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明哲其人

在深圳市档案局汇编的《深圳市大事记》中,关于平安的诞生,是这样记载的:

“198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家由企业与专业金融机构合办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在我市蛇口开业。”

“第一家”的字样,表明平安从一开始就有些与众不同。

1988年是平安诞生之年,这一年,来自台湾的郭台铭在深圳成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稍早几个月,1987年底,任正非等5人筹资2.1万元人民币在蛇口创立了华为,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

1988年,马明哲33岁,郭台铭38岁,任正非44岁。

马明哲的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干部,吉林蛟河人,祖籍山东龙口,随“四野”一路南下,直至解放海南岛;之后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再到湛江地区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公安局局长。

马明哲的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早年移居海外经商,在东南亚一带打拼了数十年。汕头市委统战部有关资料记载,从1938年开始,这位经商成功的老人就捐资家乡修学、架桥修路,被誉为乐善好施的潮商侨领之一。

因有不错的家境以及开放的家庭氛围,马明哲的母亲早年曾在南洋大学接受教育,并在父亲鼓励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参加了解放军。她身上有传统潮汕人持家教子的浓厚气质,孩童时代的马明哲就有自己的小提琴,家中书香四溢琴声不断。

1983年夏天,28岁的马明哲从粤西的湛江赶到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报到。他瘦瘦高高的,之前在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当通讯员,再之前在湛江市八甲水电厂当工人。他有冲劲、愿干事、能干事,湛江一位老领导对他说,与其待在相对封闭的粤西,不如趁年轻到开放的蛇口闯一闯,那里可以让年轻人挑担子。

马明哲就这样到了蛇口。当时蛇口在全国开人事制度改革之先河,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建立起人才自由招聘制度、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

社会上曾有传言,“马明哲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实为误传。马明哲的父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去世。马明哲身上既有父亲坚毅不服输的军人本色,又有母亲热爱学习、善于内省的性格。而他日后表现出的敢闯、敢干、敢负责、敢担当的精神,则与年少时的“孩子王”气质颇有关联。马明哲念到初一,“文革”开始了,父母被下放,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有过当红卫兵、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由于母亲有“复杂的海外关系”,家庭受到不小的冲击,即使他成绩优秀,也没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

马明哲从小就喜欢动手,摆弄一下这个,拆装一下那个。现在很多人吃惊于平安开创了如此之多的新业务,几乎每个新业务都是马明哲提出来做的,而且他总是把商业模式和流程在纸上先画出来。我们曾问他,为什么能想出那么多主意?他说:“我从小就爱拆爱装,所以每当脑子里出现一个新东西,就好像有具体的形状,想得会比较透,知道怎么操作。比如,这一步是什么,下一步又是什么,内在结构是怎样的。就像小时候用零件拼玩具,拼装完成的时候就是最开心的时候。”

以平安的平台、机制和文化为依托,马明哲源源不断地进行创意试验,“制造”了一批优秀公司。他多次说,他最喜欢做的是“从0到1”的工作,一旦完成了突破,兴奋度就会下降,又要找寻下一个机会。

在蛇口,马明哲遇到了袁庚这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

坊间有“马明哲是袁庚的司机”一说,在平安内部,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误传,特别是早期的蛇口工业区的人。顾立基在袁庚身边工作过很长时间,他说,不是说司机这个职业有什么不光彩,而是事实并非如此。

马明哲曾和同事开玩笑,如果大家认为从司机做到董事长是“草根逆袭”,那他很愿意给大家当一个奋斗榜样。袁庚去世时,马明哲悲痛万分,撰文怀念,中间还插了一句,“一直有传言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

袁庚之于马明哲,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是创新探索的引路人。袁庚生前不止一次说,蛇口精神最好的继承者是平安。

马明哲说:“袁老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三点:第一,他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学习能力令人佩服,他永远追求而不满足,即使已经有很高成就,也不故步自封;第二,他胸怀宽广,能听取不同意见,对新人、新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非常包容;第三,在平安遇到挫折时,他无私地站出来支持平安,保护平安的新机制、新道路。”

正是在袁庚的支持下,平安得以创立。

本书作者和马明哲相识多年,也对平安众多高管进行过采访。在这里,我们也谈谈和他以及和其他平安高管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是热爱事业,超级勤奋,生活简单,不断学习。

建构一个组织的文化,最见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则(set an example),优秀公司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企业家本人的延伸。马明哲是那种在手术后的病床上,都想着如何改进寿险业务效率的企业家。他身上的气质构成了公司的文化内核。

2019年9月,网上有一篇刷屏文章——《马化腾凌晨4点看产品 马云一年飞行1000小时》。在勤奋程度上,和比他年轻许多的互联网巨头掌门人相比,马明哲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他现在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半起床,每天只要在公司就有6到8个会议的安排,每周还会面试10到20个管理岗位的候选人。对他来说,工作和生活完全不分,甚至离开工作就找不到生活的乐趣。由于习惯了工作节奏,他回到家休息反而有些不适应,后来他才意识到,家和公司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才慢慢“降低要求”。

平安集团原联席CEO李源祥(2020年3月起出任友邦保险全球CEO兼总裁),有一次和马明哲去北京参加监管部门召开的会议,事关一项新政策的制定。“这个政策比较重要,马总也要做一个简短的发言,阐述公司的想法。在很多企业,这种发言稿都由秘书写好,董事长看一看、改一改、读一读就行了。但他不是这样,而是和我从晚上11点多讨论到凌晨2点,一边讨论,一边自己把发言要点一句一句敲进电脑。”

李源祥说,他见过很多大企业家,像马明哲这样事无巨细,对工作精雕细刻的很少。“他平时开会或见重要客人,一定会提前和高管们讨论要点是什么,并先归纳好。按理说人都有惰性,我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久经沙场,开会时临场发挥发挥就好了,但马总永远不会这样,永远都要认真准备。”

“他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非常有韧性。”这是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的感受。他说马明哲多年来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晚睡觉前,把当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把一周的重要事情过一遍;每年的最后一天,一定会做全年的个人总结。

马明哲多年的“战友”、现任平安集团监事会主席孙建一说,马总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一天开12小时的会,可能中午只吃两块三明治或一个汉堡包。“我们都说他既不会玩,也不会吃。除了必要的应酬,很多时候他就吃快餐。他也不太会点菜,不太会喝酒,一喝就容易醉。他酒量不是很好,但对别人敬酒很少推辞。平安回归A股上市庆祝酒宴上,他多喝了几杯,话多了一些,边喝边说:‘我这辈子不想做别的事,只想把平安做好,让这个民族企业和国际公司一样好,甚至比它们还要好。’”

马明哲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他和高管说话,往往一句话刚说完就走,只留下转身离去的背影,因为他脑子里又跳出了下一件事。

孙建一问过马明哲累不累,他说累。孙建一劝他,有些事该放就放,不必都亲自参加。他说:“我习惯了,不参与好像觉得差点什么东西。”有了邮件系统、移动办公工具后,很多高管会在凌晨2点多收到马明哲的邮件,过问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有时会担心他的身体是否吃得消,问他为什么那么晚还不睡觉,他说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怕睡醒忘了,就重新爬起来发邮件。”

马明哲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极强。平安初创时,他经常坐火车到全国各地出差,路上总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单词。通过自学,马明哲可以用英语和外籍高管顺畅沟通。只是在最近几年,他意识到在英语上花了太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在对外交流中转为依靠翻译。多年前,黑莓手机刚刚兴起,他看到国外大公司高管都在用,就给每位高管配了一个,方便邮件联系。

孙建一说:“我们在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凡是见到有意思的东西,他都要去琢磨,去学习。他不是金融科班出身,是半路出家,但他真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在综合金融方面研究得头头是道。”

平安集团副董事长任汇川认为,马明哲身上有四个特征,是他能“掌控”住平安的直接因素:好奇心、智力、EQ(情商)、韧性。“谁做得优秀,他就要去看去学。每个人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于是他和平安就利用顾问公司来帮助提升学习速度,国际上知名的顾问公司可以给他很多有价值的、最新的信息,让他很快掌握最新趋势。”

马明哲对自己永不满足。他的口头禅就是“昨天的马明哲绝对领导不了今天的平安”。为此,他对每个业务板块,尤其是对互联网等可能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新事物,全力学习,亲自参与。

二是对战略和创新充满兴趣,不怕失败,集梦想家和实践者于一身。

马明哲不爱交际,不爱扎堆,一个原因是为了把时间空出来,想战略的事情,想5年、10年甚至15年后的东西。他最热衷的就是给平安集团以及各个子公司做规划,勾勒未来的路径和模式。平安内部有种说法,“平安的发展跟不上马明哲的思路”。行业里的说法则是,“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业的趋势是什么,去看下马明哲在干什么”。而且马明哲的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有清晰的流程、严肃的考核、严格的执行。

孙建一说:“平安的每个业务板块,马总都带领大家做中期的五年战略发展规划,而且还要每年更新。五年规划之下,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每年的具体计划。未来五年你在行业的地位是什么样的,要通过什么路径去实现目标,必须想得很细。”

不少平安高管告诉我们,马明哲对每笔投入、产出的要求都很高,很在乎创造出来的价值高不高。他认为,只有在平安股东价值、客户价值、员工价值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平安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才能长久地实施下去。如果看到原来设定的经营模式很难走通,他会马上纠错。他叫停过数家公司,哪怕是他自己想出来和曾经看好的。

作为梦想家,马明哲和乔布斯、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一样,深信科技发展能够为人类创造福音。他对自己描绘出来的未来坚定不移,为愿景所驱使,为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感到快乐。只要平安进入一个新领域,他必定第一个“跳进去”。

同时,马明哲又是不折不扣的实践家。平安现在有30多家子公司,他总是说,有喜也有忧,实践出真知,有经验要及时总结,在十字路口发现走错了,就要赶快调整。

平安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说,马明哲的内心超级强大,敢于尝试,也不怕承认失败。“马总全情投入,但做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总结、复盘,到底这件事情的方向有没有走错。他经常说,‘不怕花错钱,只怕走错路’。如果觉得这件事值得做,那就花大钱去做。只要走的路是对的,就不用怕花钱,暂时亏了,以后可以再赚回来。但如果方向没把握准,未来再要转变方向的话,那么成本就会大很多,甚至对整个公司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承认失败,马总总是将失败的原因归到自己身上,不给具体执行者过大的压力。”

马明哲有很多奇思怪想。有段时间,他花了相当多时间研究中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舌苔便是“望”中的重要一环,他就提出:“假如AI读了十万张舌头的片子,是否可以根据中医理论,读懂某个人的身体表征情况?”

三是强烈的个性和精神驱动力。

马明哲数十年如一日超常工作状态背后的动力何在?孙建一说:“我一直认为,马明哲是用自己的灵魂入股了平安。除了平安,他真的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他把工作当成了最大乐趣,视工作为生命。”

顾立基说,马明哲是个普通人,喜怒哀乐都有,但平安能走到今天,和他的性格高度相关。“他个性非常要强,也很强势,但强势的个性并不是专断独行,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他为人也很公平,所以大家心服口服。‘平衡’也是他非常注重的,也是难度最大的。”

谢永林、任汇川等人,长期和马明哲近距离工作,所以在他们眼里,马明哲肯定不是“神”。“但在他的意识里,早就把身家性命、个人荣辱等一切都绑定在了平安的成败上。他的精神世界,排除了一切其他东西,就是集中精力做好平安这一件事。他的‘神秘感’并不是特意营造出来的,而是的的确确一心一意放在工作上,心无旁骛。他喜欢看本质,本质之后的本质。”任汇川说。

马明哲身上有一种特质,就是成功欲很强,不服输,非常喜欢赢。谢永林说:“马明哲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志存高远,另一方面则是危机感的驱使。他总是担心,有某种潜在的力量会颠覆平安。于是他要主动变革,无休止地创新。”

四是注重制度和团队建设,个人保持低调。

马明哲对我们说,他希望外界能把更多关注度,放在平安集团和各子公司的管理团队上。他说,平安这些管理者,基本上个个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是跟随平安在市场上千锤百炼打拼出来的,他们是平安的栋梁和未来。

早在2009年我们就问过他,关于低调的问题。他当时说:“宣传个人看起来效果最好、成本最低,但将个人的荣辱兴衰与企业发展绑起来,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从平安像个婴儿开始,我就看着他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我的责任是不断完善和加强平安的团队、文化、制度,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无论我个人未来何时退出,平安都会像一艘有自驱力的航空母舰,勇往直前。人就是人,是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一家公司如果和具体的个人牢牢绑死,长期而言,一定不是好公司。平安要成为‘百年老店’,永续经营,就不能依赖于某个人的品牌和作用,而要靠整个团队的力量。”

顾立基说:“平安那么大的体量,还能每年以这么快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是因为平安有一大批被马总感召起来的追随者,全力以赴地工作。他们对马明哲和平安的认同,超出了‘打工者’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为了一个伟大的愿景,在事业上合伙、合作。”

我们多次问过马明哲关于平安和他本人“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问题,他回答说,平安还没到谈成功的时候,只是永远处于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因此他个人也谈不上成功。如果有可以分享的心得,那就是“帮助他人成功”。自己要刻苦学习、锐于思考、勤于动手,同时要认识到,“成功绝不是某个人的成功,只有积极地帮助同事、下属成功,你才能成功”。 YGSUmoHrOKCWcfg2CcDkwARtbaB7q4YlhYeUdmPUlIHkFovC2Fh/vBOot1OX/x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