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瓜蒌为植物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瓜蒌类相反药物的探讨,主要围绕其药用部位的分化,《本草经集注》只记载了“栝楼根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当时入药的是根部。后世瓜蒌的用药部位逐渐分化,出现了瓜蒌实、瓜蒌皮、瓜蒌子等,目前临床常用的瓜蒌类入药部位包括瓜蒌根(天花粉)、瓜蒌实、瓜蒌子、瓜蒌皮,其基原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及双边栝楼。
古代本草中瓜蒌名称繁多,有栝楼、栝楼根、栝楼实、地楼、天瓜、果
、泽姑、黄瓜、王菩等;按古音,果、姑、瓜、栝相通,楼、蒌相通。《本草纲目》云:“臝与蓏同。许慎云:‘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楼即果裸二字音转也。亦作后人又转为瓜蒌,愈转愈失其真矣。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泽姑之名。齐人谓天瓜,象形也。”王菩之名出自《吕氏春秋》,高诱注云:“菩或作瓜,也。”则其名当为王瓜,音转为黄瓜。而其王菩又音转为王白。泽巨、泽冶者,“巨”、“冶”与“姑”古音叠韵,当是泽姑音近之名。
古代本草中,栝楼既指植物名,又指中药名(包括根及果实)。其药用部位最早用根,后世逐渐果实、根、仁均用,有时本草记载果、根不分。现代栝楼一般指植物名,其根(瓜蒌根,又名天花粉)、果实(瓜蒌实,又名全瓜蒌)、种子(瓜蒌子,又名蒌仁),均分别入药。
栝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历代本草对栝楼的植物形态有较详细的记载。《毛诗注疏》孔颖达引本草作:“栝楼,叶如瓜,叶形两两相值。蔓延,青黑色。六月花,七月实。如瓜瓣是也。”《本草图经》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其实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功用皆同。”《本草纲目》载“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
较早将栝楼子、皮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雷鰏曰:凡使栝楼,皮、子、茎、根,其效个各别。”此后,明代的《本草纲目》在蔓草类标栝楼为纲,分列其实、根、茎、叶为目。在根的“气味”项下记载“反乌头”,实下未提。
栝楼实较早被列为反药是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栝楼实……,主胸痹,悦泽人面……[反]乌头。畏牛膝、干漆。恶干姜。”
天花粉在本草著作中始载于《本草图经》,“天花粉,生明州。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天花粉较早列为反药,是在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天花粉……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备要》等记载了栝楼仁为相反药物。如《药性通考》中云:“栝楼仁,俗作瓜蒌……枸杞为之使。为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郭建秋等认为栝楼子为栝楼实的主要部分,因此,“十八反”中反乌头的栝楼,实际包括根、实、子三药。
综上,从古代本草文献来看,基本将栝楼的不同用药部位栝楼实、栝楼仁等列入反乌头药物,记载较为一致。当代学者对此讨论不多,一般认为栝楼用药不同部位均应列入反药范围。
[1]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9.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267,1271.
[3]陈志坚.诸子集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43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第五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8.
[5]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M].王承略,点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0.
[6]宋·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6,643.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268.
[8]南北朝·雷鰏.雷公炮炙论[M].清·张骥,补辑.施仲安,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
[9]清·太医院.药性通考[M].李顺保,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88.
[10]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97-298.
[11]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金芝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3-44.
[12]郭建秋.谈谈中药十八反中的某些药物[J].中成药研究,198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