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清代名医,以他的厚实理论功底,丰富临床经验,著作等身而望重医林。头痛,时作时止,遇风寒即发作或加重,后世称作“头风”或“头风痛”。陈氏所创制治疗“百药罔效”之“半边头风”(偏头痛)的“散偏汤”(白芍15g,川芎30g,郁李仁、柴胡、甘草各3g,白芥子9g,香附6g,白芷1。5g)一方,收载于陈氏《辨证奇闻·头痛》中。陈氏云,其病因病机为郁气不宣,伤及肝胆,外感风寒。故以川芎止痛,与白芍同用,生肝气以生肝血,胆汁亦生;郁李仁、白芷助川芎散头风;柴胡、香附开郁;白芥子消痰;甘草调和滞气。如此则“肝胆尽舒,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陈氏立法遣方突出化瘀止痛是关键,川芎性味辛温,走而不守,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诸经之痛,故方中川芎剂量重用至30g,陈氏在《本草新编》中更推崇其“血闭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疗头风甚神”,但“不可单用”,应与补气补血、调畅气机之品佐之,则“利大而功倍”,故该方立意实为首先强调以调肝为核心。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李老应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对轻型、初病者,屡收一剂知二剂已之佳效,即令远年偏头痛,谨守病机,灵活变通稳进,收效亦称满意。由此他进一步从《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受到启迪,且“肝为风木之脏”,无论外风侵袭,内风引动,高巅之上,唯风独到,所发偏正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两侧头痛,头顶痛,后头痛,或单发,或并发,或全头痛,投予散偏汤,只要增损得宜,多年来不特以其治疗偏头痛,进而用以施治各型头痛亦颇著效验。体会到兹略举数案,以示端倪。
王某某,女,36岁,乌鲁木齐市犁铧街。1993年7月1日初诊。
失眠、全头痛20余年,加重2月。脑血流图示:右颈内动脉紧张度增高。
全头痛甚,发作时伴恶心,只能平卧,起则痛甚。自幼失眠,时彻夜难寐。近气郁复感寒,畏风,头痛加剧,咽痒咳嗽,眉棱骨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神经性头痛;头风痛。沉寒积聚,气滞血瘀,风寒及心肝失调引动。
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调养心肝。
白蒺藜、酸枣仁、茯苓、麦冬各30g,蔓荆子12g,川芎、知母、藁本、羌活、白芷、当归、香附各10g,白芍、合欢花各15g,炙甘草3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服上方3剂后每晚能睡4小时,畏风,咽痒咳嗽,头及眉棱骨痛减轻,目酸。上方去茯苓、合欢花,加谷精草15g,僵蚕、杏仁、前胡各10g,麦芽30g。
服上方5剂,畏风、咽痒咳嗽、头及眉棱骨痛消失,眠佳,时感乏力颇甚。上方去藁本、羌活、白芷,加仙鹤草30g,大枣7枚,炙甘草更为6g。
服上方7剂后,头痛未作,精力充沛,各况正常。嘱原方再进7剂,年底路遇告知,药后各症平复,迄今未犯。
全头痛20余年,外感风寒,上犯巅顶,清阳之气不畅致寒凝血滞,复兼心肝失调。李老以本方加蒺、蔓、欢,协同柴、香、芍,祛风疏肝;羌活治眉棱骨痛;白芷治阳明经头痛;藁佐羌,治太阳厥阴经头痛;麦、知、归清热养阴润燥;长期失眠,合酸枣仁汤加芍、香、欢,养心调肝安神,“主明则下安”也。诸药各扬其长,而定诸经之痛。
熊某某,男,47岁,乌鲁木齐市迎宾路。2013年5月15日初诊。
头顶痛反复疼痛4年余,曾在多家省市级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历用“去痛片”无数,仅获暂效,还酿致经常胃痛。
头昏沉如布裹紧感,此次为劳累、生气后,外感风寒引发偏头痛,兼心烦眠差,苔黄白兼见而腻,脉细濡而数。
头顶痛。肝经郁热,痰瘀互结,风寒引动。
疏风散寒,平肝安神,豁痰化瘀。
川芎、白芍、白蒺藜各30g,柴胡、香附、全蝎、菊花、白芥子、郁李仁各10g,炒枣仁、藿香15g,白芷6g,甘草3g。
服上方7剂,头痛著减,上方加全蝎10g。续服7剂,头痛消失。迄今已22天疼痛未作,再进14剂巩固之。
半年后随访,停中药后,遵嘱加强生活调理,头顶痛一直未见复发。
头顶痛4年,李老追询病史系劳累生气后,外感风寒湿邪引发,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显现之化热,动肝,痰瘀凝滞等特点,遂以本方加蒺、蝎、菊、枣仁、藿,疏风散寒,平肝安神,豁痰化瘀,两周痛止。再进两周,获得巩固,半年后随访仍佳。
赵某某,女,27岁,新民东街。1994年1月30日初诊。
头前额胀痛2年余,痛则恶心,兼眠差,视力模糊,口干不欲饮。
头前额胀痛,头痛每于早饭后即发作,两年来一直如斯,吃多吃少皆然,兼眠差,视力模糊,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微厚腻,脉细数。
神经性头痛;前额头痛。肝经郁热,上注头目,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外风引动。
清肝宣郁,升清降浊,佐以祛风。
谷精草30g,川芎、白蒺藜各15g,柴胡、羌活、防风、蔓荆子、黄芩、白芷、菊花、荜茇、半夏、竹茹各10g,炙甘草3g。
服上方2剂后,头痛已减逾半,恶心止,视力模糊消失,舌由黄厚腻化净而润,脉细数。
柴胡、枇杷叶各12g,谷精草、白蒺藜、川芎各30g,菊花、黄芩、党参、竹茹、薏苡仁、荜茇各10g,生姜6g,炙甘草3g。
服上方4剂后,头痛再未发作。复进上方3剂巩效,随访2个月未犯。
早餐后前额头痛2年余,李老认定为胃热循经上攻于头,痰热蕴结阳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胀痛、目糊伴恶心,以本方加谷、蒺、菊、芩、党、茹、枇、苡、荜、姜,平肝和胃,升清降浊,诸症悉安。
韩某,女,39岁,某军区总医院主治军医。2003年8月5日初诊。
左侧头痛30年,小学四年级起逐年加重。1989年因头痛剧烈,检有直径为0。8cm大小之脑垂体瘤,于8月8日手术切除。之后行钴 60 放疗1个疗程计35天。术后头痛著减,但近三年来呈加重趋势,多位资深专家诊为三叉神经痛(左眼支面支),每2~3个月须用一次盐酸哌替啶,今年上半年须每月用一次盐酸哌替啶。因头痛越来越重,且频繁发作,经前加重,经友人介绍来李老处就诊。
精神委顿,痛苦面容,心烦意乱,胸闷心悸,睡眠甚差至每多彻夜难眠,时有手抖,头痛发作时呈跳痛状,亦如刀割样,甚则恶心呕吐,畏光,口唇微紫,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滑而数。
三叉神经痛(左眼支面支)。气滞血瘀,心肝失调。
活血化瘀,养心调肝。
川芎、白蒺藜、炒枣仁、延胡索各30g,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茯苓、知母、柴胡、枳壳、香附、菊花各10g,全蝎6g,甘草3g。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12剂,头痛基本消失,已可不用盐酸哌替啶及去痛片;再佐以甘麦大枣汤加百合,心肝两调,续服12剂后疼痛消失,睡眠已佳,夜间可入眠达8个小时,疼痛未作。续服60剂,疗效颇巩固。1年后曾小发,再服上方仍效。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30年,发作时头痛剧烈难当,李老虑及用本方似嫌单薄,故合血府逐瘀汤加全蝎,以化宿顽之瘀;蒺、菊,平肝清肝;合酸枣仁汤,养心和肝。后佐甘麦大枣汤加百合,心肝两调,使志安宁,如此全面兼顾而得瘥。
何某某,女,49岁,乌鲁木齐市工交公司职工。2010年7月22日初诊。
左侧经前偏头痛26年,为产后受风所致,历用中西药物(不详)乏效。
左侧偏头痛,其痛每于经前发作,兼时寒热,热重于寒,全身酸痛,睡眠较差,近时鼻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经前偏头痛。肝肺郁热,心肝不调,外寒引动。
清肝平肝,清肺止血,养心安神,祛风散寒。
川芎、白蒺藜、忍冬藤、炒枣仁、白茅根各30g,百合20g,生地、白芍各15g,菊花、知母、香附、白芥子各10g,柴胡、白芷、郁李仁、甘草各3g。日1剂。水煎服。
7月28日。服上方5剂头痛止,鼻衄止,眠佳,寒热已除,身痛著减。续进5剂,头痛、鼻衄、寒热未作,身痛消失。
4个月后随访,头痛及诸症未犯。
经前偏头痛26年,李老断为系肝火袭肺(木火刑金),出现鼻衄,故法予清肺与清肝平肝并行,本方加蒺、忍、茅、百、地、菊、知;柴、芷皆小其制3g用之,即仅以柴胡引诸药直入肝经,白芷小剂量祛式微之风寒,而不化燥损阴,俾阴阳和调而安,实得益于方药优选中注重扬长避短之结果。
王某某,女,50岁。2010年4月8日初诊。
后头痛15年,近半年来发展至头两侧也疼痛,以左侧为甚,先后用多种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仅有短暂减轻之效,由朋友引荐来李老处就治。
后头及头两侧疼痛,气郁、劳累后,外感风寒引发,多嚏涕,眠差,舌质紫暗,尖边有瘀点斑,苔薄黄,脉细弦数,左寸关弦劲。
气滞血瘀,外感风寒,业已化热,牵动肝阳。
活血化瘀,疏散风热,清肝平肝。
白蒺藜、川芎、金银花各30g,柴胡、菊花、桑叶、辛夷、白芷、白芥子、香附、全蝎各10g,白芍15g,郁李仁、炙甘草各3g。日1剂,水煎服。
服本方7剂,头痛减至微,嚏涕未作。本方加减,治疗1个月,头痛完全消失。
随访4年未犯。
后头痛15年,近半年来发展至头两侧也痛,舌脉均为血瘀之征,其发由气郁、劳累和外感风寒化热,引动肝阳,故予本方加蒺、金、桑、菊、夷、芷、香、蝎,活血化瘀,疏散风热,清肝平肝而获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