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五脏的特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第一章我们提到孩子的发育特点是“五脏未实,形气未充”,所谓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中医的五脏不是指单纯的器官,而是以器官为主体的整个系统的总称。就拿“心”来说,西医的“心”单纯指心脏。但中医的“心”不仅仅是一个心脏,它还代表了一个系统,其功能可以主血脉和神志。“五脏”是中医的基础,在临床指导辨证以及通过脏腑经络调理疾病时会给我们特别多的提示和指导。

孩子的经络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穴位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在,可简单归纳为“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跟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以及治疗疾病有关的重点经络和穴位很多都集中交汇在孩子的手掌。脾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这五条重要经络也都集中在手上。具体对应方式是这样的:大拇指指面对应脾经,食指指面对应肝经,中指指面对应心经,无名指指面对应肺经,小手指指面对应肾经。接下来我们逐一进行了解。

1.脾系统——脾常不足

孩子是稚阴、稚阳之体,脾胃的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也就是孩子脾胃所主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很容易受外界饮食不节的影响,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时而厌食、时而食欲亢奋。充分体现了孩子的阴和阳都不稳定,容易变化。

说到脾时,我们经常想到的是“脾胃”两个字,所以我们先来讲讲脾和胃到底是什么关系。脾和胃是一对“好兄弟”,也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居于人体的中焦,负责运转营养和传递能量,所以要想身体好,离不了这“两兄弟”的帮忙。中医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胃主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易伤脾。

脾胃主运化。“运”是输送、转运的意思,也就是把吃进来的食物进行分解并按时把糟粕排出体外的过程。而“化”则是消化、吸收的意思,也就是把食物变成人体可以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物质,供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知道脾胃主要负责为身体输送营养。如果孩子脾胃虚,就会表现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吸收不好,面色发黄,唇色发白,气虚便秘或者大便不成形,而且长得瘦小。脾胃盛则食欲亢奋,但往往也由于吃得太多来不及吸收,大便多或者大便粗。有的孩子容易肛裂,就会畏惧大便,从而出现便秘、口气重等现象。

精神状态也会直接影响脾胃的状态,通常心思重、思虑多的时候胃口也不会太好。而胃口的好坏又会影响到后方的补给系统。只有拥有好胃口,才能拥有强大的后方补给系统,免疫力才会增强。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消化不好,这种焦虑和担心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吸收。

脾还负责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孩子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则生血无源,统血无力,会出现血虚、贫血的现象,去验血时也会发现孩子有缺铁、缺锌、缺钙、缺维生素等症状。碰到这类情况时我们都会给孩子补充营养剂来改善问题,但是我也碰到过很多贫血的孩子一吃补铁剂,血象指标很快会改善,但是一旦停止补铁,就会故态萌发。究其根本就是脾胃的吸收功能跟不上,不增强吸收功能,很多营养剂的吸收和食物当中维生素的转化都是很难改善的。

“脾”有一个脾气,就是喜燥恶湿。湿气重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一个人特别容易疲劳,身体总觉得很沉,做事提不起精神,大便也容易挂壁、溏泄,等等。脾虚生湿,再加上孩子爱吃甜食,就会使湿气凝结成痰。中医有一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讲的是不要只顾着化解肺里的积痰,还要特别注意痰的源头在于脾虚,健脾才能真正解决痰的根结。所以,当发现孩子咳嗽有痰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忌口,切记病从口入,饮食要尽量清淡,不要让脾胃有过多的负担,否则会有源源不断的痰生出,咳嗽就不易治愈了。

针对孩子脾胃的生理特点“脾常不足”,古训则有云:“欲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三分饥”,就是少吃多餐,孩子每餐七分饱,就不至于腹胀、消化不良,或者便秘、腹泻了。有一次我在上海讲课,其中一个学员是孩子的奶奶,学习特别认真。她说在她原来的观念中,总觉得孩子吃不饱、吃不好怎么会有抵抗力,所以每次孩子生病都紧着孩子吃,追着孩子喂,儿媳妇不让吃,她还不高兴,总是偷偷喂孩子。几次病情加重,回想起来都有食积、便秘等症状。

在日常保健中,脾虚的孩子可以常常补脾经,即在大拇指指面顺时针旋推。如果胃火太盛,就清胃经,从大拇指外侧指根推向指尖。

2.肺系统——肺常不足

五脏未实的孩子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经常感冒、流鼻涕、鼻塞、咳嗽、发烧。这些问题特别多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肺常不足”。

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忧伤肺。”

肺为娇脏,为“华盖”,在人体的上焦,对其他脏腑有遮盖和保护的作用,但本身又比较娇气脆弱。在呼吸过程中,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上焦下焦相呼应,达到呼吸系统的内在平衡,其实不单单肾参与呼吸,其他脏腑也会参与其中。如果肺部有病,除了可能出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外,其他器官也会受牵连。比如咳嗽,初期只要清清肺就好,如果咳嗽久治不愈,一定要注意补肾。咳嗽是“初病在肺,久病在肾,中期在脾”。如果咳嗽有痰,则需要考虑脾的运化问题,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肺开窍于鼻。鼻子的状况直接反映肺的状况。肺部正常,鼻子就能正常工作,过滤干燥、湿冷的空气,把灰尘、病毒等阻挡在外。鼻窦就像一个智能的中央处理器,能把干燥、湿冷的空气调整为人体需要的状态后再输送至肺部。而鼻毛就像一个清洁工,不断地进行大扫除,把垃圾排除在外。当鼻子受凉时,鼻毛就会变得懒惰,造成垃圾堆积成山,呼吸不畅,这时人就会张开嘴,用嘴呼吸。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病毒没有任何阻碍地长驱直入,直接进入肺部,引发咳嗽等症状。

风寒束表时,肺气不张,所以身冷、无汗,周身毛孔闭合,流清涕,此时应以发汗解表为调理思路,多捏脊,多擦背。当孩子鼻子不通、呼吸不畅时,妈妈需要及时给孩子擦鼻翼两侧,让鼻子恢复工作。

肺部的生理特点是“肺常不足”,外界温度变化一剧烈,春秋冷热交换之际,或是夏天、冬天室内室外温差太大时,孩子就特别容易感冒、咳嗽,反反复复打针吃药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能引发鼻炎。鼻子是肺的窗户,感冒着凉时,通常是鼻子最先有征兆。

肺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因此,肺还负责保护皮肤,1岁以内的孩子“肺常不足”,皮肤上就容易出现湿疹、荨麻疹等问题。

另外,肺肃降无力时,大肠则不得力,所以“肺常不足”的孩子还经常会有便秘的症状。这个时候,帮孩子推推肺经,就特别见效。孩子的肺经在无名指指面上,从指尖推向指根为清肺经(注意:本书中使用的推拿手法属于海派手法,与其他派别的推拿手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清肺经、清肝经、清心经的推拿方向和次数要求。这是我在传统中医院学到的,经实践发现效果显著,所以本书中采用这种手法),在无名指指面上顺时针旋推为补肺经。

3.肾系统——肾常不足

孩子除了常见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薄弱以外,从形气未充的角度我们分析出来的结论是,肾常虚。“肾常不足”不是病理问题,而是孩子发育过程当中的一个特点。

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主二阴(大小便),肾主骨,生髓,牙为骨之余,其华在发,恐伤肾”。

肾系统是所有五脏六腑中管理事务最多的一个系统,位于人体的下焦。肾为元气之根,在我们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过程中,肾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人老肾先衰。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老人的特点:耳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头发斑白脱落,记忆力下降,常常尿频、便秘。这都与肾气衰微有关。过分惊恐会伤及肾,人受到过度惊吓会尿裤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孩子“肾常不足”,说明肾气发育尚未成熟,从不成熟到成熟有一个过程。刚出生时,孩子骨骼软,头发稀疏,没有牙齿,大小便无法控制。肾开窍于耳,孩子肾气不足,耳朵常常发育不全,随着肾气的不断充盈,听力会越来越好。长大后,孩子的骨骼开始变得硬朗结实,头发也渐渐变得浓密,头脑也越来越聪明。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肾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说肾为先天之本,发育和遗传很多都跟肾气相连。举个例子,男孩以后是否会脱发受家族遗传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也会受到遗传的影响。所以,给孩子做日常保健时,我们应常补肾经,也就是顺时针旋推小拇指指面(指腹)。

4.心系统——心常有余

孩子发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相对来讲也容易上火。所以中医讲心主火,孩子的生理特点就是“心常有余”。

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主血脉,主神志,喜伤心。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的大主宰,所以我们称它为帝脏,居于人体的上焦,在两肺之下。

心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不息,周流全身。心脏的搏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心又影响神志,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如我们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述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功能正常,则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的信息反应灵敏。如果心虚,就会心神不安、丢三落四、容易受惊,半夜睡眠容易醒。如果心火太旺,则容易烦躁,入睡困难。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管小便,心火旺的孩子小便黄,味道特别重,这时就需要清心火,多喝水。

情绪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会影响心系统的运行。孩子“心常有余”,情绪表达非常简单直接,他们说笑就笑,想哭就哭,有时在他们哇哇大哭时打个岔,他们可能马上会破涕为笑。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则是神志失常的表现。

孩子发育迅速,“心常有余”这一特征经常表现为心火旺。心火旺时,孩子舌尖会发红或出现口腔溃疡,小便量少且色黄,睡眠不好。有的孩子不易入睡,有的孩子睡不踏实,哭闹不止。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考虑清心火。心经对应孩子的中指,从中指指尖推向指根为清心经(注意:海派小儿推拿手法中清心经的方向与其他派别不同)。临床操作中,心经宜常清不宜常补,就是常用到清心经的方法,而慎用补法。当心虚受惊时,多用补肾经替代补心经;当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后天心肌受损时,用补脾经替代补心经。

5.肝系统——肝常有余

纯阳之体的孩子容易上火的另外一个生理原因则是“肝常有余”。孩子耐心差、脾气躁,发起脾气来有时比大人表现得还烦躁,不过好在他们不容易生闷气,所以不用担心肝气郁结。

中医讲,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肝主筋骨,其华在爪。怒伤肝。肝在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为将军之官,主决断。

肝主疏泄,能够分泌胆汁,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还维持气血运行,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条达,恶抑郁。如果肝气顺畅,则气血调和;如果肝气郁结,则会出现血瘀等现象。很多成年女性月经不调,或是月经前后乳房胀痛或刺痛,就是肝气郁结导致的。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状况能够反映肝的状况。肝气郁结在孩子身上不太常见,他们更多的是肝气旺盛,所以临床表现为“肝常有余”。肝火旺的特点之一就是眼屎多,尤其在春天,万物复苏,孩子特别容易患过敏性结膜炎或急性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肝气盛的孩子多表现为脾气急躁、倔强和坚持,当不顺意时动辄哭闹不止。这一特点在孩子生病时尤为突出。孩子一生病,就会比平时爱发脾气,比较烦躁,这正是他们体内肝火虚旺的表现。肝经对应孩子的食指,我们可以多帮孩子清清肝经,就是从食指指尖推向指根方向(注意:海派小儿推拿手法中清肝经的方向与其他派别不同)。 cyUBjb+TkjjFk4/YKB27t2HMHxURQu2o7pzUzQ2o3q1+V8pe8b//EykEeXXpwv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