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说什么不重要,想要什么很重要

我们去看一个人,他说什么不重要,做什么也不重要,他想要什么是重要的。“想要什么”决定了他的动机和立场,表现出的是他的真实想法。

对一个聪明的人来说,首先应该做到的一点是独立的思考;另外也要了解世界其他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孤陋寡闻。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不是吗?但除此之外呢?你了解了全世界,那么了解你自己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这20年来,我从中国到新加坡,又到美国。有幸进入了联邦调查局,认识了哈罗德这样的上司,学到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我几乎总能在第一时间——比多数人更快地弄清别人在想什么,懂得别人想什么。同行都为我退出联邦调查局感到惋惜,认为我应该继续从事情报分析和审讯工作。

这是一个理想的职业。我一度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直到最近几年,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我了解了世界,能够预测人的行为,但我对自己的内心却缺乏体察。

独立思考的本质就是了解动机。任何一件事情的动机,包括自己的心理动机。成功实际上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不过有一条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学会分辨现象和本质上的差别。曾经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所有的诺贝尔获奖得者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他的回答是:“什么共同点都没有,连智力上都没有共同点。”

如何理解这句话?

他想告诉人们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智力也是不均等的,他们也不是很聪明。事实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还有智力低下的缺点。但为什么这些人能够成功呢?因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很多因素共同作用让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你必须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当然了,如果你不光善于独立思考同时还富有智慧,那就更好了。这说明你懂得如何分析世间人情,能看到一些言行的本质,知道别人在说什么的同时又在想什么,也知道怎样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正确而有效的思考方式。

对“自我动机”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

即便对自己的动机,有时我们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清楚地判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之所以工作六七年了,仍然不确定这是不是他喜欢的工作;有的人结婚十几年了,仍然不敢肯定自己是否找到了一生最爱。

我在国内读中学时,算不上一个好学生。中学毕业成绩很差,勉强考上了大学,而且差几分就名落孙山。后来我分析原因:“我是一个聪明人,至少智商不是太低,和那些学习很棒的人比起来,我看不出哪些地方落于人后。可是为什么我的成绩这么差呢?因为我学习了太多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这不是我的动机,却耽误了我太多时间,比如我的数学成绩很差,是因为我完全不喜欢数学;我的化学也一般,是因为我一听到“化学”这两个字就头疼。和我比起来,那些成绩很好的同学没有决定性的智商优势,但与我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对这几科很感兴趣。”

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真相正是这样的。当你不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自我动机”时,就像学习一样,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尝试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短时间内,还会产生一种假象,就好像它们是你想要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你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居然走了这么长的弯路。

爱因斯坦在自己刚到美国时,很多好奇的美国人都向他提问题:

先生,你知道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吗?

你如何做才让自己记下了这么多的知识?

你的方法是什么,是将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随身带着它吗?

你是不是经常查阅自己的笔记本,以便随时回答人们的问题?

美国人对爱因斯坦有如此强大的思维和智能感到好奇,以为他有什么独特的方法。但爱因斯坦却笑着回答道:“我从来不带笔记本,也不带其他什么东西,我的方法就是经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倒是很难马上就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资料才知道具体的数字。因为我从来不记这些资料上已经有的东西。另外我告诉你们,宝贵的记忆力应该用来记那些资料中没有的知识,这才算把我们的智慧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这使美国人感到十分惊奇,同时也大受启发。这恰恰就是爱因斯坦成功的重要原因——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可以明白自己的所想,清醒地支配自己的“所行”,不会像普通人那样言行不一致,在动机与行动之间方寸大乱。

想得明白,你才能“做得明白”

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喜欢在培训中不断地告诉学员:“先想明白,再采取行动,以免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如果你连“想”都想不明白,又如何保证自己行动的正确呢?那么你的做也一定是错误的,或者与动机有偏差。往往做到最后,走到了终点,才突然发觉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

1.你要先思考如何细致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2.你要先确定自己未来的角色,在这一点上绝不要含糊,必须在开始时就把它搞清楚。

3.你要先明确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4.你要先确定大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再把目标缩小,逐步地制订阶段性的计划,思考每一个行动步骤。

5.你要将比较大的目标放到最后,想清楚一个最终的计划再采取明确的行动。

让你的头脑思维和人生逻辑就这样保持下去,我们大的人生方向和工作目标不会改变,但与思维有关的部分却会变得清晰精确起来。得到提升的是思维细节,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度的调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动机,然后再去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定地走下去。

在实现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一定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重大的目标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可以创造思维的奇迹。 P3NviWO14p0HLSo/hvu/d/Z5QyYK9bdeb5pHrX6tsLoPAlG8hono/p41uqjGQUNa



发现原始动机

你要明白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原始动机,以及他们的真实“需要”。它们经常藏在厚厚的云雾之中,或者被包裹在面纱之内,不会被你轻易看见。

你也要重新认识和找到自己的原始动机,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这种向内的审视比向外更加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方向,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之前我做的事情有意义吗?”

“我现在做的,仍然符合我的初衷吗?”

今天,很多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挫折感,他们妄自菲薄。尽管仍在扮演一个努力奋战的角色,就像机器一样不放过每一分钟。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也找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具体来说,这些人觉得自己的潜能已经用尽了,勇气也在逐渐消耗干净。

1.心中困扰,因为没有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计划;

2.与外界的冲突很多,这源于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处处都是不合乎他心意的事情,充满矛盾的关系,使他无法自然地流露情感,只能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3.在层层的面具之下,充塞在他胸中的是不被了解、寂寞、受挫感、愤怒、愧疚、焦虑、自怜等感受,他发现自己完全背离了当初的想法,人生的初衷没有一个实现。现在,他只好把自己真正的愿望埋在心底,过着自我压抑的生活,消极地应付工作,因此对人生充满了强烈的失望;

4.他还可能逐渐失去了信心,思维的活跃度消逝了,乃至人性都开始扭曲。他不再保有童真,也不再像当初那般善良、热情和充满斗志。他失去了信心,也开始推卸本该担负的责任。

什么时候我们产生过上述想法与感受呢?我相信在不同的年龄段,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进而有头脑乏力与思维匮乏之感。面对这种困局,我们该如何思考,怎样找回当初的动机,点燃当初的激情?

你要先了解自己及他人的个性,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人们的倾向、偏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背后的原始动机和他们的真需求,以及为什么一个人的动机会发生变化。这会让你知道人最真实的智能源头和思维的动力。

■ 人们的想象经常与现实混淆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青春期及30岁之前的人身上。他们经常会将自己的想象与身边的现实混淆在一起,有的甚至早就遗忘了自己的原始动机:“我想做什么来着?已经想不起来了!”或者类似的感叹:“我早就迷失自己了,忘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开始夸大并形象化自己的内心愿望,然后将它们中的一部分过渡到现实之中,就好像自己已经实现了愿望一样。

有的人看到竞争对手实现了工作目标时也很高兴,常会产生一种“我的目标已实现”的心理体验。这并不是他在欺骗自己,而是真的有这样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潜意识向自己的动机做出交代。

■ 他在取悦你

有的人在做事时不仅想做好——他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他只是想让你高兴,从而得到你更多的奖励或者给他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只要老板亲自交代的工作,员工做起来会更加卖力的缘故。

他们真的是想做好吗?未必。只是由于你希望看到一个好的结果罢了。这种微妙的心理差异,暴露了员工的原始动机——讨好与取悦老板是员工的天性你不必对此感到意外。就像孩子在考试结果不理想时,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会用“考得还可以”这样的话语来取悦家长一样。双方的心理是共通的。

■ 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

还有一些人不会表达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动机,于是就可能会用一些“谎言”来尝试表达:“亲爱的,我一个人很怕黑!”——其实她是想让你陪着她。“亲爱的,我这里疼,你摸摸看!”——其实她是想和你亲一下。通过一些行为来引发关注,这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动机,由此产生思考和各种各样的行为。

■ 他想逃避惩罚

这是人们最真实而且比较天真的想法:“如果不做点什么,我的错误就被发现了。”动机是让自己躲过“一劫”,在此基础上去欺上瞒下,造假说谎,让别人以为他没有犯错。

■ 摆脱控制

人们都有摆脱别人控制的本能,比如小孩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听到父母催促自己写作业时,张口就说自己写完了,而不是诚实地告诉家长自己不想写。因为后者往往不被接受,所以为了摆脱控制,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谎话,做一些更加错误的事情。

■ 虚荣心的动机

人们之间的攀比——比如闺密之间的购物大赛,原始动机并非由于她们的需要这么多衣服或者需要那些名贵的鞋子、项链,而是虚荣心在作祟:

“我一定要比她强!”

“我必须压她一头!”

为了能赢,人们付出很多额外的代价,但还得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这没什么,我有的是钱。”别人有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有更好的;别人没有的东西,他们也要弄到手,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当一个人的动机被虚荣心捆住时,我们去探讨他的理性思维是否理性就失去了意义。 ZHhXLPb0AVa1PJ1qoR2HbMTPK+KxFV1oC9M3rWUp81usc4Xo8xnQWYb4sItxoz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