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孙子兵法》成书于两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全文共六千多字,分为十三个篇章,论述了对战争应有的态度和具体的战略、术法,不仅受到政界、军事界的重视,也得到无数商业领袖的推崇。它被译成日、法、英、俄、德等二十七种语言,在全球刊印出数千种版本,是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中国古籍之一。

作为一本写给君王、将领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高屋建瓴,提醒决策者要时刻以“安国全军”为目的,衡量清楚利弊之后再采取行动,切不可“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既影响民生福祉,又易导致国库空虚、外敌入侵、生灵涂炭。所以,在前三章的《计篇》《作战篇》《谋攻篇》里,它首先提出了“慎战”的主张、“速战”的目标和“全胜”的思想。

全胜,是《孙子兵法》特别值得一提的理论贡献。“全”可以理解为保全、使完整。攻破敌国城邑、击败敌人军队,百战百胜都不是最高明的;不动用武力、无需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种思维兼具政治视野和外交智慧,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具有跨越时代的前瞻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做好战争的准备。孙子指出,国家强弱和军事实力才是比谋略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战争还没打响之前,就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先胜而后求战”“修道而保法”。确保政治严明、军队令行禁止,才有可能号令三军如同指挥一人,去实践“出奇制胜”“避实击虚”“以迂为直”“因敌而变”的灵活术法,赢得最终的胜利。

讲求实操结果的孙子还对将领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一位理想的将领,不仅要随时洞悉战场的内外形势,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还要“智、信、仁、勇、严”,具备极强的个人素质;并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不必唯命是从,而要分清利害关系,担得起国之大任。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一览《孙子兵法》全貌,本书选用最完整的南宋《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并由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庆作译注。每章先以红色字体展示篇章原文,在题解过后,进入逐句翻译和注释分析。希望能以最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中华军事智慧的风采。

编 者 YIpb6K4pjq+WP+7P2dc5ZN4KW4QSccA1W5zxwmGyRT8nv2s1BMujeXw/TJ76Em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