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乌头类反药组对文献

一、乌头-半夏

包括乌头、乌喙、附子-半夏反药组对。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乌头、乌喙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本草经集注·卷第四·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治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步行,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本草经集注·卷第四·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乌头、乌喙 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二·半夏》

平,生微寒,熟温。主下气,使。粢粉杂豆豉熬末半夏,主止汗,使。虚而有痰复有气加半夏。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立春之日,木兰、射干先生,为柴胡、半夏使,主头痛四十五节。

《雷公药对·卷二·乌头》

大热。雷公:甘,有毒。主齿痛,嗽逆上气,心中痰冷不下食。虚而多冷加乌头。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步行,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新修本草·卷第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蜀本草·序例下》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蜀本草·卷第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步行,痈肿脓结。又堕胎。生郎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蜀本草·卷第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步行,痈肿脓结,又堕胎。生郎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开宝本草·卷第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守田,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臣禹锡等谨按:中蛊通用药云:射罔,温,大热。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山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有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臣禹锡等谨按:中蛊通用药云:射罔,温,大热。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山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大观本草·卷第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有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川乌头》

一名川乌,一名乌头,一名奚毒,一名毒公,一名即子,一名耿子,一名千秋,一名果负,一名堇草,一名堇,一名芨,一名茛。乌头,生郎陵山谷及蜀土。莽草、远志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忌豉汁及灰。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乌喙》

此即乌头之有双歧者也。所出及采制并与乌头同。为使、反、恶、忌亦同。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草乌头》

一名草乌,一名土附子。采制及为使、反、恶、忌亦并与川乌头同。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半夏》

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小者名羊眼半夏。生槐里川谷及吴中江南,及青、齐州。今在处平泽有之。五、八月采根,以灰裹之,汤洗曝干。《图经》尝云“五月采则虚小”者,盖睹偏方而言耳。射干、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乌头》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疗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杀禽兽。《药性论》云:使。远志为之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热,有大毒。能治恶风憎寒,湿痹,逆气,冷痰包心,肠腹 痛,痃癖气块。益阳事,中风,洗洗恶寒,除寒热,主胸中痰满,冷气,不下食。治咳逆上气,治齿痛,破积聚寒,主强志。……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乌喙》

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药性论》云:使。忌:豉汁。味苦辛,大热。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寒热痈肿不消者。畏、恶、使:并与乌头同。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有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药性论》云:使。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颏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瘿瘤,气虚有痰气,加而用之。……射干为使。忌:海藻、饴糖。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汤液本草·卷四·半夏》

气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轻,阳中阴也。生微寒,熟温。有毒。入足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心》云: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渴者禁用。《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本草》云: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去滑令尽。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开胃健脾。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洁古珍珠囊·川乌头》

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栝楼相反。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乌头、乌喙》

出《神农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乌头,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苗]《图经》曰:苗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盖乌头、附子、乌喙、天雄、侧子五物同种而异名,似乌鸟头者为乌头,又云原种者为乌头,两歧状如牛角者为乌喙,细长至三四寸者为天雄,散生如芋者为附子,旁连生小者为侧子也。日华子云: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添晒干,取膏。猎人蘸箭镝以射禽兽,谓之射罔。中人亦死,宜速解之。[地]《图经》曰:出朗陵山谷及龙州、绵州、彰明县皆有之。(道地)出蜀土及赤水邵州、成州、晋州、梓州,江宁府者佳。[时]春生苗,三月取根。[收]晒干。[用]根。[质]类附子而尖小。[色]皮黑肉白。[味]辛、甘。[性]温,又云大热。[气]气之厚者,阳中之阳。[臭]朽。[主]除寒湿,散冷疾。[行]诸经。[助]莽草、远志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半夏》

出《神农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名]守田,地文,水玉,示姑。[苗]《图经》曰:春生苗一茎高尺许,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一种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许,其根绝类半夏,足能乱真。[地]《图经》曰: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陶隐居云)出青州,吴中亦有,(道地)齐州者为佳。[时]二月苗,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质]类南星而圆小。[色]白。[味]辛。[性]平,(生)微寒,(熟)温。[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朽。[主]开胃健脾,消痰止呕。[行]足阳明经、太阴经、少阳经。[助]射干、柴胡为之使。[反]乌头,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恶皂荚。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半夏 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本草蒙筌·卷三·乌头》

因有脑类乌鸟头颅,竟假名为医家呼唤。气味制度,俱与附同。《本经》云: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又云:附子顶圆正,乌头顶歪斜。宗此别之,庶弗差谬。忌豉汁,恶藜芦。反半夏、栝楼,暨贝母、及蔹(白及、白蔹)。

《本草蒙筌·卷三·半夏》

一名守田。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有毒。山谷川泽,处处有之。苗起一茎,茎端三叶。根名半夏,八月采收。反乌头,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羊肉、羊血、海藻、饴糖。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乌头》

[气味]辛,温,有大毒。《别录》曰:甘,大热,大毒。普曰:神农、雷公、桐君、黄帝:甘,有毒。权曰:苦、辛,大热,有大毒。大明曰:味莶、辛,热,有毒。之才曰:莽草、远志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时珍曰:伏丹砂、砒石。忌豉汁。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乌喙》

一名两头尖。[气味]辛,微温,有大毒。普曰:神农、雷公、桐君、黄帝:有毒。权曰:苦、辛,大热。畏恶同乌头。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半夏》

[气味]辛,平,有毒。……汤洗尽滑用。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好古曰:辛厚苦轻,阳中阴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三经。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

《药鉴·卷二·半夏》

气微寒,味辛苦,而辛厚于苦,气味俱轻,有小毒,阳中之阴也,降也。入足阳明太阴少阳三经之药也。主治湿痰,不能治热痰,医概用之,误矣。盖脾胃之所喜者,燥也,所恶者,湿也。半夏性燥而去湿,故脾胃得之而健也。火痰黑、老痰胶,须加芩、连、栝楼、海粉。寒痰清、湿痰白,要入姜、附、苍术、陈皮。风痰卒中昏迷,加皂荚、天南星。痰核延生肿突,入竹沥、白芥子。凡诸血证妊妇,及少阳伤寒而渴,并诸渴症,皆不可用,半夏惟其性燥,损血耗气,而燥津液也。治饮冷伤肺而嗽,除痰厥头疼而愈。夫曰止呕,为足阳明药也。夫曰消痰,为足太阴药也。小柴胡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以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药也。小柴胡用之,虽能去寒,亦助黄芩以去湿热,是又为足阳明药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用此有各半之意,故名半夏。经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有痰涎曰嗽,无痰涎曰咳。痰者,因嗽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本者,肾也。嗽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就燥也。脾主湿主痰,脾淫于湿,则因而失运化之职,诸液浸淫,统血不荣,凡诸津液悬敛,皆凝滞壅遏,随气上升,而成咳唾之痰,日久郁注而成诸病之痰。故半夏性热味辛,所以燥湿也。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板,反乌头、乌喙。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二·半夏》

味辛平,性生寒、熟温,有毒,入肺脾胃三经。下气止呕吐,开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须汤淋十遍,姜矾甘草制用。射干、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肉、羊血、饴糖、海藻。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三·乌头》

性味经络功用,亦同附子,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莽草为使,恶藜芦,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三·乌喙》

主男子肾湿,阴痒痈肿,使、反、性味、功用同前。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及、白蔹。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鳖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乌头》

《本经》下品。[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主中风,恶风,洗洗汗出,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核]曰:乌头与附子同种,盖初化之形物也。近取野生者,别无酿造之法。唯多历年月,则气力勇悍,其毒转甚。处处有之,苗叶花实,并类川乌,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酉阳杂俎》云:雀芋,状如雀头,置干地,地反湿,湿地,地反干,飞鸟触之堕,走兽遇之僵。一曰乌草,即乌头之野生者。修事,用文武火中炮令皱折,劈破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本草择要纲目·乌头》

草乌头,或生用,或炮用,或以乌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痰,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 痛,痃癖气块,齿痛,益阳事,强志,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但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若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只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反半夏、栝楼、白及、贝母、白蔹。恶藜芦,伏丹砂、砒石。忌豉汁。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本草易读·卷五·草乌头》

黑豆同煮用。莽草、远志为使。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畏饴糖、冷水、黑豆。

《本草易读·卷五·半夏》

汤泡数日,姜汁制用。射干为使,恶皂角,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

《本经逢原·卷二·附子》

辛热,大毒。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本经逢原·卷二·川乌头》

辛热,有毒。入祛风药,同细辛、黑豆煮;入活络药,同甘草炮制。按乌头乃附子之母。春生新附即采其母,诸家《本草》未尝发明。但云春采者为乌头,故举世误认乌头为春时取附子之小者,往往以侧子代用,误认多矣。反半夏。

《本经逢原·卷二·半夏》

辛温,有毒。汤浸,同皂荚、白矾煮熟,姜汁拌、焙干用,或皂荚、白矾、姜汁、竹沥四制犹妙。咽痛醋炒用。小儿惊痰发搐及胆虚不眠,猪胆汁炒。入脾胃丸剂,为细末,姜汁拌和作面,候陈炒用。反乌、附者,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忌羊血、海藻、饴糖者,以甘腻凝滞开发之力也。

《本草备要·卷一·半夏》

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肉、海藻、饴糖。恶皂角。反乌头。

《本草备要·卷一·附子》

畏人参、黄芪、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楼、白及、白蔹。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黄土水亦可解。

《本草从新·卷四·附子》

畏人参、黄芪、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楼、白及、白蔹。

《本草从新·卷四·半夏》

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血、海藻、饴糖。恶皂角。反乌头。

《得配本草·卷三·半夏》

射干、柴胡为之使。畏生姜、干姜、秦皮、龟甲、雄黄。恶皂荚。反乌头。忌海藻、羊肉、羊血、饴糖。

《本草求真·卷一·附子》

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反半夏。

《本草求真·卷一·乌头》

即附子之母,性轻逐风。不似附子性重逐寒,乌附尖能吐风痰以治癫痫,取其直达病所。天雄细长,独伙无附,其身大于附子,其尖向下,能补下焦命门阳虚,然辛热走窜,止属主治风寒湿痹之品。侧子连生附侧,宜于发散四肢,故治手足风湿诸痹,其功皆与附子补散差殊。畏人参、黄耆、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楼、白及、白蔹。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节煎汤解。

《本草求真·卷一·半夏》

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血、海藻、饴糖,以甘腻凝滞故忌。恶皂荚,反乌头。乌头辛燥悍烈,故反。

《要药分剂·卷十·草乌头》

味辛,性热,有毒。远志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忌豉汁,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草乌毒。

《本经疏证·卷十·乌头、乌喙》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味苦,有大毒。治尸疰 坚,及头中风,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生朗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阴干。长三寸以上为天雄。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本经疏证·卷十·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本草分经·附余》

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元参、紫参、细辛、芍药皆与藜芦相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皆与甘草相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皆与乌头相反,石决明反云母,硫黄反芒硝,乌头反犀角,水银反砒霜,巴豆反牵牛,丁香反郁金,芒硝反三棱,肉桂反石脂,藜芦反酒;黄颡鱼反荆芥,葱韭与蜜俱相反,醋与蛤肉相反,牛乳与酸物、生鱼相反,人参畏五灵脂,狼毒畏密陀僧,猬皮与桔梗、麦冬相恶之类。大抵相反则彼我交仇,不宜合用,非比相畏、相恶尚可制伏也。

《本草撮要·卷一·半夏》

味辛,入手太阴、少阴二经。功专消痰止呕,救五绝急病;得醋制,再得茯苓、甘草,治伏暑引饮;得黄连、栝楼治结胸;得硫黄,治老人虚秘;得牡蛎、猪苓,治无管摄之遗浊;得沉香末、生姜,治眉棱骨痛神效。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肉、海藻、饴糖,恶皂荚,反乌头。

《本草撮要·卷一·附子》

味辛温,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堕胎。畏人参、黄耆、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楼、白及、白蔹。

二、乌头-瓜蒌(栝楼)

包括乌头、乌喙、附子-栝楼(瓜蒌)、根(天花粉)、仁、实。(与前节重复者未列)。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栝楼根 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经集注·卷第四·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 ,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治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

栝楼 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二·栝楼根》

寒,主烦热渴,发黄,臣。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栝楼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八·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疗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蜀本草·序例下》

栝楼根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蜀本草·卷第八·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 ,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 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栝楼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八·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飣,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面目。茎叶,疗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栝楼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八·栝楼》

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飣,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疗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栝楼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八·栝楼》

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飣,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面目。茎叶,疗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实:主胸痹。茎叶:疗中热伤暑。日华子云:味苦,冷,无毒。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手面皱,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用。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唐本》注云:今用根作粉,大宜服石虚热人食之。崔元亮:疗箭簇不出,捣根敷疮,日三易,自出。又治时疫,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者。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栝楼根》

出《神农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苗]《图经》曰:三四月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花,七月开浅黄色似葫芦花,实在花下生,其根惟岁久入土深者为佳,卤地生者有毒。陶隐居云: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根入土六七尺而大二三围者用之。[地]《图经》曰: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皆有之。(道地)衡州及均州、陕州者最佳。[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收]曝,三十日成。[用]根坚实者佳。[质]类白药。[色]白。[味]苦。[性]寒泄。[气]气薄,味厚,阴也。[臭]腥。[主]解热生津,散肿消毒。[助]枸杞为之使。[反]乌头,畏牛膝、干漆,恶干姜。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栝楼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蒙筌·卷二·栝楼》

栝楼实 味苦、甘,气寒。味厚气薄,属土有水,阴也。无毒。春生山野僻处,苗系藤蔓引长。叶作叉有毛,(似甜瓜叶。)花浅黄六瓣。(似葫芦花。)实结拳大,青渐赤黄。皮黄蒂小正圆者名栝,皮赤蒂粗锐长者名楼。名传虽异,证治相同。霜降采收,囫囵捣烂。或煅蛤蜊粉和,或研明矾末搀。……畏牛膝、干漆,及附子、乌头。恶干姜,使枸杞。味甘补肺捷,性润下气佳。令垢涤郁开,故伤寒结胸必用;俾火弥痰降,凡虚怯痨嗽当求。解消渴生津,悦皮肤去皱。下乳汁,炒香酒调末服。天花粉,即栝楼根。

《医旨绪余·十八反》

乌头反诸药类: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天花粉》

[气味]苦,寒,无毒。时珍曰:甘、微苦、酸,微寒。之才曰: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二·天花粉》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主肺火盛而喉痹,脾胃火胜而口齿肿痛,清心利小便,消痰除咳嗽,排脓消肿,生肌长肉,止渴退烦热,补虚通月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征要·第一卷·天花粉》

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药性通考·栝楼仁》

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本草易读·卷五·天花粉》

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备要·卷一·栝楼仁》

俗作瓜蒌。泻火,润肺,滑肠,止血,治热痰。甘补肺,寒润下。能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生津止渴,清咽利肠,通乳消肿。治结胸胸痹,酒黄热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泻者忌用。实圆长如熟柿,子扁多脂,去油用。枸杞为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本草从新·卷五·栝楼仁》

俗作瓜蒌。泻火润肺、滑肠止血、治热痰。甘补肺,苦寒润下,能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肺受火迫,失下降之令,故生痰作嗽。)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生津止渴。(丹溪曰:消渴神药。)清咽利肠,通大便。王贶《是斋指迷方》焙研酒调,或米饮下,治小便不通。通乳消肿,治结胸胸痹,酒黄热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寒胃滑肠,胃虚食少,脾虚泄泻,勿投。实圆长如熟柿,子扁多脂,去油。枸杞为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得配本草·卷四·栝楼》

枸杞为之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本草求真·卷四·栝楼仁》

气味甘寒,(成无己乃谓味苦,其说甚非。)功专降火下气坠痰,缘肺受火逼,则水必停而痰生,痰生则肺失养而气壅,故有喘急胸满,咳嗽、咽闭口渴之病矣。栝楼性寒,味甘寒,能除上焦伤寒,胸膈郁结痰气,使之入肠胃而下降。(震亨曰:栝楼实治胸痹者,以其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且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药。)故仲景小陷胸汤,用此以治邪结在胸,又以小柴胡汤,用此易半夏以治少阳症见口渴等症。然大要取其有清降之力,故能使之下行也。若谓此能补气,正未必然。虚寒泻利者忌。(热利最宜,取其以寒降火。)实圆长如熟柿,子扁多脂,去油用。枸杞为使,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要药分剂·卷六·栝楼实》

全用为实,味苦甘,性寒,无毒。禀天地清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恶干姜,畏牛膝,反乌头。

《本经疏证·卷六·栝楼根》

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 ,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治中热伤暑。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本草害利·栝楼》

一名瓜蒌 寒胃滑肠,胃虚少食,脾虚泄泻,勿投。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

《本草撮要·卷一·栝楼实》

味苦,入手太阴经。功专润燥降火,得文蛤治痰嗽,得杏仁、乌梅治肺痿咳血,二便不通。泻者忌,去油。用枸杞为使。畏牛膝、干膝。恶干姜。反乌头。俗作瓜蒌。

三、乌头-贝母

包括乌头、乌喙、附子-贝母。(与前节重复者不列)。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贝母 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本草经集注·卷第四·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治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椒、 石、莽草,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贝母 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椒、 石、莽草,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二·贝母》

微寒,主出汗,臣。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椒、 石、莽草,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蜀本草·序例下》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蜀本草·卷第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恶风寒,目眩,项直,咳逆上气……主难产,胞衣不下,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瘿瘤。日华子云:消痰,润心肺,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汤液本草·卷四·贝母》

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仲景: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本草》又云: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贝母》

出《神农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苗]《图经》曰:春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花开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其根圆而有瓣,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陆机疏云: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其中独颗而无两瓣亦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唐本注云:又一种叶如大蒜,蒜熟时采之良。旧本云:十月采恐苗枯根亦不佳也。[地]《图经》曰:生晋地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唐本注云:荆襄产者佳,江南诸州亦有。(道地)峡州、越州。[时](生)二月生苗,(采)四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圆,白不僵者佳。[质]类半夏而有瓣。[色]黄白。[味]辛苦。[性]微寒。[气]味厚于气,阴中之阳。[臭]朽。[主]化痰解郁。[助]厚朴、白薇为之使。[反]乌头,畏秦艽、 石、莽草,恶桃花。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贝母 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贝母》

[气味]辛,平,无毒。《别录》曰:苦,微寒。恭曰:味甘、苦,不辛。之才曰: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 石,反乌头。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二·贝母》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清心润肺,止嗽消痰,主胸腹气逆,伤寒烦热,淋沥瘕疝,喉痹,金疮,人面疮,瘿瘤诸恶疮。去心研用,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神农本草经疏·卷八·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藏,利骨髓。厚朴、白薇为之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草征要·第三卷·贝母》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厚朴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草乘雅半偈·第五帙·贝母》

《本经》中品。阴阳左右,各十有二,两边分解者,各得其平,丹龙精仅独粒,则左难右难矣。[气味]辛平,无毒。[主治]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核]曰:贝母,一名勤母、空草、苦菜、苦花。出晋地、润州者最佳。今河中、江陵、郢、寿、随、郑、蔡、滁诸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随苗出,如荞麦状,茎叶并青。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百合,斜悬向下,上有红脉,若似人肺。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一种叶如栝楼而细小,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色,连累相着而可分解。一种叶如韭而花色白,根子亦作两瓣也。修治,先于柳木灰中炮黄,擘去口中米许大心,再拌糯米同炒,俟米黄,去米用。勿用独粒不作两瓣者,号丹龙精,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唯黄精、小蓝汁服之可立解。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矾石。反乌头。

《本草易读·卷三·贝母》

白薇为使,畏秦艽、莽草,反乌头。

《本经逢原·卷一·贝母》

甘苦,平,微寒,无毒。反乌头。

《本草备要·卷一·贝母》

宣,散结,泻热,润肺,清火。微寒,苦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虻,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清虚痰。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君相之火),目眩(火热上攻),淋沥(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唐时有人膊上生疮如人面,能饮酒食物,亦无他苦。遍投诸药悉受之,至贝母。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收敛也。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设或误用,贻误匪浅。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川产开瓣者良,独颗无瓣者不堪用。去心,糯米拌炒黄,捣用。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草从新·卷一·贝母》

宣、散结清火、润肺、化燥痰,甘微寒,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虻,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化燥痰,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目眩(火热上攻),淋沥(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敛也),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汪机曰: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何可代也?故凡风寒湿热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俱去心捣用。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得配本草·卷二·川贝母》

厚朴、白薇为之使,畏秦艽、莽草、矾石,恶桃花,反乌头。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浙贝》

今名象贝,去心炒。《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味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叶 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土人于象贝中拣出一二与川贝形似者,以水浸去苦味,晒干,充川贝卖,但川贝与象贝性各不同;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张景岳云:味大苦,性寒,阴也,降也,乃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之药。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为末可敷,煎汤可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反乌头。

《本草求真·卷四·贝母》

贝母 味苦而辛,其性微寒。止于心肺燥郁,痰食壅盛,及虚劳烦热,肺痿肺痈,喉痹,咯血吐血(火刑于肺),目眩淋沥(火移小肠),瘿瘤乳闭,难产,恶疮不敛等症服之,卒能有效。(承曰:贝母能散心胸郁之气,故诗云言:采其芐是也。作诗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若使因于脾虚而见咳嗽不宁,混以贝母妄代。其失远矣!盖一宜半夏,一宜贝母,况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汪昂云: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彼此误投,为害不浅。大者为土贝母,大苦大寒(如浙江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川产开瓣者良,独瓣不堪入药,去心,米拌炒用。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要药分剂·卷一·贝母》

味辛苦,性平,无毒。在地则得土金之气,在天则禀清肃之令而生,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经疏证·卷七·贝母》

味辛、苦,平、微寒,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莔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仁,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本草撮要·卷一·贝母》

味甘,入手太阴经。功专润肺化痰,得桔梗下气,得白芷消便痈,去心,糯米拌炒黄捣用,以生末涂人面疮神效。厚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四、乌头-白蔹

包括乌头、乌喙、附子-白蔹。(与前节重复者不列)。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本草经集注·卷第五·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

《雷公药对·卷一·有相制使诸药》

白蔹 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雷公药对·卷二·白蔹》

《本经》:平。《别录》:微寒。主温疟寒热,使。又主光泽。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蜀本草·序例下》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蜀本草·卷第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开宝本草·卷第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一云恶乌头。味苦、甘,平、微寒,无毒。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药性论》云:使。主气壅肿。日华子云:止惊邪,血邪,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白蔹》

出《神农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苗]《图经》曰: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生,其茎赤色,茎端有五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黑肉白,濠州有一种赤蔹,功用与白蔹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尔。唐本注云:此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地]《图经》曰:生衡山山谷及江淮州郡,荆、襄、怀、孟、商、齐、濠诸州皆有之。(道地)滁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质]类地瓜而长。[色]皮黑肉白。[味]苦甘。[性]寒泄。[气]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臭]朽。[主]一切肿毒,生肌止痛。[助]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白蔹 代赭为使,反乌头。

《本草蒙筌·卷三·白蔹》

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一云有毒。随处蔓生,深林犹盛。根如鸡鸭卵,三五同窠。采待中秋时,黑皮洗净。破片以竹穿日曝,入药与白及并行。反乌头,使代赭。退赤眼,除热,散结气,止疼,理小儿温疟,惊痫,疗女子阴户肿疼,杀火毒,为火煨、汤泡圣药,治外科,敷背痈疔肿神丹。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白蔹》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微寒。权曰:有毒。之才曰: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反乌头。

《本草征要·第一卷·白蔹》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反乌头。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白蔹》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核]曰:生衡山山谷,及江淮、荆、襄、怀、孟、商、齐诸州。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节,叶小如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而稍长,三五同窠,皮黑肉白。一种赤蔹,花实功用少别,表里都赤也。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本草易读·卷五·白蔹》

代赭石为使,反乌头。

《本经逢原·卷二·白蔹》

苦甘辛,微寒,小毒。反乌、附,解狼毒毒。

《本草从新·卷五·白蔹》

泻火散结。苦能泄,辛能散,甘能缓中,寒能除热,杀火毒,散结气,生肌止痛,治痈疽疮肿,面上疱疮,金疮扑损,敛疮方多用之,搽冻耳。赤蔹功用皆同,蔓赤,枝有五叶,根如卵而长,三五枚同窠,皮乌肉白。反乌头。

《得配本草·卷四·白蔹》

代赭石为之使。反乌头。

《本草求真·卷四·白蔹》

敷肿疮疡,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久为外科所用要药。然目赤惊痫,温疟阴肿,滞下淋浊失精,金疮生血,凡因湿热、湿毒而成者,何一不可以为内科之用?如金匮薯蓣丸,用此以解风气百疾蕴蓄。又书载同地肤子,则可以治淋浊失精,同白及则可以敛金疮失血,同甘草则可以解狼毒之毒,岂尽痈肿解毒而已哉?但此味辛主散,味苦主降,味甘主缓,故止可以散结解热。若胃气虚弱,痈疽已溃者,均非所宜。蔓赤茎有五叶,根如卵,长有三五枚同窠,皮黑肉白。代赭石为使,反乌头。

《本经疏证·卷十一·白蔹》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本草撮要·卷一·白蔹》

味苦,入足少阳厥阴经,功专清上逆之火,泄下郁之热,以及阴肿带下。得白芷治诸物哽咽,得附子治风痹筋急;同丹皮或半夏为末酒服,治箭镞不出;同白及为末,敛疮口,汤火烂伤,以末敷之效。反乌头。

五、乌头-白及

包括乌头、乌喙、附子-白及。(与前节重复者未列)。

《本草经集注·卷第一·序录》

白及 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

《雷公药对·卷二·白及》

微寒,雷公:辛,无毒。主阴痿,使。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新修本草·卷第二·畏恶七情表》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蜀本草·序例下》

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反乌头。

《蜀本草·卷第十·白及》

味苦、辛,平、微寒,无毒。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生北山川谷,又宛朐及越山。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

《开宝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反乌头。

《大观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乌头、乌喙 莽草为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宝庆本草折衷·卷第十·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味苦、辛甘,平、微寒,无毒。

《本草品汇精要·卷十三·白及》

出《神农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名]甘根连及草。[苗]《图经》曰:春生苗高一尺许,似棕榈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叶似杜若,两指大而青,四月开紫花,七月结实,熟时黄黑色,至冬叶凋,根似菱米,有三角,角端生芽,古方虽稀用,今人亦作糊用之。[地]《图经》曰:生北山川谷、冤句、越山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近道皆有之。(道地)兴州、申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九月取根。[收]曝干。[用]根。[质]类菱而大小不一。[色]黄褐。[味]苦辛。[性]平寒泄。[气]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臭]香。[主]痈疽疮肿,生肌止痛。[助]紫石英为之使。[反]乌头、畏李核,杏仁,恶理石。

《本草品汇精要·卷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

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蜀本云:反乌头。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白及》

苦,平,无毒。……之才曰: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白及》

味苦、辛,平、微寒,无毒。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白及》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核]曰:出北山山谷,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春生苗,长尺许。叶如初生棕苗,及藜芦,两指许大,色青翠。三、四月叶中出条,开紫花,宛如草兰,即箬兰也。结黄黑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间有毛,质极黏腻,可作糊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仁、杏核仁,反乌头。

《本草择要纲目·白及根》

[气味]苦平,无毒,又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皯疱,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本草易读·卷三·白及》

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本草备要·卷一·白及》

涩,补肺,逐瘀生新。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肺损者能复生之。治跌打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皯疱,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本草从新·卷一·白及》

涩,补肺、化瘀生新。苦辛而平,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肺损者,能复生之。治跌打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皯疱,涂手足皲裂。令人肌滑。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得配本草·卷二·白及》

紫石英为之使,畏杏仁、李核仁,恶理石,反乌头。

《本草求真·卷三·白及》

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微寒无毒。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血出于鼻,是由清道而至,血出于口,是由浊道而来,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带血出于脾,咯血出于心,唾血出于肾。《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服白及须随所见,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书言能治痈疽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至云重囚肺有白及一事,因剖而见,色犹不变。虽云肺叶损坏可以复生,然终涉于荒唐,未可尽信。手足皴裂,面上黑皁,并跌打损伤,汤火灼伤,用治亦效。紫石英为使,恶杏仁,反乌头。

《要药分剂·卷九·白及》

味苦辛,性微寒,无毒。得季秋之气,兼禀金水之性以生,降也,阳中阴也。紫石英为使,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本草述钩元·卷七·白及》

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有毛,质极黏腻,根味苦辛甘,气微寒,性涩而收,阳中之阴,肺药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本草撮要·卷一·白及》

味苦,入手太阴经。功专疗金疮痈毒,得黄绢、丹皮能补脬损,并跌打折伤,手足皴裂,滑肌。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f2TOHLskQss6zDBESAKdRTcU4mUA+SM9h85YldzQ6zB6v3StMwh+BkhHU3fjs7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