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统一立场:集体思维的前提

群体的动机决定了群体的行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立场的统一(管理学上称之为凝聚力)。形形色色的组织都在强调团队协作,没有一家公司会拒绝“协作”这个词。但是,你明白它们为何会这么做吗?

尽管一支团队会容忍和发挥成员的个性,但集体思维的本质早就决定了,统一立场才是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决定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就像一位老总向我形容的:“我可以原谅一个下属经常迟到,但绝不能容忍他在工作中出卖公司的利益。”这就是老板的心思,也是组织的基本动机——每个成员的利益都于公司,这一立场不容侵犯。

为此,组织不遗余力地增强和捍卫群体思维,使每一名成员都建立和拥有同质性的思维方式,达成近乎完全一致的共识。在管理中,群体思维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也是企业的追求。不管是负责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高层管理团队,还是负责执行具体项目与任务的基层工作小组,群体思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当然,群体的立场也是统一的。

群体立场是如何统一的

第一,强势成员的思维主导组织:一种群体思维在公司的出现,它的起源是什么?有时(多数情况是这样)来自老板本人;有时则很可能是董事会(团队或部门)中占有强势地位的成员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偏好和个人见解强加给了整个团队,让多数成员接受了他的思维方式,顺带也形成了共同的立场。这种情况大多在团队刚成立时就由强势者的特点注定了,很难再发生改变,除非有新的强势者加入进来,双方进行博弈。博弈的胜方将成为团队中的新的强势思维的主导一方。

第二,立场的统一代表着共识:就算有些共识是虚假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谬误和扭曲,使那些与主流意见相左的团队成员感到来自集体的压力,主动的自我调整以避免言行过激和被群体孤立。但从长远来看,立场的统一对团队的成长仍然是有益的。

不管是一个很小的团队还是很大的大企业,如果群体思维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那么占据主导地位的总是一些精英成员。他们的远见和远景可以迅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执行,在灌输的过程中成为全公司的共同立场,甚至形成公司的主流价值观。

比如,比尔·盖茨在1996年将微软的群体思维从原先的“稳做PC王国的老大”在短期内调转为“争当网络时代的技术与产业核心”。与此类似的还有国内的华为,喊出了“让听到炮声的人来决策”的口号,成为它的群体思维升级的体现。根据这一理念,所有的员工都会努力让自己听到“炮声”,否则就很难与公司的发展保持同步,结果就是被淘汰。

个体的动机会被压制

集体思维绝不容许“个体动机”过分壮大。因此,在一个组织中,个体的力量再强,也无法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团体之上——如果这么做了,团队将临危机,个体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结局。

群体思维的壮大,一定会导致团队忽略某些重要的外部刺激与不利信息,并且压制某些成员的独特见解和不同声音——不管这种见解是不是有益的,会本能地打击他。同时,也掩盖了成员间实际存在的利益冲突与意见分歧。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消弭多样性的思考,使组织的思维越来越缺乏新意。

结果就是,群体中的共识一旦达成,那些被集体否定过的东西即使在后来逐渐被证明是正确的,也很难重新成为组织讨论的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优秀的雇员提出的建议在被否决后,尽管公司后来发现了这一点,也继续对他保持不理不睬态度的原因。

第一,公司在压制个体动机时是冷酷而无情的,绝不会有同情和宽待的空间。任何挑战公司共同动机的人,其下场都不会太好。甚至可以说,他将被当作团队的叛徒清除出去,其本人也将被抹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污点,很难再融入团队。

第二,组织动机与个体动机还存在一个相互选择的问题。你和某一公司的追求是一致的,就很容易融为一体;反之,你的动机与公司发生了偏差,就会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了。这一点在面试时就能分辨出来。即便你在面试中蒙混过关,还有一段相当漫长的实习期和考核期,你也很难在追求不一致的情况下长久地立足于公司之中,总会有人把你揪出来,踢出队伍。这也是由团队中的办公室政治和复杂的博弈决定的。

第三,我们应该防范的误区是什么?

当你无法避免为集体统一立场、凝聚所有人的动机时,就注定了你必须包容上述所有的现象,并且制定防范群体思维产生偏差的办法。最大的误区在于,很多公司只注重集体动机,维护集体利益,对雇员的个性过度压制,结果杀死了公司的创造力。 I3XxshCPkWBjUg+eQjFj7qJkjDcJFxSwlUwi9yIgnM2QQbxb+7aAV3Acd0+vC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