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叫他姓马,马就喜欢跑”

有袁庚支持,加上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车国宝是从北京来的,在北京有些人脉资源,马明哲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跑”,“让政策落地”。他不怕生面,不怕屡次三番被拒,不断去“跑”。有人开玩笑,“谁叫他姓马,马就喜欢跑”。

在2006年的中国平安寿险明星高峰会上,马明哲亲口讲述了当初去北京“跑牌照”的情景。“1986年7月16日,我向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递交了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之后就带着一个秘书、一名司机,开始了筹建。两年间,三次北上首都,两次直书,屡挫屡战。”这一日因此被马明哲看成自己的“司龄起始日”,比平安正式成立还早一年多。

在深圳递交申请后的不到一周时间,就被驳回了。领导的批复是“建议很好,但目前条件暂不成熟”。

被泼了一盆冷水后,马明哲决心继续争取。这次他越过了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把报告直接交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这也是他第一次上北京。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马明哲递交的报告批转给当时还是半官半商、双重职能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保的意见是:“建议很好,但目前的法规环境和再保体系均不完善,暂缓。”

申请计划搁置了数月之久。马明哲和同事们仍不放弃。1987年初,马明哲带着当初袁庚写的信,第二次赶赴北京。由于担心袁庚的信会石沉大海,他决定直接去中南海找领导。

通过不断努力和沟通,来自蛇口的申请方案终于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特区办等部门的支持。在特区办等部门领导的亲自主持下,由国务院相关部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保代表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召开。

马明哲第三次来到北京,终于把握住了难能可贵的机会。他在会上充分陈述了想法和思路,获得了大部分领导的认同。尽管有些领导还是提出异议,但经过一番争论,会议决定,采取让新公司“限于深圳特区开展业务”的折中方案。

保险业不同于其他金融行业,其经营难度与复杂程度更高。中国人民银行要求蛇口工业区必须找一家金融企业作为股东。由于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本来就有开设保险公司的意图,时任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刘鉴庭当即表示同意。双方决定共同发起成立平安保险。

“平安”这个名字的来历,是马明哲有一次在香港参加一个保险行业研讨会,和香港地区老牌保险公司太平保险、民安保险的参会代表交换名片后,灵机一动,从“太平”“民安”里各取了一个字。

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平安”的寓意实在吉祥和美好。在中国文化中,“平安”始终是人们祈求和追寻的愿望。平安所在,福祉所在。

在平安最终拿到牌照之前,国务院特区办还主持开过两次协调会。在第一次协调会上,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代表在内的大多数与会者达成共识,认为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条件和基础是有的,但会议没能解决成立一家新保险公司的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能不能开办再保险业务的问题。

第二次协调会召开的时间,是1988年3月12日“植树节”前。会前几天时间里,马明哲都很忐忑,几天都没睡好。会上各方终于达成共识,纷纷表态支持,原来持“不支持”态度的参会代表也把意见改成了“不反对”。

1988年3月21日,批文正式下发,平安保险有了“准生证”。一个月后的4月22日,马明哲和同事们取得了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深新企字05716号),公司注册名称为“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200万元。深圳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持有51%的股份,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信托投资公司持有49%的股份。

1988年5月27日,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平安保险正式对外营业。这一天被定为“司庆日”。

马明哲清楚地记得,从1986年7月16日递交申请,到1988年5月27日正式营业,一共是690天。

蛇口,一个不平凡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岁月。

“平安是蛇口的孩子,30年来,我们从未改变当年从蛇口出发时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在创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这句话是蛇口基因的集中体现,也是平安文化的精髓概括。在这样的鞭策下,平安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来就能走多远。”这是本书出版前夕我们书面采访马明哲,他在回答蛇口和平安的关系时给出的答案。

“平安”二字,初心如童,却有着一股因理想而生的非凡之气。 6C7V0a5KBTYnabmRVkkShOnj3I5xZm2MMFKWsWmPP1/DahRrxvHFBB/7ep4++Wq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