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征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在临床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结节,或者涎腺弥漫增大 [ 1 , 2 ] 。通常累及腮腺,占85%。多见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与Sjögren综合征相关。
细胞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细针穿刺涂片显示反应性导管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混合,偶尔可见可染小体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可能丰富而导管上皮细胞稀少,可出现鳞状化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手术标本通常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增大或者孤立性灰褐色结节。组织学切片显示良性腺体伴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图4-2A~E)。
图4-2 淋巴上皮病变具有非常致密的淋巴组织,并显示生发中心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图A),绝大多数淋巴细胞为小淋巴细胞,偶见大淋巴细胞(图B)。淋巴细胞由T淋巴细胞(图C,CD3免疫染色)和B淋巴细胞(图D,CD20免疫染色)组成。浆细胞样细胞和浆细胞为多克隆性,κ和λ轻链呈混合性表达(图E,κ和λ双重免疫染色)
细胞学主要特征
鉴别诊断
当导管上皮细胞稀少时,需要鉴别腮腺内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瘤。涎腺内低级别成熟B细胞淋巴瘤(如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可能与良性反应性淋巴结很难鉴别,必须采集足够的样本用于流式细胞学检查。
临床特征
良性淋巴上皮囊肿(benign lymphoepithelial cyst) 通常发生于成年人,单侧发病 [ 1 , 2 ] 。常见于腮腺和口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更易发生双侧淋巴上皮囊肿,儿童也常见。
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FNA细针涂片显示清亮的囊液,混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鳞状细胞或者立方形导管上皮细胞。手术切除标本呈囊性伴有草黄色浆液。组织学显示囊性病变伴致密的反应性淋巴组织。
细胞学主要特征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一些囊性病变,如Warthin瘤、囊性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和囊性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Warthin瘤通常由嗜酸细胞形成平铺片状结构,并有坏死碎屑背景。囊性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也可有丰富的坏死碎屑和少量异型鳞状细胞,因此充分取材、临床信息和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诊断都很重要。囊性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背景中可见多量黏液和杯状细胞,以及部分中间细胞。
临床特征
慢性硬化性涎腺炎/Kuttner瘤(chronic sclerosing sialadenitis-Kuttner tumor)临床表现为中年患者的颌下腺增大或结节性病变,通常与涎石症有关 [ 1 , 2 ] 。部分慢性硬化性涎腺炎属于免疫性病变,可伴大量产生IgG4的浆细胞。
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FNA细针涂片通常细胞稀少,可见炎症细胞混合,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细胞碎屑和一些中性粒细胞。也可见碎片状纤维间质组织、导管上皮和化生性鳞状细胞,但无腺泡细胞或少见。可见钙化碎屑或结石。组织学显示广泛纤维化、慢性炎症、腺泡萎缩和导管扩张(图4-3A,B)。
图4-3 Kuttner肿瘤(慢性硬化性涎腺炎)组织学,显示广泛的纤维化、中度慢性炎症、腺泡萎缩和导管扩张(图A,B)
细胞学主要特征
临床特征
坏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是涎腺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性病变,多见于小涎腺,如上腭部 [ 1 , 2 ] 。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生,男性多见。表现为涎腺迅速增大伴黏液溃疡形成。
细胞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FNA细针涂片通常细胞丰富,可见大量化生性鳞状细胞,一些坏死物和半坏死物,黏液背景和一些炎症细胞。反应性鳞状细胞可具有异型性。组织学显示旺炽型鳞状化生伴反应性异型改变,类似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特征。坏死性涎腺化生具有分叶状结构,核分裂象极少见,伴炎症背景及坏死。
细胞学主要特征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鳞状细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大量化生性鳞状细胞伴反应性异型改变,可能导致误诊为鳞状细胞癌,但是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可以避免误诊。与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的鉴别要点是涂片中无明显恶性的鳞状细胞。缺乏含黏液的杯状细胞和丰富的黏液则有助于区分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