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甘草类反药组对文献

一、海藻-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三·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本草经集注·卷第四·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治皮间积聚暴 ,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二·甘草》

平,补益五藏,下气,长肌肉,制诸药,又主女人血气历腰痛。虚而热多加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雷公药对·卷二·海藻》

海藻 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新修本草·卷第九·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又有石帆,状如柏,疗石淋。又有水松,状如松,疗溪毒。

《蜀本草·序例下》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蜀本草·卷第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蜀本草·卷第九·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种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隮。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开宝本草·卷第九·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种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隮。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闷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九·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隮。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闷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大观本草·卷第九·海藻》

味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东海池泽。七月七日采,曝干。反甘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部上品之上·甘草》

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药性论》云:君。忌:猪肉。诸药中为君,调和使诸药有功。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炙用。孙思邈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汤液本草·卷之三·甘草》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肺。《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药性论》云:君。忌猪肉。《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痈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滓服之。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痈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洁古珍珠囊·甘草》

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梢去肾经之痛。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甘草》

出《神农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苗]《图经》曰: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生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然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胜,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尔雅》云: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 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哉?[地]《图经》曰: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陶隐居云:河西上郡及蜀汉诸夷中者佳。[道地]山西隆庆州者最胜。[时]春生苗,二月、八月除日取根。[收]曝干,十日成。[用]根坚实有粉而肥壮者为好。[质]类黄芪皮粗而赤。[色]皮赤肉黄。[味]甘。[性]平温,缓。[气]气味俱厚阳也。[臭]香。[主]生泻火,炙和中。[行]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助]术、干漆、苦参为之使。[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恶远志。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一·海藻》

出《神农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热结,利小便。[苗]《图经》曰:……生海中,根着水底石上,黑色如乱发而粗大,类水藻,谓之大叶藻。一种如短马尾者,生浅水细而黑色,海人以绳系腰,没水下则得之。二种不分功状,总谓之海藻者,由其皆生于海,其味咸能软坚之义也。若诗所谓,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陆机云:藻,水草也,生水底。亦有二种,一种叶如鸡苏茎似筋,长四五尺。一种茎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二藻但能作茹而已,非海中所生者。其味未必咸,其功未必同也。又有石帆,平,无毒,生海屿石上,状如柏梗,高尺许如筋,紫色无叶,见风渐硬,色如漆。其华离楼相贯连,死则浮水中,人于海边得之,稀有见其生者。水松,其形似松,出南海交趾,又有马藻,大寒,生水上,如马齿相连者是也,三物各有疗疾之功,故并附之。[地]《图经》曰:生东海池泽,今出登莱诸州海中皆有之。[时]无时,七月七日取。[收]曝干。[用]茎叶。[质]类水藻而细。[色]黑。[味]咸。[性]寒软。[气]气薄,味厚,阴也。[臭]腥。[主]散瘿瘰,溃坚肿。[反]甘草。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甘草 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海藻 反甘草。

《本草蒙筌·卷之一·甘草》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

《本草蒙筌·卷之三·海藻》

味苦、咸,气寒。无毒。一云:有小毒。东海所生,叶类萍藻。根着水底石上,茎如乱发而乌。七夕收采,性反甘草。

《医旨绪余·十八反》

甘草反诸药类: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草纲目·第二卷·相反诸药》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大戟反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栝楼、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狸肉。河豚反煤 、荆芥、防风、菊花、桔梗、甘草、乌头、附子。蜜反生葱。柿反蟹。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甘草》

《本经》上品。[释名]蜜甘(《别录》)、蜜草(《别录》)、美草(《别录》)、 草(《别录》)、灵通(《记事珠》)、国老(《别录》)。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气味]甘,平,无毒。寇宗 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王好古曰:气薄味厚,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权曰:忌猪肉。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海藻》

[气味]苦、咸,寒,无毒。权曰:咸,有小毒。之才曰:反甘草。时珍曰:按,东垣李氏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

《药鉴·卷之二·甘草》

气平味甘,阳也。入足厥阴太阴二经。生用则寒,炙之则温。生用泻火,炙则温中。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阳不足,中满禁用。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节治肿毒,大有奇功。养血补胃,身实良方。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坚筋骨,长肌肉,通经脉,利血气,止咳嗽,润肺道。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而用甘为之泻,此升降浮沉之妙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此之谓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药鉴·卷之二·海藻》

气寒,味咸苦,无毒。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除胀满作痛,消坚结作疼。疗皮间积聚,止偏坠疝气。海带、昆布同功。大都寒能劫热,苦能泄实,咸能软坚,兹三药气寒味咸苦,故凡荣气不从,外为痈肿坚硬不溃者,仗此可消。要各随引经药治之,则坚无不溃,肿无不消也。反甘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二·甘草》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白芷、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忌猪肉、菘菜。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诸药相反例》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草通玄·卷上·甘草》

与海藻、甘遂、芫花、大戟四味相反。而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乃痰在膈上,欲令攻击以拔病根。东垣治结核,甘草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芫花与甘草同行。故陶弘景谓:古方多有相恶相反,并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也。

《神农本草经疏·卷六·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苦参为之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令人阴痿。

《本草征要·第一卷·甘草》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白术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令人阳痿。

《本草乘雅半偈·第一帙·甘草》

《本经》上品。合腑脏为中,内筋骨,外肌肉为四。[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核]曰:甘草,一名 草、灵通、国老、美草。出陕西河东州郡,及汶山诸夷处。春生苗,高五六尺,叶如槐,七月开花,紫赤如奈冬,结实作角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亦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以坚实断理者佳,轻虚纵理,细韧者不堪用。凡使去头尾,及赤皮,切作三寸长,劈为六七片,入瓷器中,好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曝干,锉细入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海藻》

《本经》中品。生浅水者叶细,钟水液之气浅;生深水者,叶大,钟水液之气深。[气味]苦咸寒,无毒。[主治]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 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核]曰:出东海海岛。有大小二种:小者,名马尾藻,生浅水中,宛如马尾;大者,名大叶藻,生深水中,叶大如藻。海人以绳系腰,投水取之。五月后,不可取,恐大鱼伤人也。修事,用生乌豆,紫背天葵,同煮一伏时,晒干用。反甘草。

《药性通考·卷一·海藻》

味苦咸,气寒。无毒,云有毒者,非。反甘草。

《药性通考·卷四·甘草》

味甘,气温,无毒。入心、肝、脾、肾,能走诸经。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而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曰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之证忌之。大而结实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用梢。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本草择要纲目·甘草》

[气味]甘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又甘能入脾,归其所喜。[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解百药毒。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内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养阴血。大约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故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小柴胡汤用之以和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生元气而缓肾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恶远志,忌猪肉。

《本草新编·卷之四·海藻》

味苦、咸,气寒,无毒。云有毒者,非。反甘草。入脾。治项间瘰疬,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辟百邪鬼魅,止偏坠疝疼。此物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入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或问海藻消坚致效,亦有试而言之乎?夫药必有试而言之,则神农氏又将何试哉。虽然言而未试,不若试而后言之为验。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芳母生瘿,求于余。余用海藻五钱、茯苓五钱、半夏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白芥子一钱、桔梗一钱,水煎服,四剂而瘿减半,再服四剂,而瘿尽消,海藻治瘿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

《本草易读·卷三·甘草》

去赤皮切用。蜜炙补中,生用泻火。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经逢原·卷一·甘草》

一名国老。甘平,无毒。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本经逢原·卷二·海藻》

苦咸寒,小毒。反甘草。

《本草备要·卷一·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发明药性。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用梢。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仲景治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

《本草备要·卷一·海藻》

泻热,软坚痰,消瘿瘤。咸润下而软坚,寒行水以泄热。故消瘿瘤、结核、阴溃之坚聚,痰饮脚气水肿之湿热。消宿食,治五膈。山东海有大叶、马尾二种,亦作海菜食,洗去咸水用。昂按:其用在咸,似不宜过洗。反甘草。东垣治瘰疬、马刀、海藻、甘草并用,盖激之以溃坚也。

《本草从新·卷一·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阴血。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疗诸痈肿疮疡,惟中满证忌之。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用,宜细者;甘草头,消肿导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药;甘草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本草从新·卷六·海藻》

泻热、软坚痰、消瘿瘤。苦能泄结,咸能软坚,寒能涤热。消瘰疬结核, 瘕阴溃之坚聚,及痰饮脚气水肿,痈肿之湿热,去宿食,消五膈。脾寒有湿者勿服。产胶州。有大叶、马尾二种。亦作海菜食,洗去咸水。反甘草。东垣治瘰疬、马刀,海藻、甘草并用,盖激之以溃坚也。

《得配本草·卷二·甘草》

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

《得配本草·卷四·海藻》

反甘草。苦、咸,寒。软坚泄热,消瘿瘤,止颓疝,散颈核,除浮肿,去痰饮,通淋秘。得甘草,治瘰疬马刀。反者并用,其功益烈。

《本草求真·卷一·甘草》

至书所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本草求真·卷四·海藻》

书载性反甘草,能治项颈一切瘰疬, 瘕,疝溃,及痰饮、脚气、水肿等症。其故奚似,盖缘苦能泄结,寒能除热,咸能软坚,海藻气味俱备,与甘草本属不合。凡其水因热成,而致隧道闭塞,小便不通,硬结不解者,用此坚软结泄,邪退热解,使热尽从小便而出,而病自无不愈也。至有病非实结,最不宜用,非独海藻为然,即凡海中诸药,无不如是。海带有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主治无异;昆布亦同海藻,海带,俱性带滑且雄。凡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且其下气最速,久服多令人瘦。至云海岛人常食,以其水土不同故耳,皆反甘草,略洗去咸水用。偏有同甘草以治瘰疬,盖激之以溃其至耳!

《要药分剂·卷四·甘草》

味甘,性平,无毒,正禀土中阳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白术、苦参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恶远志,忌猪肉。

《要药分剂·卷六·海藻》

味咸,性寒,无毒。禀海中阴气以生,降也,阴也。反甘草。

《本经疏证·卷二·甘草》

味甘,平,无毒。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萢,解毒。温中下气,烦满,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药。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草述钩元·卷七·甘草》

气味甘平,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厥阴。通入手足十二经。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草分经·附余》

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元参、紫参、细辛、芍药皆与藜芦相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皆与甘草相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皆与乌头相反,石决明反云母,硫黄反芒硝,乌头反犀角,水银反砒霜,巴豆反牵牛,丁香反郁金,芒硝反三棱,肉桂反石脂,藜芦反酒,黄颡鱼反荆芥,葱韭与蜜俱相反,醋与蛤肉相反,牛乳与酸物、生鱼相反,人参畏五灵脂,狼毒畏密陀僧,猬皮与桔梗、麦冬相恶之类。大抵相反则彼我交仇,不宜合用,非比相畏相恶尚可制伏也。

《本草害利·甘草》

[害]甘,令人中满。有湿之人,若误用之,令成肿胀。故凡诸湿肿满胀病,及呕家酒家,咸不宜服。[利]甘平,入心肺脾胃。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若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潜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梢止茎中作痛,节医毒肿诸疮。[修治]以大径寸,而结紧断文者为佳,谓之粉草。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用宜细者。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也。余疑远志与甘草相恶,必误载,以远志用甘草水浸用可知。

《本草撮要·卷一·甘草》

味甘平,入足阳明。通行十二经,功专解毒。生泻,熟缓,甘和温补。得桔梗清咽喉,得大豆为甘豆汤,解百药毒奇验。炙用补中,生用泻火。用梢达茎中,止茎痛及淋症。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中满者忌用。惟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若脾胃气有余,与痢疾初起,均忌用。

《本草求原·卷之一·甘草》

气平,味甘,无毒,气降味升,专补肺脾,以调和脏腑阴阳之正气。主脏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萢,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补脾胃而泻心火。炙用温补三焦元气,去咽痛,肺痿,嗽脓血,初生便闭,尿血,舌肿,口疮。消诸痈疽,痘疮烦渴,谷道悬痈,阴痒及阴头生疮,冻疮裂,心脾血枯,表里不调,缓正气,止急痛。载表药上行以解肌,入金石凉药则留中泻热,入润剂则养阴血,下气;入寒热攻补互用之剂则不争。通经脉,利血气,一切阴痿、血沥、虚损有热者宜之。土实中满勿用,呕吐、湿肿、酒家均忌。大而结者良。补中、散表,炙用;泻火、解毒,生用。重用乃收奇效。今人用止数分,可笑。中黑者有毒,勿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十枣汤与之同用,是欲引入病所以通泄也。

二、大戟-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大戟 反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五·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大戟 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二·大戟》

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大戟 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新修本草·卷第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近道处处有,至猥贱也。

《蜀本草·序例下》

大戟 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蜀本草·卷第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大戟 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开宝本草·卷第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大戟 反甘草。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屎。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陶隐居云:近道处处皆有,至猥贱也。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屎。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大戟 反甘草。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屎。

《大观本草·卷第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大戟》

小豆为使,恶薯蓣,畏菖蒲、芦草、鼠屎。反甘草、芫花、海藻。味苦、甘、辛,寒,有小毒。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部下品之上·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药性论》云: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陈,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日华子云:小豆为使。恶薯蓣。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 结。反甘草,畏菖蒲、芦苇。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大戟》

出《神农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苗]《图经》曰: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尺许,叶似初生杨柳而小团,三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此品乃泽漆根也。[地]《图经》曰:生常山及淮甸,江南皆有之。(道地)滁州、河中府、信州、并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十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苦参而粗大。[色]皮黄肉白。[味]苦甘。[性]大寒泄。[气]气薄味厚,阴中微阳。[臭]焦。[主]利水道,去积聚。[助]小豆为之使。[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屎,恶山药。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大戟 反甘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屎。《药性论》云:反芫花、海藻。日华子云:小豆为使,恶薯蓣。

《本草蒙筌·卷三·大戟》

味辛、甘,气大寒。阴中微阳。有小毒。种甚猥贱,处处有生。春发红芽,日渐丛长。凡资入药,惟采正根。傍附误煎,冷泻难禁。恶薯蓣,使赤豆。反甘草、海藻、芫花,畏菖蒲、芦根、鼠屎。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大戟》

[气味]苦,寒,有小毒。《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三·大戟》

味苦甘,性大寒有毒,入十二经。主水胀蛊毒, 结腹满,急痛发汗,利大小肠,通月经,坠胎孕。小豆为使,恶山药,畏菖蒲,反甘草、芫花、海藻。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反甘草,畏菖蒲、芦草、鼠粪。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大戟》

《本经》下品。[气味]苦寒,有小毒。[主治]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核]曰:出常山。近道亦有,多生平泽。二三月抽芽红色,渐长丛高,茎直中空,折之有白浆。叶狭长似柳,梢头叶攒密而上。三四月开黄紫色花,如杏及芜荑。根如苦参而细。出淮甸者,苗似百合而叶黄。江南者,叶似芍药而苗短。杭州一种色紫而柔,为上品;江南一种土大戟为下品。北方一种绵大戟,皮韧如绵而色白,气味峻利,弱人误服吐血。修事,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气泄不禁,即煎荠汤解之,采得即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反甘草,菖蒲能解之。

《药性通考·卷六·大戟》

味苦寒,有毒。能泻脏腑水湿,行血发汗,利大小便。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 瘕、颈腋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误服损真气。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浆水煮,去骨用。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

《本草易读·卷四·大戟》

水煮去骨用。小豆为使,恶山药。反甘草,畏菖蒲、芦苇、鼠屎。

《本经逢原·卷二·大戟》

苦辛大寒,有毒。反甘草。入药惟用正根,误服傍株令人冷泻,枣煮则不损脾,乘软去骨用。

《本草备要·卷一·大戟》

大泻,通脏腑水湿。苦寒有毒。能泻脏腑水湿,行血发汗,利大小便。治十二种水,腹满急痛,积聚 瘕,颈腋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误服损真气(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咳喘背冷;入肝则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隐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陈无择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络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曰: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复云痘症变黑归肾者,用百祥膏下之,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百祥惟大戟一味,能行膀胱之水故也。窃谓非独泻腑,乃肾邪实而泻肝也。实则泻其子,大戟浸水青绿,肝胆之色也。痘症毒盛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液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黑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昂按:泻心乃所以补心,泻肾即所以救肾,邪热退,则真阴复矣。《机要》用大戟一两,枣三枚,同煮焙干,去戟,用枣丸服,名枣变百祥丸)。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浆水煮,去骨用。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

《本草从新·卷四·大戟》

寒,通泻脏腑水湿。苦能直泄,专泻脏腑水湿,兼善逐血。辛能横散,故发汗消痈,寒能通二便闭,治十二种水。腹满急痛,积聚 瘕,颈腋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泻火逐痰。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咳喘背冷,入肝则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隐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陈无择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曰: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复云:痘证变黑归肾者,用百祥膏下之,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百祥惟大戟一味,能行膀胱之水故也,窃谓非独泻腑,乃肾邪实而泻肝也。实则泻其子,大戟浸水青绿,肝胆之色也,痘证毒盛,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液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黑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张洁古《活法机要》:用大戟一两,枣三枚,同煮焙干,去戟用枣,丸服,名枣变百祥丸。)阴寒善走,大损真气,非元气壮实,水湿伏留,不可浪施。杭产紫者为上,北产白者伤人。浆水煮软,去骨。得大枣良。赤小豆为使,恶山药,畏菖蒲,反甘草。

《得配本草·卷三·大戟》

得枣良。小豆为之使。畏菖蒲、芦苇、鼠屎。恶薯蓣。反甘草,菖蒲解之。苦,寒,有毒。

《本草求真·卷四·大戟》

(毒草)大泻脏腑水湿。大戟(专入肺肾,旁行经络。)气味苦寒,性秉纯阳,峻利居首,上泻肺气,下泄肾水,兼因味辛,旁行经脉,无处不到,浸水色绿,又入肝胆,故书皆载能治十二水毒,蛊结腹满急痛等症。(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李时珍云:凡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癫痫,入于肺则窍塞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盖有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要必实症实热实脉,方可以用(非实莫用)。否则泻肺伤肾,害人不浅。(李时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洁古老人治痘变黑归肾症,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症,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杭产色紫者良,北产色白者不堪入药。水浆煮,去骨用,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

《本经疏证·卷十一·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钜。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阴干。反甘草。

《本草述钩元·卷十·大戟》

近道平泽多有,惟杭产色紫而柔者为上品,江南土大戟次之。春生红芽,丛高尺许,茎直中空,折之有白浆,叶狭长似柳,梢头攒密而上。三四月开黄紫花,似杏眼,似细苦参皮黄,肉色黄白。味苦辛,气寒,有毒。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得枣即不损脾。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反甘草。

《本草撮要·卷一·大戟》

味苦寒,入足太阳经。功专治十二种水。得甘遂、白芥子疗水气胀满,得干姜治水肿喘急,通经堕胎,误服损真气,白者伤人,浆水煮去骨。得大枣良。畏菖蒲,反甘草。

《本草求原·卷六·大戟》

苦,寒走心肾,辛、泻肺,横行经脉。故逐脏腑有余之水湿痰涎,与甘遂行经隧之水湿,并属猛泄之品,兼泻毒药、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而有小毒,非气实暴胀勿用。其治恶血癖块者,是水不化液、化血,而为污、为浊以败血也。治瘾疹风毒及中风皮肤疼痛者,是湿郁热面生风也。水主于肾,水结甚而成蛊、成毒者,非急泄肾中之毒不可,故须苦寒。盖此水已离于真气,非补土所能防,总要从肾中补泻,所以《金匮》肾气汤的为探本要法。杭产紫者为上,北产者杀人。浆水煮,去骨用。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

三、甘遂-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五·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二·甘遂》

寒,雷公:有毒。主癫痫,散 结积聚。使。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蜀本草·序例下》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蜀本草·卷第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主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甘遂》

并瓜蒂为使,恶远志及甘草。味苦、甘,寒,有毒。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草部下品之上·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药性论》云:味苦。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日华子云:京西者上。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汤液本草·卷四·甘遂》

气大寒,味苦、甘。甘,纯阳。有毒。《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消积,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衍义》云: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用之。《珍》云:若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

《洁古珍珠囊·甘遂》

甘,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与甘草相反。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甘遂》

出《神农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苗]《图经》曰: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色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以实重者为胜。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用之殊恶。唐本注云:真甘遂皮赤肉白,草甘遂皮白,皮白者乃蚤休,俗名重台也。[地]《图经》曰:生中山川谷及陕西、江东、汴、沧亦有之。(道地)江宁府,京西。[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和皮甘草。[色]皮赤肉白。[味]苦甘。[性]大寒泄。[气]味厚于气阴也。[臭]朽。[主]逐水肿,破 坚。[助]瓜蒂为之使。[反]甘草,恶远志。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甘遂 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蒙筌·卷三·甘遂》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多产京西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状若连珠,使宜瓜蒂。反甘草,恶远志。破 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立效。食停胃内,有之即驱。水结胸中,非此不解。盖气直透所结之处,专于行水攻决,利从谷道出也。凡用斟酌,切勿妄投。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甘遂》

[气味]苦,寒,有毒。《别录》曰:甘,大寒。普曰:神农、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元素曰:纯阳也。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别录》)。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甄权)。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时珍)。[发明]宗 曰: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元素曰: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王趚《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本草通玄·卷二·甘遂》

刘河间云:水肿未消,以甘遂末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又涂肿毒,浓煎甘草汤服,其毒即散。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乘雅半偈·第七帙·甘遂》

《本经》下品。[气味]苦寒,有毒。[主治]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核]曰:出中山山谷,唯太山、江东者良。比来用京口者为胜,江东者称次矣。苗似泽漆,槐砧上锉细,用生甘草汤及荠自然汁,搅浸三日,水如黑汁,乃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水清为度。取出晒干,纳土器中,熬脆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药性通考·卷一·甘遂》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

《本草择要纲目·甘遂》

[气味]甘寒有毒。阳也。[主治]大腹肿满。泻十二种水气肿满。若水溢胸中。非此不能除。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又河间治水肿不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亦反治之义也。

《本草新编·卷四·甘遂》

甘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反甘草。

《本草易读·卷五·甘遂》

旧面包煨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经逢原·卷二·甘遂》

苦甘大寒,有毒。面裹煨熟用。反甘草。

《本草备要·卷一·甘遂》

泻经隧水湿。苦寒有毒。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仲景大陷肠汤用之)。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名水蛊。喻嘉言曰:肾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失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裹、食积、瘀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击,秘结不通而成者,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气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实而气运,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救),瘕疝积聚,留饮宿食,痰迷癫痫。虚者忌用。皮赤肉白,根作连珠。重实者良。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 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为度,再面裹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二物相反,感应如此)。

《本草从新·卷四·甘遂》

苦寒,能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为下水之圣药。主十二种水,大腹肿满(名水蛊。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方可用之。按:水肿,有痰裹,食积,瘀血,致清不升,浊不降而成者;有湿热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热冲击,秘结不通而成者,是证属有余;有服寒凉,伤饮食,中气虚衰而成者;有大病后,正气衰惫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不能制而成者,证属不足。宜分别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气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当以健脾为主,使脾气运则水自行。宜参、苓为君,视所挟证加减,苟徒用利水药,多致不起)。疝瘕积聚,痞热宿食,痰迷癫痫,去水极神,损真极速,大实大水,可暂用之,否则宜禁。皮赤肉黑,根作连珠,重实者良。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絇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为度,再面裹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二物虽相反,感应如此其神)。

《得配本草·卷三·甘遂》

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求真·卷四·甘遂》

大泻经隧水湿。甘遂(专入脾胃肺肾膀胱),皮赤,肉白味苦,气寒有毒。其性纯阴,故书皆载能于肾经,及或隧道水气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谷道而出,为下水湿第一要药(元素曰: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但有毒,不可轻用)。喻嘉言曰: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不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肾不能司胃之关,时其蓄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水肿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水郁于心,则心烦气短,卧不克安;水郁于肺,则虚满喘咳;水郁于肝,则胁下痞满痛引少腹;水郁于脾,则四肢烦体重不能衣;水郁于肾,则腹痛引背央央,腰髀痛楚。水肿与气肿不同,水肿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气则色苍黄,其皮不薄,其肿暴起,肿无分界,其胀或连胸胁,其痛或及脏腑,或倏如浮肿,或肿自上及下,或通身尽肿,按则随起。但仲景所论水肿,多以外邪为主,而内伤兼及。究之水为至阴,其本在肾,肾气既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使不温肾补脾,但以行气利水,终非引水归肾之理,犹之土在雨中则为泥,必得和风暖日,则湿气转为阳和,自得万物消长矣!)故凡因实邪,元气壮实(必壮实方可用以甘遂),而致隧道阻寒,见为水肿蛊胀,疝瘕腹痛。无不仗此迅利以为开决水道之首,如仲景大陷胸汤之类。然非症属有余,只因中气衰弱,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误用泄之之品益虚其虚,水虽暂去,大命必随。甘草,书言与此相反。何以二物同用而功偏见,亦以甘行而下益急(又按:刘河间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

《要药分剂·卷三·甘遂》

味苦甘,性寒,有毒。禀天地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经疏证·卷十一·甘遂》

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泽,一名重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述钩元·卷十·甘遂》

生西凉者上,汴、沧、吴者次之。(日华子)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实重者良。一种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根皮白色。(苏颂)味苦甘,气大寒,有毒,阴草也。洁古曰:纯阳也。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本草问答》

问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均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又有十七忌,十九畏,宜恪守乎?

答曰:性之反者,如水火冰炭之不容,故不可同用。然仲景有甘遂、甘草同用者,又取其相战以成功,后人识力不及,总以不用为是。至于相畏、相使可不必论,相忌亦难尽拘。然服麻黄、细辛忌油腻,服蜜与地黄忌葱白,服黄腊忌鸡肉,此皆大不宜者,在所当忌不可不知。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甘遂》

味甘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 坚积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白体赤肤,名甘汁毒,节逐珠连,圆旋指掬,结散心胸,涂周脐腹,相反相成,道通水谷。苏颂曰:苗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张元素曰:此泄水之圣药,水结胸中,非此不除,但有毒不可轻用。李时珍曰: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保命集》:凡水肿未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服甘草水即消。王曰:一切肿毒,敷甘遂末,饮甘草汁即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

《本草害利·甘遂》

〔害〕其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阴,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小便频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者皆不宜用。河间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本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乃可一施,不然多致不起,戒之须慎。〔利〕苦甘寒,泻肾、膀胱及隧道水湿,逐留饮水胀,攻痞结疝瘕。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行,取其相反以立功。凡水胀,以甘遂涂腹绕脐,内服甘草汤,其肿便消。二物相反,而感应如神。

《本草撮要·卷一·甘遂》

味甘苦寒,入足太阳经。功专疗十二种水。得大黄、阿胶治妇人血结,得大麦面治膜外水气。虚者忌用,面裹煨熟。用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有治水肿及肿毒,均以甘遂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服之,其肿立消。

《本草求原·卷六·甘遂》

苦、甘,大寒,有毒。泻肾经及隧道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为下水峻剂。治水蛊腹大,凡肾经邪水凝结而为痰,为心下留饮疝瘕,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水溢而为面目浮肿,研末入猪腰或鲤鱼煨食;为末,猪苓汤下,治小便转胞立通,皆下泄利水之功。同猪心管血入猪心内煨,和辰砂末,猪心汤下,治癫痫心风血邪,得大便下恶物而止。或治水肿及肿毒,以此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立消。肥人卒耳聋,绵裹甘遂塞耳,口嚼甘草自通,二物相反而相应如此。

四、芫花-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芫花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本草经集注·卷第五·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子为之使,反甘草。近道处处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芫花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雷公药对·卷二·芫花》

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新修本草·卷第十·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毒,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子为之使,反甘草。近道处处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蜀本草·序例下》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蜀本草·卷第十·芫花》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採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开宝本草·卷第十四·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子为之使,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四·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日采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大观本草·卷第十四·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治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采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四·芫花》

一名杜芫,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败华,一名儿草,一名黄大戟。生淮源川谷,及滁、绛、绵州。今在处陂涧傍有之。正、二、三月采花,未生叶时取之,日干。《蜀本》尝云:三月花即落者,恐睹偏方而言耳。决明为使,反甘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下品·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疗疥疮,可用毒鱼。《药性论》云:使。能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藏,寒痰,涕唾如胶,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步行,能泻水肿胀满。日华子云:疗嗽,瘴疟。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汤液本草·卷五·芫花》

气温,味辛、苦。有小毒。《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喉鸣喘急,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痈肿,疝瘕,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仲景治太阳中风,胁下痛,呕逆者,可攻,十枣汤主之。《液》云:胡洽治痰癖、饮癖,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治之大略,水者,肺、肾、胃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脐,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异,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误用则害深。然大意泄湿,内云五物者,即甘遂、大戟、芫花、大黄、甘草也。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芫花 决明为使,反甘草。

《本草蒙筌·卷三·芫花》

味辛、苦,气温。有小毒。川谷甚多,远近俱有。茎紫花白,一二尺长。密开花盈旧枝茎,如紫梢作穗;未出叶采嫩苞蕊,向晴日曝干。花落叶生,不堪用也。得之煮醋数沸,洒出渍水一宵。复曝干收,才免毒害。反甘草,使决明。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芫花》

[气味]根同。辛,温,有小毒。《别录》曰:苦,微温。普曰:神农、黄帝、雷公:苦,有毒;扁鹊、岐伯:苦;李当之:有大毒,多服令人泄。之才曰: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芫花》

《本经》下品。虚中者,转能善开茅塞;茅塞者,当号毒鱼。[气味]辛温,有小毒。[主治]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核]曰:出邯郸,及绛州,所在亦有。茎干不全类木,亦非草本,草中木,木中草也。本高二三尺,正二月旧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黄、白四种。紫赤者多,白色者间有,黄色者,绛州所产也。三月花落尽,叶乃生,叶似白前,及柳叶而青,渐加浓,则转黑矣;根似桑。三月采花,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尝见小人争斗者,以叶 擦皮肤,辄作赤肿以诬人。和盐擦卵,则染若赭色也。修治:取陈久者佳,用米醋煮十余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则毒减矣,不可近眼。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药性通考·卷五·芫花》

味苦温,有毒。去水饮、痰癖,疗水肿在五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叶似柳,二月开花,紫白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曝用,根疗疥。反甘草。

《本草易读·卷五·芫花》

醋炒用。决明为使,反甘草。

《本草备要·卷一·芫花》

大通,行水。苦寒有毒。去水饮痰癖,疗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水积胸中,坚满如石,名石水。汗如柏汁,名黄汗,久不愈必致痈脓。时珍曰: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有时头痛,汗出恶寒,心下有水,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嗽者,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开鬼门也;十枣逐里邪,使水从两便出,《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芕法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叶似柳,二月开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曝用。根疗疥,可毒鱼。反甘草。

《本草从新·卷四·芫花》

苦温。去水饮痰癖,疗五水在五脏、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五水者,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名石水,汗如柏汁,名黄汗。久不愈,必致痈脓。伤寒太阳证,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干呕发热,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盖青龙散表邪,使水从汗出,《内经》所谓开鬼门也;十枣逐里邪,使水从二便出,《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芕法也。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毒性至紧,取效最捷,稍涉虚者服之,多致夭折。叶似柳,二月开花紫碧色,叶生花落,陈久者良,好醋煮过,晒干。反甘草。

《本草求真·卷四·芫花》

味辛而苦,气温有毒,亦反甘草。主治颇与大戟、甘遂,皆能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隐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胀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

《要药分剂·卷三·芫花》

味苦,性温,有大毒。决明为使,反甘草。[主治]《本经》曰:主咳逆上气,瘴疟,《别录》曰:主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脏皮肤,及腰痛下寒,疗疥疮。甄权曰: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寒痰,涕唾如胶,通利血脉治风湿痹,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并治杨梅毒疮。《纲目》曰:水饮痰癖,胁下痛。[归经]入肺脾肾三经,为行水之品。(专去水饮痰癖)[前论]士瀛曰: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即便养胃可也。时珍曰:饮有五,皆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芫花、大戟、甘遂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元气。

《本经疏证·卷十一·芫花》

味辛、苦,温、微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虚。一名去水,一名毒鱼,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疗疥疮,可用毒鱼。生淮源川谷。三月三日採花,阴干。决明为之使,反甘草。

《本草撮要·卷一·芫花》

味辛温,入足太阳经,功专泄水,治心腹胀满,水气寒痰,得大戟、甘遂为赘瘤焦法,得大黄、甘草、大枣、芒硝治水肿支饮。陈久者良,醋煮过,水浸曝用。根疗疥子,毒鱼。反甘草。 CQ/4M/M6sREK6I+Vo77HoPYiAVAeTZzVPWyj53p0dLp1SvFXOknqSAri/U3A7X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