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有贝母反乌头的记载,我国古代药用贝母品类复杂,至少有4个科,6个属,10余种植物曾作贝母药用。下面就历代本草文献中贝母类药物进行探讨。
川贝母之名始见于《滇南本草》,明代以前贝母并无川浙之分,至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其后倪朱谟的《本草汇言》中有“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以上修用,笔意川者为妙。……然川者味淡性优”的记载。萧京在《轩岐救正论》之伪药必辨篇中有“浙贝母之伪川贝母”一说。清代张石顽《本经逢原》云:“甘苦平微寒……川者味甘最佳”。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贝母:“宣、散结清火、润肺、化燥痰,甘微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可见自有记载以来历代医家皆认为川贝母止咳化痰的功效在诸多贝母中为最优,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清代严西亭的《得配本草》川贝母条下有“恶桃花,反乌头”的记载。
浙贝母之名始见于明代的《轩岐救正论》。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贝母“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据考证此处所指的应为浙贝母。唐代《新修本草》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润州(今镇江)、江南为浙贝的产地,可见其所指的贝母当包括浙贝在内。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也将浙贝单列一条,并引叶喑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所述浙贝产地、药材形态、气味等均与现今所用浙贝母一致,并首次载其“反乌头”。
湖北贝母之名始见于《中药志》,古代文献中并无其名,但有关于湖北贝母的描述。苏颂《本草图经》曰:“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此处江陵府即现在的湖北江陵,郢即现在的湖北武汉,随即现在的湖北随州,可见此处产于江陵府、郢、随的贝母应为湖北贝母。据考证,湖北贝母和浙贝母在明代以前一直同称为贝母药用,其含有与浙贝母相同的贝母甲素、贝母乙素和贝母素辛等成分,与川贝母则相差较远。
伊贝母之名始见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本草纲目拾遗》载“贝母川产者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又云出陕西者名西贝,又号大贝”。此处西贝可能是指新疆地区所产的伊贝母传入陕西的大个商品贝母,“西”有广义西北地区。伊贝母的形态、产地均与川贝母相近,可作为川贝母的替代品使用。
平贝母之名始见于《中药志》,古代文献中少有记载,仅在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川贝母条下有“伪名鲁贝,粒扁,洗后皮脱,其粉即出”的记载,根据其描述的形态特点,疑为今之平贝母。
综上,对于贝母类药物的考证,其中川贝母和浙贝母有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其余3种湖北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均为现代药名。依据2010版《中国药典》的最新记载,此5种贝母均与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相反。
[1]尚志钧,刘晓龙.贝母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1):38.
[2]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54.
[3]明·萧京.轩岐救正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576.
[4]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9.
[5]清·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8.
[6]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32.
[7]清·严西亭,施澹宁,洪缉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47.
[8]唐·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9.
[9]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3,126.
[10]宋·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4.
[11]谢志民,王敏春,吕润霞.贝母类中药品种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0,23(7):423.
[1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03.
[13]清·郑肖岩辑著.曹炳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