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阿蓝最近想要买车,但是纠结了半年都没有下手。他知道我是一个汽车迷,于是过来问我的意见。
他原本看好了A品牌的一款车,但是网上说这款车有断轴的风险;后来,他又看好了B品牌的一款车,都准备下手了,结果在某论坛中看到有信息说,这款车发生高速碰撞时容易产生自燃的危险;再后来,他又看好了C品牌的一款车,这款车没有断轴、自燃的风险,但是这款车的价格却超出了他的预算。
我发现,阿蓝比较在乎车的安全性。于是,我给他推荐了D品牌的一款车。这款车的安全性很高,也没有超出他的预算。
没想到阿蓝却说道,D品牌这款车确实不错,不过听说这款车的零件很贵,万一不小心和别的车发生剐蹭,维修上需要花不少钱。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阿蓝这么纠结了。因为他还没买车,就已经把最坏的情况给预演了一遍,然后把小概率事件(断轴、自燃等)当成是大概率事件来考虑。所以他变得缩手缩脚,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的这位朋友其实具有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思维方式——灾难化思维。
所谓灾难化思维,是指有些人即将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设想到最糟糕的结果。并且,这一类人还会高估最糟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无力应对灾难的恐惧当中。
其实,灾难化思维和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想到最坏的后果,然后在内心深处尝试去接受它。这样一来,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内心也会有所准备。
然而,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有失效的时候。例如,最坏的后果是无法接受的情况。比如,想要买车的阿蓝,他会设想,万一买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断轴怎么办,显然他是无法接受这个后果的。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破解这种灾难化的思维呢?答案是,用理性的思维挑战非理性的思维,不断告诉自己:小概率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想想看,我们只要开车,就会有发生车祸的风险,只要坐飞机,就有坠机的风险,而这些小概率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正是因为接受了这个前提假设,所以我们才会坚持开车上班、坐飞机出去旅行,而不是因为惧怕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整日不敢出门。
每当我为一些事情感到担忧的时候,就会想起卡内基在《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中所说的一句金玉良言:“你所担忧的事情,99%的部分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既然我们所担忧的事情中99%的部分都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担忧上。
我的朋友阿蓝,犹豫了半年都没有下手买车。而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彼得,最近花了5万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内,彼得带着老婆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新疆、西藏都逛了一遍。无论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彼得都留下了特别多美好的回忆。
如果能够把浪费在担忧上面的时间,花在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上面,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可以过得更加精彩。反之,如果我们把一生中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担忧各种事情上,那么回味人生的时候,我们只会满心遗憾。
换个角度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另一类是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
而那些小概率的事件,往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对于无法掌控的事情,我们就要学会放弃控制。而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一个人过分执着于去改变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
其实,如果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然后再想办法积极应对。只有怀有这种心态,我们才会有勇气放下包袱。
不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担忧上,就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一个行动派。
真正的行动派,会尽量减少毫无意义的担忧,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改变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上。
环顾四周,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并不一定是头脑最聪明的人,却一定是行动力最强的人。这个世界,永远是行动派的天下。
凯文是我的一个师兄,现在在国内一家知名的公司担任高管。
当年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他都不算特别厉害。但是,他有一个特别强的能力—行动力。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凯文和五六个同班同学一起去同一家公司面试,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在面试时被拒了。
没想到,第二天他厚着脸皮再次去了那家单位,跟人事主管说,能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人事主管冷冰冰地说,公司招聘有固定的流程,不会随随便便就招一个人。
但是凯文并不气馁,第三天接着去公司央求人事主管,希望主管能够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他说:“哪怕从扫地开始做起,我都愿意干。”
这一次,人事主管被他打动了,破例给了他一次实习机会。
实习结束后,只有两个人最终被这家知名的公司留用,凯文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他凭借着自己的行动力,用了五年时间就做到了公司高管的位置。
后来学校邀请凯文给学弟学妹做求职经验分享。凯文开口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很惊讶。直到现在,我对他的回答依然印象很深刻。他说:“找工作的秘诀就是‘不要脸’。”
他所说的“不要脸”,其实就是指要敢于克服内心的恐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担忧上。每个人都要做一个行动派,用果敢的行动为自己创造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