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概述

九段沙是长江口外随着泥沙淤积逐渐露出水面形成的一块新沙洲,西面、北面与浦东和横沙岛隔海相望(图1)。2000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2005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浅水水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1°46'~122°15'、北纬31°03'~31°17',总面积约420.2平方千米。

图1 九段沙的地理位置

九段沙属于河口沙洲,地表高程不超过5米,不同潮位分布着各自适合生长的植被。按照《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区划,九段沙位于中亚热带北缘,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目前九段沙主要覆盖着湿地植被,潮间带以光滩、挺水植物群落为主,潮上带以上区域渐趋中生化,出现陆生植物群落,植被演替处于湿生草本趋向中生草本的早期,是研究植被演替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现在岛上无人定居,加上保护区的管理,影响植被演替的人为干扰很少。随着九段沙露出水面的时间和面积的不断增加,高程逐年抬高,越来越多的中生性植物扩散、进入,并逐渐定居成功,种群数量也跟着扩大,进而在九段沙建立群落,植被由湿生向中生演替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加强植物的调查和植被动态的跟踪监测极为重要。

植被演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组成植被的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和区系成分分析:九段沙植物的调查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间不同研究人员开展了多次比较详细的调查,有必要加以分析、总结。

(2)代表性群落的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九段沙的代表性群落主要是高潮带的芦苇、互花米草群落,中、低潮带的藨草、海三稜藨草群落等,高潮位以上中生性草本群落尚缺少研究。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多分布于路旁、山坡、草地及河岸边,是湿生向中生过渡的生态类型。在2009年之前十余年间多次调查中没有白茅的记载,直到最近10年才有白茅零星分布的报告,近三四年在下沙发现白茅已经形成群落,不再是星散分布的状态。因此,新近形成的白茅群落需要及时开展研究,了解和掌握它的组成、结构及其发展与变化,以及它作为九段沙中生性草本群落出现的意义、与其他群落的关系等。

植被演替通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使得植被演替的研究也是一项难以全程跟踪、监控的工作。但在九段沙这样的新生沙洲上,植物的更替、变化的周期则相对缩短,使得演替的全程研究成为可能。而且九段沙与上海其他沿海滩涂不同,不会因为围垦而人为中断了演替,使得演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与发展。

九段沙植被的生态演替正在进行中,它的进程是怎样的?它终究会变成什么样?这些是非常值得花时间、下功夫追踪的成果,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富有意义和趣味的成果。

本书中所称植物系指高等植物,包括苔藓和被子植物。九段沙尚未发现蕨类和裸子植物。 fXkdp6ANmjTYhVXopU53msuYgZYfb6E+ZDtQlT21saSqWqPyofJaO00GeoFqob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