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著《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即将付梓,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大约八、九年前,我的朋友丁东、谢泳和复旦大学的夏中义、南开大学的李新语在编辑《大学人文读本》之余,又参与创办了《大学人文》杂志。该杂志面世后,因为保持了《大学人文读本》以思想文化见长的编辑特色,并能对现实和历史问题发表独立评论,所以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颇受关注。
不久,谢泳约我为《大学人文》写一篇关于“胡适是怎样当大学校长”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可能是反响还行吧,他让我再写几篇,于是我又写了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几位。当时恰逢资深出版人刘硕良退休来到北京,创办一个文化公司,并出版了好友赵诚写的《长河孤旅》等好书。那年夏天,我从太原来北京看望儿子,丁东告诉我刘先生想约我吃个便饭。见面以后。刘约我在前面几篇文章的基础再写几位,于是我又写了罗家伦、任鸿隽和胡先骕,再加上过去写的竺可桢,遂以《八位大学校长》为名,交差了事。
说实话,我写八位大学校长虽然比较仓促,但因为他们的鲜为人知,更因为他们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某种参照,所以该书问世以后反响比较强烈。一位研究民国史的专家认为:“现代中国的大学体制建立之初的几十年间确实获得过比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八年烽火硝烟的熏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种子。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而手头这本《八位大学校长》就比较好地讲述了这些大学校长的经验、见解与能力,很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相比之下,一位普通读者的评论更让我感动。这位读者说:“最近看得最入心的一本书——《八位大学校长》,里面说到很多问题和观点对我启发不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大学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办大学是为了什么?”随后,他还从书中摘录了数十条大学校长的语录,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竺可桢的两句话:“学校不是一个工厂……大学目的,不在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一个写书的人,能够遇上如此知音,得到如此共鸣,是一件非常荣幸、非常快乐的事情。
如今该书原有的版权合同已经到期,因此有多家出版机构与我联系再版事宜。最后,我选择了铁葫芦图书作为合作对象。为此,我对原稿作了如下处理:第一,为了让八位大学校长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我把近年来写的一些相关文章作为附录添了进去;第二,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我对原稿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第三,为了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达主题,将书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一直以为,民国老校长乃至民国教育史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它需要深入挖掘、独立研究、热情支持、广泛关注。在这方面,我虽然才疏学浅,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今年是父亲智力展诞辰一百周年,愿以此来表达我对他的深切思念。
智效民
2012年清明时节
于北京昌平名流花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