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乳腺腺瘤

案例8

病例介绍

女性,42岁。查体发现右乳肿物6天,伴胀疼。患者于6天前自行查体发现右侧乳房可触及“枣”样大小肿物(直径2.0cm),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2015-02-02行乳腺超声检查示:右侧乳腺3点方向乳晕周围可见几个低回声结节,最大约0.58cm×0.54cm,其内可见一大小约0.55cm×0.39cm弱回声组织,回声不均质。右侧乳腺4点位探及一范围约1.7cm×1.2cm片状低回声区,轮廓不规则,呈蟹足样,边界欠清,后方有衰减。左侧乳腺内可见数个低回声结节,大小不等,最大者约0.8cm×0.55cm,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两侧腋窝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侧乳腺内低回声结节,不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右侧乳腺片状低回声减低区,考虑乳腺癌可能。6天来未行任何治疗,现患者为行进一步治疗入院就诊。门诊以“右乳肿物性质待查”收入病房。

专科检查:

双侧乳房对称,无橘皮样变,无乳头内陷及溢液。右乳内下象限4点位距离乳头2.0cm触及大小约2.0cm×2.0cm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可,无压痛,与皮肤胸壁无粘连。左乳未及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个人史:

出生于原籍,无疫水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化学性、放射物及毒物接触史。

影像学检查

双乳呈多量腺体型(图4-8-1)。右乳内上象限可见局灶性密度增高阴影,直径约1.0cm,密度略高、边缘模糊,周围结构紊乱。其他未见异常。右乳局灶性密度增高(BI-RADS:4A级)。

图4-8-1 右乳乳腺X线摄影

a.CC位;b.MLO位

右乳4点位距乳头1.5cm腺体层内见大小约1.8cm×1.2c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质,血流信号较丰富(图4-8-2a)。右乳内侧乳晕区及左乳8点位距乳头2cm腺体层内各见一极低回声结节,大小均约0.8cm×0.6cm,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图4-8-2b)。双乳余区腺体层增厚,层次欠规则,回声粗糙,结构紊乱,导管迂曲扩张。双侧腋窝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显像。超声提示:右乳低回声区(BI-RADSⅣB级)双乳结节(BI-RADSⅢ级)双乳增生样改变。

图4-8-2 右乳超声检查

手术和病理结果

(右侧乳头旁肿物)乳头腺瘤。

(左乳肿物、右乳内下肿物)腺病、脂质囊肿。

免疫组化:

CD10(+)、calponin(+)、P63(+)、CK5/6(+)。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乳头旁乳头状瘤的诊断主要是依靠病理诊断,病灶较小,存在漏诊可能,可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某些腺病与恶性肿瘤鉴别困难,需要穿刺活检,乳头腺瘤的定位可以根据乳腺导管扩张寻找病灶位置,结合动态的超声图像分析,静态超声图像缺乏特异性。

2.鉴别诊断
(1)乳腺纤维腺瘤: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以乳房的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好,本患者肿物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差,与此病不符,尚需病理检查鉴别。

(2)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溢液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偶有较大的肿块,轻压此肿块,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本患者能触及乳房包块,有诊断此病的可能,尚需待病理明确诊断。

(3)乳腺癌: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肿物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可伴有腋窝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超声常示:回声不均质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患者此诊断可能性大,尚需待病理明确诊断。

专家点评

临床出现乳头糜烂及溢液,病变位于乳头部,体积较小,镜下表现为集合管周围的腺管增生,伴不同程度的导管上皮良性增生,以腺病样或乳头状瘤病样为特点时,应首先考虑乳头腺瘤可能。必要时辅以免疫组化染色(有肌上皮,腺上皮呈良性上皮增生染色模式)确诊。应该强调,位于乳头部的肿瘤,不一定都是乳头腺瘤,更不一定都是良性病变,乳头腺瘤可伴发导管内癌,乳头部亦可发生导管内乳头状癌或浸润性导管癌。因此,必须对病变进行全面观察,仔细鉴别。当乳头腺瘤中的坏死位于较深部的导管增生性病变时,或病变结构、增生细胞形态用良性增生不好解释时,则应高度警惕恶性的可能。

(案例提供:山东省肿瘤医院 常洪瑞)
(点评专家:山东省肿瘤医院 付 正) 7u4xvQguaRlwwr0o/PXh0sGtE3HJWJsG21YfUy9zwomSR5y1XxfsUt7bD8or9D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