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回归本质:营销战略的原点是创造价值

由于我的课程是针对销售服务型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很多学员在上课之前都会嘀咕:“我都干销售几十年了,根本不需要学习销售技巧。”上完课以后,很多人都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我讲授的不是战术打法,而是战略打法。

这从侧面反映了什么问题?今天大多数老板和管理者对于销售的理解,还停留在战术层面,他们以为销售类课程一定是传授销售技巧。在我看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企业家可以凭借销售技巧和战术打法成功。但是,正如《孙子兵法》所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企业要突破第一阶段,跨入第二和第三阶段,那么其需要的不是战术,而是战略打法。

营销战略≠营销目标

在调研企业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问老板和管理者:“你们公司的营销战略是什么?”基本上,我会得到两种答案。

一种答案是:“我们公司营业额在10年内要做到100亿元。”

这种企业犯了一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把营销目标当成营销战略。过去我在雄风的时候,对于营销战略的理解也是如此,因为当时的乡镇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目标导向:今年干5亿元,明年干8亿元。当时我们几乎连定标定位都没有,直接就是上数字。

另一种答案是:“我们要做某某行业的领导者。”这种企业与前面的不一样,它们把营销战略等同于公司定位。

这两个答案其实都偏离了营销战略。难道企业家做一辈子企业,就是为了创造8亿元的营业额?为了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导者?

如此理解营销战略未免太自我、太低维了,我们一定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问题。战略是方向,是导航。如果战略错了,怎么走都是南辕北辙。

这几年,我走进了哈佛、中欧、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的商学院,不断学习先进的营销理念,这些经历最终验证了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真正的营销战略一定要围绕两个字做文章——价值。

大多数处于第一阶段的企业把营销战略等同于目标导向,想的是快速解决生存的问题,这无可厚非,毕竟活下去最重要。但是,如果企业想要跨入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这时候营销战略就一定要升维,战略一定要以价值为导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早期的中国处于产品稀缺阶段,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那时候靠关系和技巧成功的人不在少数。再加上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有一套“关系哲学”。40多年的成功经验和时代机遇,很容易把很多企业引入歧途: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钻。这使得许多人以为只要靠请客吃饭搞关系,企业就能做大。

但是,今天时代变了,产品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营销不再是靠吃饭喝酒拉关系,这些都成了第二位的事情,企业第一位的事情是产品和服务要为客户创造价值。

正如管理学先驱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行动对于社会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家企业的成功,不在于你占有了什么,而在于你贡献了什么!只有大价值才能带来大生意,没有创造大价值,百亿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支撑它的基础。

价值是因,目标是果。没有因,哪来的果?

我非常幸运,在职业生涯中遇到了王卫、陈东升这样真正的大企业家。王卫总裁在开会时,从来不会说我们一定要达成多少目标,他永远在强调,我们要为社会、为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陈东升也曾多次强调价值观最重要,价值观决定一切。

前几日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谈及马云对销售的理解,作者谈道:“马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对销售的理解。马云认为销售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他经常举一个例子,说好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先问头疼还是脚疼、怎么疼,最后给开药,而不是不问病情直接看档案。”

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做到第三阶段,有的企业却永远只能待在第一阶段。根源在于企业创始人对于销售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创始人的格局不提升,对销售的理解无法超越自我的立场,转变为利他的立场,其公司是不可能从第一阶段跨入第二阶段的。

因此,企业如果想要进入第二、第三阶段,首先就要重塑战略,从利我到利他,从目标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企业家要去思考,你为什么要创办这家企业,它背后的价值是什么,大到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小到给员工创造什么价值,给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我们要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一次,我和辅导的客户三合国际的张华董事长交流,张董已经60多岁了,他告诉我:“我做企业30多年,该有的都有了,什么都不缺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做一辈子。如果公司关掉,那么几百号员工怎么办?客户怎么办?”

与此同时,他还在深圳成立了孔家协会,每年自费召集深圳所有拥有儒家血统的企业,每年拜访一次。

我好奇地问他:“您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

他告诉我说:“我们到这个阶段什么都不缺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要回馈社会,感恩社会。过去的几十年,好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们机遇……”

类似这样的企业家我遇到了不少,像合力泰、心连心化肥、圣爱中医馆等企业的创始人都是这样的人。事实上,他们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支撑他们继续这份事业的是他们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与这些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为他们所打动。这些企业家经营公司早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对员工负责,对客户负责。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企业家只要稍微有些自私的想法,他们就不可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有的创始人甚至举债来做,一做就是一辈子。

说实在话,我最愿意辅导这样的企业家,因为他们不浮躁,不会只看短期利益,而是更关注中长期的发展。那些短期套利者最多只能被称为商人,而不能叫作企业家。我不辅导商人,我愿意辅导企业家,这也是我后半生的夙愿,辅导更多这样优秀的企业家走向第二甚至第三阶段。

所以,为什么像马云、王卫、陈东升这样的大企业家总爱强调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这些东西看起来很虚,但是我们一旦真正理解它,践行它,释放出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

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提到,战略要素中,首要的就是精神要素。

为什么当时欧洲各国军队不论在技能方面,还是在训练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水平,在采用同一套作战方法的前提下,各国战斗力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表现在军队的民族精神上——热情、狂热、信念与信仰。

经营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做到最后,拼的可能就是这种使命感,没有这种使命感,不可能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当你想清楚自己能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的时候,你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员工的热情、信念和信仰。

具体案例

在《真北》一书中,作者比尔·乔治讲述了一个打动人心的小故事。比尔·乔治是著名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的前CEO(首席执行官),他在参观公司的一家心脏瓣膜工厂车间时,看到那里的工人需要对猪的心脏瓣膜进行改造,用来替代人的心脏瓣膜,整个过程需要很高的技术性。

在工厂车间,他遇到了整个工厂技术最好的工人——一位来自老挝的移民,她每年可以完成1000个心脏瓣膜的改造。

当乔治问她有什么秘诀时,她满眼放光地看着他说:“先生,我是在生产一些能够救人性命的东西啊……每次在一个完成的心脏瓣膜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之前,我都会问自己,我是否愿意把这个瓣膜放到我妈妈或儿子的心脏里。除非我能给出肯定答案,否则我绝对不会让它进入下一个环节。一旦有一个心脏瓣膜出了问题,就会有人死掉。”

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深刻理解工作的意义,那么他将竭尽全力,调动自己所有的潜能投入事业中。越是高手,越需要意义感和价值感。所以,伟大的公司都是信仰共同体,它们有非常清晰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因此,领导者必须要让整个组织的使命保持清晰,一家公司的使命是创始人内心的声音,我们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这家公司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只有当激励所有员工为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建立共同的信仰和信念时,才有可能成就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你要为员工创造什么价值

2016年4月,在北京东城区,一名骑三轮车的顺丰快递员在派件的过程中,与一辆黑色小轿车发生轻微碰撞。黑色轿车的驾驶员下车后,不仅辱骂快递小哥,还连抽他多个耳光。

事情发生以后,王卫总裁怒发朋友圈,亲自为这位快递小哥出头:“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这事我不追究到底,我就不再配做顺丰总裁!”随后,他迅速安排公司高层跟进,公司出钱出面,要求追究车主刑事责任。王卫总裁做出承诺:“未来也会像保护这位小哥一样,保护所有员工!”

2017年顺丰上市,王卫总裁没有邀请任何一个高管,只找了4个一线员工去敲钟,其中就有这个被打的快递小哥,其余3个员工分别来自库房、车队和呼叫中心,因为这4个岗位是顺丰人数最多的岗位,这4个员工代表的是顺丰所有一线员工。

顺丰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与王卫总裁自己的经历有关。

王卫总裁在创办顺丰时,社会上很多人瞧不起快递员,认为他们就是赤膊上货的苦力。而王卫总裁立志要让每个快递小哥都成为被社会尊重的人,改变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因此,顺丰把为员工创造价值做到了极致。

反观其他的中小企业,我无数次听到很多老板抱怨员工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过来,老板要问自己,你有没有为员工创造价值?员工跟着你幸福吗?愿不愿意跟你一辈子?你有没有为员工创造公平合理的晋升通道和赚钱机会?

事实上,只有当企业为员工创造了价值的时候,员工才会高兴。员工高兴了,就会想办法让客户高兴。客户高兴了,才会给企业回馈价值。有了客户回馈的价值,企业就能活得好,活得久。这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你有没有为客户创造价值

顾客为什么选择你?因为你创造了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

有记者采访任正非:“华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成功的关键是矢志不渝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客户相信我们,今天面临这么恶劣的环境,客户还要买我们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手机,就能证明。这就是我们这些年矢志不渝忠于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产生的影响。”

我曾在一个财经类公众号里,看到了一篇介绍亚马逊的文章,评论区有一位读者的留言让人非常感动,留言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曾经不小心注册了两个亚马逊的账号,并且两个账号都开通了Prime会员。实际上,他只使用了其中一个账号,另外一个账号并没有用过Prime会员服务,于是他给亚马逊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很快,亚马逊就给他退费了,并且解释说:“因为没有实际为您提供什么帮助,所以我们将退还费用。”从亚马逊用户的真实反馈中,我们看到了亚马逊和其创始人贝佐斯的信仰——“一切源于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为顾客痴迷”,这也是顾客痴迷亚马逊的根源所在。

反观今天很多企业,整个企业利欲熏心,每天死盯目标,为了业绩而工作。整个公司除了赚钱,其他一切都不考虑。譬如说招人用人,只看业绩,不考虑品行。最后企业的氛围越来越浮躁,眼界越来越短。只要搞来客户就行,至于能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体验和口碑如何,客户还愿不愿意再和我们做生意,这些全部抛诸脑后,这是典型的一次性生意思维,落袋为安,只看今天,不管明天。

企业拼到最后,拼的就是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了这些企业是能活一时,还是能活一世。毕竟,企业的本分是创造价值,利润是客户给你的打赏。“鱼不可脱于渊”,企业是鱼,客户是渊,切不可等闲视之。从本质上来说,淘汰企业的不是环境,不是技术,而是客户。如果你没有为客户解决问题,没有为客户贡献价值,你就会出局。

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属于公司战略的范畴,我们暂且不论。从营销战略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解决剩下的两个问题: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如何为员工创造价值?对营销管理者而言,如果能够把这两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公司的营销战略就清晰了。 fgz05pH4Zp56Mto9esTmZnCe0iDRV4M+nTn7iYs6wjxb+eY2yT2IYdJLMQBcDN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