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吴普本草》则记载有:“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
,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另有《名医别录》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
。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两者均未提到其反药的情况。
首次提到芍药反药的医学著作是南朝·梁《本草经集注》:“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
。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芍药的产地及形态等有所记载:“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其中中岳即河南嵩山,白山即今江苏南京市东,蒋山即今南京钟山,茅山即今南京句容县茅山。以上所述芍药的分布区与现在亳芍、杭芍的产地相近,而与赤芍的产地相距较远。黄璐琦等根据芍药的区域分布特性发现,赤芍、白芍的区域分布变化“大致随纬度方向产生有规律的南北变化,即使在同一纬度如四川等地同时有赤芍、白芍分布,赤芍也是分布在2000m以上高海拔地区,与分布于500m以下海拔高度的白芍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赤芍一般分布在我国西北部海拔较高的地方,白芍则分布在我国东中部海拔较低的地方。而《本草经集注》中所记载的地点很明显属于白芍的自然分布区。另外,从“白而长大”等字也可以看出,此处芍药指的即是白芍。从“赤者小利”可知赤芍当时也已被人注意到了,但附于白芍中,可知“赤芍”作为药用还不普遍。
至唐代孙思邈时,对赤芍、白芍的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千金要方·合和》中记有“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其《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两书中,注明用“白芍”者,有15首方,而有3首方注明用“赤芍”,其余方中均以“芍药”名之。稍晚于孙氏的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注明用“白芍”者有4首方,其中正有仲景的“真武汤”,而注明“赤芍”者有2首,余用到芍药者,仍以“芍药”名之。这可能是赤芍当时在临床应用中渐多,作者为强调该药以示区别,故写明。
至宋代,医家对赤芍、白芍功效的不同有了普遍与深入的认识,在临床用药时注意区分二者。如刘翰《开宝本草》明确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另外,据《太平圣惠方》中引用安期生服芍药法“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安期生为秦汉时期人,《本草图经》也有相同的引用;且引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其中金芍药和草芍药即今之白芍,而木芍药即今之赤芍。从上可知,秦汉间民间对赤、白芍早已有区分,只是治病一般用白芍。后来医药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赤芍的临床功效,到唐宋时期赤芍也渐被用于临床。
五代后蜀韩保癉所著的《蜀本草》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金元时期张从正把“十八反”编成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并广为流传。这个时期医家对赤芍、白芍的功效之异有了普遍与深入的认识,在临床用药时注意区分二者,但对于二者具有相同的反药藜芦,无医家提出异议。
首次对赤芍反药作说明的是明《本草品汇精要》,如:“赤芍药,有小毒,丛生,利小便,下气,泻肝行经,通顺血脉,散恶血,消痈肿,反藜芦,畏硝石、鳖甲、小蓟,恶石斛、芒硝。”后来也有些文献记载了赤芍的反药情况,均记载与白芍无异。如清《得配本草》:“赤芍药,畏恶反使,与白芍药同”,清《本草害利》:“赤芍药,恶芒硝、石斛、鳖甲,畏龟甲、小蓟。反藜芦”。
综上所述,虽然很多文献均记载了白芍与赤芍功效上的差异,但历史上相关文献对白芍、赤芍有着相同的反药藜芦这一点并无异议。
[1]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7.
[2]魏·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3.
[3]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8.
[4]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03.
[5]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806,2847.
[6]黄璐琦,王敏,格小光,等.赤白芍药的划分与地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4):204.
[7]唐·王焘.外台秘要.卷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2.
[8]刘翰,马志,等.开宝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5.
[9]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039.
[10]王筠默,王恒芬.神农本草经校证[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0.
[11]五代后蜀·韩保癉.蜀本草[M].尚志钧,辑复.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3.
[12]张海岑,赵法新,胡永信,等.儒门事亲校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18.
[13]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03.
[14]清·严西亭,施澹宁,洪辑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54.
[15]清·凌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