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超级城市篇: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

黄汉城

今天,中国最顶尖的城市,正在迎来百年巨变。

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深对标大旧金山的格局,越来越清晰了。

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交织,深刻重塑着当前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面貌。随之上演的,很可能会是一项史诗级的人口迁移计划,GDP考核机制的调整,上亿民众的命运转折……

上海在膨胀

以前老有人说,上海会成为纽约、伦敦。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上海正在选择东京模式。

2013年,上海地铁11号线羞答答地越过边界,延伸入昆山界内6公里。这个历史性突破,让辽阔的大江苏,终于有了一个小角落与“魔都”实现1小时地铁通勤——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从上海市区开到昆山市花桥镇。

一些买不起“浦西一张床”的年轻人,把家安置在花桥,每天像候鸟一样乘地铁往返。不过,双城生活也只局限于这片狭小地带,再远就没有地铁了。

按照设想,上海地铁11号线本该与苏州的轨道网连成一体,直插苏州心脏。遗憾的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刚探出头来就戛然而止了,像是一头被击沉的巨兽,一动不动。

上海的扩张野心,梦断花桥。这一停,6年过去了。

2018年11月,苏州轨道交通S1号线开始施工,建成后将穿过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区,牵起上海地铁11号线的手。沪苏轨道一体化突然加速的背后,是魔都正在谋划扩大势力版图。

2018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传出一个重磅消息,上海正连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一个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的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过往的局面。

长期以来,上海奉行单中心思路,导致资源、产业、人口过度向圆心集聚。从长三角的人口分布来看,上海是主中心,昆山、嘉兴、太仓等卫星城是次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各自分散,中间还留有大片空白的隔离地带,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呈现圆心状。

同样是土地紧张的东亚地区,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却是发射状的。这得益于东京都建设了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将周边的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囊括进来,形成了一个半径50公里的都市圈。

有数据显示,东京都日间人口数约为1558万人,夜间约为1316万人,每天大概有240万人交通往返。

2019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高达2420万,接近东京都的两倍。尽管早前魔都曾签下军令状,到2035年将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人口往超大城市聚集,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除非上海自我肢解,经济大幅下滑,否则迟早会突破这个天花板。

所以,上海效仿东京,悄悄布局了一场人口大迁移计划。

首要措施是建设跨市轨道。地铁11号线与苏州轨道交通S1线的对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地铁7号线也准备对接太仓市,17号线将西延到苏州吴江区。而且除了地铁,一大拨跨市域的城轨和高铁也在来的路上。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要建成21条城际线,规划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

其次是打通省级“断头路”。连接上海与卫星城的毛细血管时有梗阻,有些地方看起来只有几百米路远,却好像天涯海角可望而不可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正在打通11条跨省断头路,涉及太仓、昆山、嘉善、平湖等地。

上海膨胀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它在嘉兴、盐城搞“飞地经济”,在周边卫星城为第三机场选址,开始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

它展开庞大的触角,吞下毗邻的7个县市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离开魔都,分散在大都市圈内,过上双城生活。

从骨架到血肉,上海越来越像东京。

上海说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但碍于体制机制,始终无法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全球资本要素的控制中枢。上海说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地理条件却天然劣于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国际中转难以突破。这与东京何其相像。

放眼全世界,能称得上全球城市的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上海虽然被定位为全球城市,但其实内壳跟东京差不多,只是国际城市。它们都背靠本国的经济腹地崛起,成为本土货币和产品国际化的桥头堡。它们在全球体系当中,对内服务的职能远大于对外控制职能。更多的是辐射内部,而不是全球配置。所以其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功能只是区域级的,而不是全球级的。

来自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2月上海证交所境外上市公司数量为0,东京证券交易所为5家,两者均远远低于纳斯达克—US的442家及泛欧证交所的159家。若是考量外汇市场交易量,上海更是无法与其他金融市场同日而语。

表1-1 2019年2月主要交易所概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http://www.world-exchange.org

表1-2 2016年4月主要外汇市场交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https://www.bis.org

此外,今天引领世界格局变动的无非是两股力量,金融和科技。伦敦和纽约凭借单一的金融属性晋升为全球城市,而上海与东京却两手抓,都是综合性城市。

所以说中日的世纪之争,谁赢谁败,并不是看两个国家谁的经济规模更大,而是看上海与东京谁的实力更强。

上海人口是东京的两倍,面积是东京的三倍,但2018年上海的GDP只有3.26万亿元,仅为东京的1/2。只有当上海的经济体量超过东京时,才能说中国真正超越了日本;只有当上海的人均收入超越东京时,才能说中国经济碾压了日本。

上海与东京,未来必有一战。

北京在喊穷

中国向来有一南一北两个核心。当上海在膨胀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却在收缩。

曾经在“帝都”眼里,江南的富裕是资产阶级买办留下来的。北京一度想证明,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北方也能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不甘心经济落后,收揽了非常多的资源。远的不说,近的有拥有9万员工的首钢拔地而起,有北汽、奔驰等整车厂的鳞次栉比。

上海有的,帝都一定有。上海没有的,帝都还是有。好比在金融领域,管理中心在京,市场中心在沪,两者相隔十万八千里。每次汇报前,都先得在天上颠簸两小时。

经历40年奋斗,北京的经济规模大有赶超上海的势头。1980年,北京GDP仅相当于上海的44.6%,到了2018年,这个数值已经攀升到了92.78%,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北京的追赶运动戛然而止了。因为今天的北京,正在剥离经济色彩,强化首都功能。它停办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腾退主城区的批发市场,以每天几千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拆除违建,给予货币补偿让东城西城区的直管公房退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控制人口。它还外迁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业态,疏解部分央企、金融机构、百强中学和三甲医院。设立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作为中心城六区的泄洪区。

图1-1 北京、上海GDP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现在,中央给北京最重要的两个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前者是服务于中央党政军的政务活动,后者是服务于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在中心城六区的范围内,只要是干扰到这两个核心功能的,都会被中央开启离心机模式一一甩出。

在新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北京只字不提“发展首都经济”,等于正式宣告了将经济中心的地位让给上海。最近甚至有传闻说,东城区、西城区会合并成中央政务区。这个说法的出现,恰好凸显了北京打造华盛顿的魄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经济要素的外流,其实也意味着GDP、地方税收的流失,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经济波动。

这两年北京减税降负的力度很大,2018年就为北京市企业减税约400亿元。房地产作为传统支柱行业,因受调控影响也不能发挥作用了。而且最近一两年还有一连串的大事喜事,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冬奥会、残奥会等,支出会非常多。

在这个关口上,减量运动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2019年3月,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在全国两会上公开喊穷,向中央要钱要支持,她说北京正面临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北京市市长则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呼吁政府要过紧日子,准备刀刃向内,先把三公经费砍掉20%以上再说。关于北京财政紧张的前因后果,我会在后续的章节里详细阐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中国当代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过去,北京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睥睨众生,未来可能要倒过来,由全国各地来“支援”北京了。

但不管怎么样,京津冀版图站在了百年巨变的起点。未来通州是北京,五环内才是首都。东西两城,则是大国的权力中枢。这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地方,将作为国家象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到那个时候,帝都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不考核GDP的大城市。

广州深圳在拆墙

在三大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可能是最大的。

京津冀讲究政治地位,长三角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湾区则互补性特别强。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佛山、东莞是制造中心。

放眼全中国,大湾区的分工专业化做得最好。加上这里有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所以在过去40年里,珠三角内地九市飞速发展。

但是,这个囊括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虽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货物、服务、资本、人员、信息之间仍然不能自由流动。这里边既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也有顶层设计方面的龃龉。由于壁垒的存在,大湾区的发展逐渐走到了瓶颈。

于是,广深港卷起了袖子,大力拆墙。

这个地方,正在研究为符合条件的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的珠三角九市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这个地方,正在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这个地方,正在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港澳资本或许将逐渐被视为内资。这个地方,正在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类似的举措可以列举很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这里正在破除政治上的障碍,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其实就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要素流动的门槛极低,便于孵化科技。生产要素的流动一旦自由化,大湾区就能迸发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广深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借助港澳资源,打造中国的硅谷。

上海虽然也在科技领域发力,但魔都的经济格局,是国资、外资、民资三分天下,国有资本力量雄厚,这天然注定了上海的创新会更多地受到有形之手的牵制。而广深的底色是民企,活力更强,效率更高。

随着墙拆掉得越来越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下一步,就是大旧金山的101公路。

一场好戏才刚刚上演。 0zEzFqn3Vn2aRzuFWdUh/Nij9Ln2WASz+thrCattfKeHnInd+MYVbmq+gPeD6zD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