饮食原则。

春内应于肝,应以疏肝理气、健脾温阳为主,选用“辛”“甘”味道的食物帮助阳气生发,养护脾胃。这个辛味,不指辛辣,而指辛香,是很远都能闻到香味的,比如香菜、小茴香、生姜、韭菜、葱蒜等食物。春季肝经当令,此时,不应该多吃酸味食物或者肝脏类食物补肝,以防止肝气过强克制脾经,而应该养护被肝经克制的脾经,适当进食甘味食物。这个甘,指的是天然食物中的甜味,而不是指各种甜品和商店售卖的糖。

夏季心经当令,需要防止心火亢盛,适当进食宁心安神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等。另外,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因为夏季虽然很炎热,但是阳伏于外,体内阳气其实是不足的,此时应该适当食用温阳的食物。“三伏灸”“三伏贴”也是这个道理,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称为“冬病夏治”,是宝贵的中医文化传统之一。

秋季肺经当令,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需要注意的饮食要点是养阴润燥、培土生金。秋燥容易伤肺,造成咳嗽、咽痛;肺主皮毛,秋燥也容易导致皮肤干燥、过敏;肺与大肠相表里,秋燥也会导致大便秘结。因此,秋季润燥,养护肺经非常重要。但是,秋季养护肺经并不仅仅是润肺,还要注意健运脾经。因为从五脏的相生关系来说,脾为肺之母,只有妈妈强大,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从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来说,脾属土,肺属金,健运脾经以生肺气的方法,在中医上叫作“培土生金”法。

冬季应注意进补,滋阴潜阳。冬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慢的季节,是适合固本培元的时节。冬令进补以《黄帝内经》中提倡的“秋冬养阴”为主要原则,并结合冬季寒冷的特点,兼顾温补和养藏肾精的原则,补益肾精。

三餐按需摄入

三餐应合理安排,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在这里,我要重点强调一下早餐和晚餐。早餐应该营养充足,并且温热软烂易消化。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由蛋白质、谷物、新鲜蔬果和坚果组成,而不是大家经常吃的粥、包子、鸡蛋,很多人的早餐是重复的结构,比如馒头、包子是碳水化合物,粥仍然是碳水化合物。吃了很多,看起来饱了,实际上营养根本不够。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建议,早餐应该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至少应该包含谷物类、肉禽蛋类、奶制品或豆类、新鲜蔬果类中的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食物。一顿合格的早餐,一定要有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也就是说,肉蛋奶应尽量放在早上吃。也许很多人会说孩子早上没有胃口,其实早上是胃经循行之时,胃口应该大开,没有胃口是因为晚上吃得太多或太荤,没有消化。晚餐其实应该保持清淡、易消化,八分饱。晚上人体代谢率最低,塞一肚子高能量食物,孩子会入睡困难,能量无处释放,往往会在入睡时一身大汗,翻来覆去踢被子,导致孩子反复感冒,体质差。

有心的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主课、重要的课程都是安排在早上。这是因为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早晨七点到九点是孩子学习最有利的时候,此时大脑最需要营养。无论中国的食疗还是西方的营养学,都主张早餐要吃好,而全世界的营养师都主张,晚餐不要吃太多,晚餐塞在肚子里的食物太多,早餐最需要营养时孩子反而吃不下了。

营养指的是一整天的营养,而不是像很多妈妈认为的那样,怕孩子中午在学校吃得不好,晚上多吃。

所以食物应该在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并不是早上摄入营养不够,晚上就能补上,晚上盲目摄入太多,只会帮倒忙。食物不分好坏,适合就是好的。

(2)温凉原则

这里的温凉是针对生冷而言的,一般来说,孩子的饮食应以温凉为主,少食生冷。

中医认为,孩子为纯阳之体,而阳气自生命的起始,到生命的结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以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以阳气为之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但阳气的特点是,自一开始就是最高峰,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在走下坡路。比如,新生儿刚刚出生的第一个月,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一个月的身长能增加3~5厘米,体重也是每天一个样,到了满月几乎就像换了一个宝宝一样。另外,孩子新陈代谢的速度也非常快,身上划了一道伤口,第二天就能恢复如初。儿童活泼好动,一刻都不能停下来,一发烧体温就非常高,这些都是阳气旺盛的表现。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伤口愈合速度都会慢慢变缓。到了中年以后,人会逐渐变得怕冷,伤口很久都不能愈合,很久都不发一次高烧,生病了也多是在低热徘徊。正如医书中所云:“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所以,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注意保护阳气。

阳气的损伤,首要原因就是过食生冷。对于生冷的理解,有人认为从冰箱刚拿出来的酸奶不是生冷,有人认为常温的水和水果不是生冷,也有人认为烧熟了的海鲜不是生冷。中医则认为,低于体温的食物(比如常温的水、饮料和水果,冷藏的食物),以及性寒凉的食物(比如海鲜等),都是生冷。建议孩子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要随便买瓶装水或者饮料喝,养成带杯子喝温水的习惯;水果温水泡过再吃;性寒的食物尽量避免,如果非要食用,也要用姜黄、花椒等温性食物搭配烹制,以克制其寒凉之性。

(3)结构原则

一些家长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能吃能喝,吃得也很好,为什么长不高、长不胖、体质差?还有的家长说,我家的饮食荤素搭配,为什么孩子总是食积、便秘或者便溏,容易发烧?其实,这些家长往往进入了以下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能吃能喝,就是脾胃很好。实际上,脾经和胃经是相表里的两经,而不是一个概念。由于脾胃二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运化,我们经常会同时提“脾胃”。各种肥甘厚味、香精色素造成的视觉、味觉刺激,会让一些孩子食欲旺盛,但是,孩子年龄小,脾经的运化能力并不能跟上被过度刺激的食欲,从而造成“胃强脾弱”。塞了满满一肚子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脾经运化负担会很重,往往无法正常完成运化任务,而导致脾经受损。脾经受损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首先,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经受损,那么吃进去的食物便无法正常在体内被吸收利用。孩子只是吃了很多,而没有很好地吸收营养,无法充足地生化气血,就会出现面黄肌瘦、虚胖、脸色不好、体质差等现象。

其次,脾为气机之枢,人体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均有赖于脾经的正常运化。《素问·举痛论》篇提到“百病生于气”,人体很多的疾病,都是由于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则会导致大便异常、呕吐、咳嗽,以及晚上入睡困难等。也有一些孩子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导致多动,情绪容易急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脾气”。此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到,高蛋白、过荤、过于精细的饮食结构是罪魁祸首,绿叶蔬菜的摄入,有着非常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很多孩子,绿叶蔬菜的摄入严重不足。

第二个误区,认为各种高级食材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进口的牛肉、海鲜、奶制品,都给孩子吃个够。事实上,现在很多家长认为的营养好,仅仅是“自以为的营养好”,不是营养学标准中的营养好。什么叫营养好呢?标准是均衡、多样化。这个多样化不是鱼虾肉蛋奶不重复,实际上,再换花样,它们都属于同一种营养——蛋白质。

妈妈们在孕期应该都见过营养师给出的营养金字塔。

在营养金字塔中蛋白质处于最顶端,营养成分最高,但是它的分量建议却是最少的,而金字塔最下端的谷物和蔬菜是最普通、营养最低的,却是分量建议最多的。这是因为,从西方营养学角度来说,谷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而蔬菜中富含叶酸、B族维生素和纤维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宝贵成分。从中医理论来讲,《素问·藏气法时论》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谷类食物是营养的基础,因此被称为“主食”。很多家长所认为的“主食不重要,肉类最重要”的观念是非常不恰当的;水果是营养中的辅助食物,很多家长认为水果很有营养,可以当成主要食物来吃,一天让孩子吃很多很多水果,也是不合适的;五畜为益,肉类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对人体的营养是有补益作用的,但是补益类食物需要适量、有度进食,而不是过食。现在很多孩子的饮食结构,就是过度进食高蛋白食物,从而引起运化不良、脾胃受损、内火重,甚至导致早熟。所以说,饮食还是强调一个原则:营养没有好坏,只有适度、均衡。

第三个误区,认为饮食荤素搭配,孩子的体质就好。大家一定要注意,“有荤有素”的“有”,不仅体现在摄入量,还有比例。素菜的摄入量应该至少是荤菜的2倍。当然,用很多油烧制的素菜,并不能代替绿叶蔬菜。

很多孩子处于“隐性饥饿”的状态。满满一桌子菜,肚子吃饱了,家长心里也“饱”了,其实孩子的肚子里是满满的肉蛋奶,而人体必需的纤维素、维生素因为不被家长重视,缺乏摄入。所以说孩子实际上处营养不均衡的“饥饿”状态。

(4)控糖原则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之一的张从正在其著作《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九》中说:“然善治小儿者,当察其贫富贵贱治之。盖富贵之家,衣食有余,生子常夭;贫贱之家,衣食不足,生子常坚。”也就是说,很多富贵人家的孩子,体质差,容易早夭,而贫贱之家的孩子,则体质很好。这是因为富贵人家的孩子衣食丰足,除了三餐,还有很多丰足的美味摄入,反而给身体造成负担。因此,张从正提倡养育小儿要“薄衣淡食”。

现在很多孩子的经常过敏、脾虚、正气不足、反复感冒发热,与经常摄入零食、甜食、重口味食品(各种添加剂)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甜食。身体摄入过多糖时,胰岛腺会高负荷运行,以维持血糖平衡,后果就是引起细胞炎症。而孩子最容易发生炎症的地方是呼吸道(鼻炎、肺炎、咽炎)。肺主皮毛,呼吸道在中医属肺系,发生炎症的“赠品”是皮肤过敏、湿疹。

我们所谓的控糖,不仅是指少吃各类糖果、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零食,即使有的口味不是甜的,配料表中含糖量却很高,如红烧、蜜炙这样重口味的菜,以及含糖量高的饮料,也是需要控制摄入的。做到控糖,孩子的体质改善会非常明显。

(5)分量原则

张从正在其著作《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九》中也提到:“小儿除胎生病外,有四种:曰惊、曰疳、曰吐、曰泻。其病之源止有二:曰饱、曰暖。”饮食过饱,脾胃负担重,也是影响小儿健康的原因之一。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胃为六腑之一,胃的功能是传化饮食水谷。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胃的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塞满则影响饮食的传化。很多家长遇到孩子胃口好的时候,就会鼓励孩子吃得很饱,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我国民间的一句老话非常有道理:“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以上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应遵循的三餐五大原则。从儿童时期起,就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受益终生。很多中年以后的疾病,都是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埋下的隐患。很多人认为,养生只有年过四十才需开始,和孩子没有关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认为,养生应从少年和壮年身体健康时入手。刘完素认为少儿时期特点是“血气未成,不胜寒暑,和之伤也。父母爱之,食饮过伤”。因此,儿童时期对于正气的呵护、健康习惯的养成,非常必要。

最后,借用巴菲特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习惯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无法察觉,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无法挣脱。”大多数疾病是习惯所致,当我们无法察觉或无法挣脱某种习惯时,就无法摆脱某种疾病。如果要调整孩子的身体,使他健康成长,一定要学会不用爱的名义给孩子的身体增加负担。

2.孩子生病时的饮食原则

(1)肝经受病宜疏解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孩子肝常有余,肝气不舒则易化火,出现易怒、不能安静、咽干口渴等症状;肝气克脾则会出现脾虚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认为,肝属木,性如风,木喜条达,风性喜行。若孩子肝气不利,应该以疏解、条达、理气为主,多食柑橘类食物,如甜橙、橘子、柚子,或者香橼、佛手等性味芳香的食材。若影响到脾胃功能,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用陈皮泡茶或者煮粥进行食疗。

在陈皮的选择上需要重点说一下,很多妈妈可能认为把橘子皮晒一晒就能当陈皮用,实际上,陈皮是橘皮的别称,橘皮晒干后,可以药用。但陈皮又非普通橘皮,不是所有的橘皮都能制成合格的陈皮。古人所说的橘皮,一般是指陈皮,而非新鲜橘皮。

陈皮的作用是理气,所以用到更多的是其芳香的气味。中国有句古话:“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不可夺其帅也,药不可夺其气也。”可见“气”对药物,尤其对理气药物的重要性。在食疗中一般不会选用新鲜橘皮,因为新鲜橘皮或者仅仅晒干的橘皮,第一,未经陈化,力量薄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二,香气燥烈,不仅理气作用不强,还会耗气;第三,选用的品种若不是道地原材料,香味不纯正,于理气之外,还会有不好的作用。

疏解肝经小食方

香橙西米露

食材:

香橙2只、冰糖10克、柠檬汁5滴、西米10克、温开水(37℃左右)100毫升。

制作方法:

(1)西米下入开水中,大火煮10分钟,煮的时候要不停地搅拌,防止粘锅;煮至半透明时关火,盖上锅盖闷10分钟;凉至西米完全透明。

(2)香橙肉挖出,中火蒸2分钟;放入料理机中,滴入柠檬汁,放入冰糖,倒入温开水,打成果汁;过滤掉果渣后放入西米中搅匀即可。

陈皮水果茶

食材:

苹果30克、红心火龙果20克、陈皮5克、冰糖6克、70~80℃开水300毫升。

制作方法:

所有食材放入杯中,冲泡至冰糖融化后饮用。

(2)心经受病宜清宁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下膈,络小肠,与心、咽喉、肺、目有联系。小儿是纯阳之体,如果受到火热之邪内侵,或者饮食过于温补而久蕴化火,内炽于心,都会发生心火亢盛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口渴、不易入睡、尿黄、便秘,易口腔溃疡或流鼻血。中医认为,心经属火,其性炎上,若小儿心火旺,应以清心、宁心为主,多食用小麦类食品,比如小麦粥、面食等。小麦性平微寒,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小麦被称为“心之谷”,不仅能清心火、宁心神,还能补益心气。另外,莲子、百合、茯苓、莲藕等食物,也是养心安神的好食材。

清宁心经小食方

五麦粥

食材:

大麦30克、小麦30克、燕麦30克、荞麦10克、青稞麦10克。

制作方法:

(1)食材洗净放入砂煲中,倒入清水没过食材,浸泡3小时。

(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煮50分钟,煮成软烂的粥即可。

(3)脾经受病宜温化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与脾胃、前阴、舌根、下肢内侧疾病有关联。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意思是孩子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如果喂养不当,很容易引起脾胃运化功能的异常。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经常因过度喂养而出现各种症状,如食积引起的呕吐、腹泻、便秘以及食积兼有外感等。脾性属土,喜燥恶湿,脾失健运则会水湿蕴积,湿邪又会进一步伤脾,影响运化功能,导致消化和代谢出现异常。

若脾经受病,应注意选用有助于健运脾土的食材,脾土健运则湿邪自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注意温运健脾,因为阳气就像人体的太阳,有太阳,才有助于化湿,如果过食寒凉,脾阳受损,则不利于健脾化湿。这里有一个误区要提醒大家,很多人认为常喝薏仁红豆汤能健脾,就天天喝,结果一开始效果还不错,慢慢就发现效果越来越差。这就是没有注意“温化”。薏仁性凉,生用利水,但长期食用,会寒凉伤阳,并不利于健脾。应该食用炒薏仁,炒制后的薏仁,其凉性减弱,更偏于温化健脾。

温化脾经小食方

四君子汤

食材:

猪肚150克、太子参6克、茯苓5克、炒薏仁6克、炙甘草1克、羊肚菌1只、高汤350克、生姜1片、盐2克。

制作方法:

(1)猪肚用面粉反复揉搓洗净,切成小块,焯水待用。

(2)太子参、茯苓、炒薏仁、炙甘草、羊肚菌浸泡1小时待用。

(3)猪肚、生姜、羊肚菌、高汤放入炖盅,隔水炖90分钟;下入步骤(2)中除羊肚菌外的其他食材,加盐,继续炖30分钟即可。

(4)肺经受病宜宣降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肺、咽喉、鼻窍、大肠以及上臂、前臂疾病有关。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孩子皮肤薄而娇嫩,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外邪大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肺为五脏之华盖,处于五脏之中最高的位置。外邪入体之后首先犯肺经,造成咽痛、咳嗽、肺炎、哮喘等肺系疾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节”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也就是说,全身气机的升降,都为肺经所主。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能使气与津液得到向上、向外的布散。比如,呼出体内浊气,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面,外达全身皮毛,并将卫气宣发于肌肤腠理;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控制和调节汗液排泄。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的作用,能将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谷气相融合,形成宗气向下布散,资助元气的充盈。将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起到濡润作用;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

肺失宣发,则会出现咳嗽气喘、津液内停,造成无汗、痰饮等现象,也会导致气道受阻、呼吸不利。肺失肃降,则会出现呼吸浅表短促、咳喘气逆、小便不利等。因此,预防和治疗肺系疾病,主要是要保证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再根据寒热,在基础食疗方上有所加减。

宣降肺经小食方

桔梗宣肺汤

食材:

桔梗10克、甘草3克、雪梨1个。

制作方法:

(1)桔梗和甘草用清水浸泡1小时待用。

(2)雪梨切小块,放入小砂煲中;将泡好的桔梗和甘草装进无纺布袋,也放入小砂煲中;倒入清水没过食材一横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即可,可根据口味加入少量冰糖。

杏仁降肺茶

食材:

南杏仁50克、款冬花5克、大米50克、纯净水450毫升、黑芝麻5克、冰糖少许。

制作方法:

(1)南杏仁、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待用,黑芝麻炒香待用。

(2)款冬花洗净,放入300毫升纯净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煮10分钟,过滤出水待用。

(3)将步骤(1)中浸泡好的食材和步骤(2)中过滤好的水放入料理机中打成浆,过滤出杏仁米浆。

(4)纯净水150毫升倒入小锅中,再倒入150毫升步骤(3)中的杏仁米浆,煮沸。

(5)将炒香的黑芝麻和少许冰糖放入小碗中,冲入步骤(4)中煮好的杏仁米浆即可。

(5)肾经受病宜固充

足太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与肾、前阴、肺、咽喉病症有关,并与小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增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小儿肾气未充,需要后天脾胃不断输送水谷精微充养。若肾气不足,则容易出现遗尿、生长发育缓慢、惊风、疝气、气喘,以及智力发育迟缓。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充养肾气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固肾益精,另一方面要健脾助运,使后天水谷精微有能力充养肾气。

固充肾经小食方

桑葚子棒骨汤

食材:

棒骨200克、桑葚子10克、煅牡蛎10克、黑豆20克、清水1000毫升、姜片10克、葱段10克、盐3克。

制作方法:

(1)棒骨洗净,焯水待用。

(2)桑葚子、煅牡蛎、黑豆浸泡2小时待用。

(3)上述食材放入砂煲,倒入清水,放入姜片、葱段,大火烧开后小火炖煮90分钟,放盐调味。

3.病后康复期的饮食原则

在说病后康复期的饮食原则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中医儿科经典《幼幼集成》的医案,作者是清代儿科名医陈复正。《幼幼集成》的书名中,“幼幼”二字,出自《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复正,字飞霞,不仅是个名医,还是个道士。陈先生修道本应心如止水,但一旦谈起医学,尤其是谈到患者不遵医嘱,就怒不可遏,说出许多比较激烈的话。以至于我们在读《幼幼集成》时,眼前时而会闪现出一位老中医对患者从苦口婆心到痛斥怒骂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当一名医生在尽心为患者医治,而患者的生活方式不规律、不配合而影响疾病康复时,医生的愤怒和无奈。

故事中讲到,陈复正伯父家八岁的堂弟得了场重病,幸亏遇到一个医生,治疗得当,才保住性命。在他刚刚有所好转能下地走路时,医生嘱咐家人,必须严格忌口,尤其不能吃荤腥。孩子妈妈表面上应承,私下里却心疼孩子身体虚,偷偷给孩子做了一碗烂蹄花。孩子哪管什么禁忌,久未见到荤腥,当即吃了个一干二净。这一幕恰好被陈复正看到。

当晚,孩子忽然再次发病,手脚冰凉、口吐白沫、喉咙里有痰鸣、双目发直,眼看命不久矣。孩子的父亲和匆匆赶来的医生全慌了手脚,医生问有没有遵循饮食禁忌,孩子妈妈坚决说严格禁忌了饮食。如果不是陈复正目睹,简直不敢相信伯母竟然如此决绝地撒谎(这也是现在很多妈妈的通病,在养育孩子的压力都在妈妈身上的“拼妈”时代,她们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害怕承担被全家指责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陈复正哪敢揭穿呢?医生无奈,只好说无能为力,起身告辞了,家里乱作一团,号哭声不绝于耳。陈复正此时却心里有数,毫不慌乱,取山楂肉,炒完研成末,用浓姜汤冲调,喂给孩子。山楂、生姜最擅流通。陈复正虽然不敢说出实情,但是,学医多年,他自有方法让事实来说话(当然最主要是为了治病)。不久,孩子忽然开始泻下,家人赶紧手忙脚乱收拾。大家一看大便,极为油腻胶滞,连没有消化的精肉都看得见。

伯父一看顿时明白了一切,伯母也无可狡辩了,于是伯父大骂伯母,差点给轰出家门。经过这件事,全家人严格遵守医生所说的饮食禁忌,孩子不久就痊愈了。后来,陈复正把这件事写在《幼幼集成》里,并且说,如果伯母私自喂烂蹄花不是自己看到,直到孩子死,伯母也不会承认,医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出问题。由此可见不当进补的害处有多大,哪怕是怀着爱子之心的初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疾病复发的因素中,饮食是最常见的。中国古代医家明确提出“忌口”。在疾病情况下,有些食物是天然良药,有些却是“毒药”,孩子生病时,要调动全身的正气去抵抗病邪,此时若补充大量营养,不仅不能吸收,还要分出正气来把过剩的营养代谢掉,使正气不能全力抵抗病邪,造成病情反复发作,拖长病程。孩子很长时间处于生病状态,自然会影响生长发育。

中医有句老话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命无功。”意思是,当一个人生病时,用很多贵重药材和食材进补,哪怕因此丧命,也不会有人认为是错的;用便宜、消积的食材和药材去调理病人,即便治好了,别人也只会说,这本来就是个小病,所以才这么容易治好了,而不会认为是医生判断准确。这就是当下很多人的认识误区。

结合故事,对照当下,我们会发现,孩子感冒咳嗽,一直拖个“尾巴”好不了,病情延续很久,或者反复发作,而家长在饮食安排上,依然鱼虾肉蛋奶一样不少,或者是生病时虽然忌口了,但是担心孩子生病期间没有好好进食,营养不良,稍见好转便迫不及待要给孩子吃所谓有营养的食物。孩子娇嫩的脾胃扛不住,于是病情反复,甚至因食积而出现发热……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有悖医理,我们需要坚决避免。

在孩子生病期间,肉蛋奶和糖类食物要尽量减少;清粥小菜七分饱,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清淡的粥要成为餐桌的主角,食物多样化,并让孩子保持“三分饿”的状态。饥饿感在病后康复期间非常珍贵,因为饥饿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有利于消灭各类细菌及病毒。不要坚持不了一周就觉得会“耽误孩子上清华”,赶紧进补,这样只会给孩子帮倒忙,使他病程更长。 ztcTf5gnsH+jZ+W52fcT3h+/pLffsfQa9Pmxwwza2zIcRTtjYZXDgaLILho2bk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