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问题是大事,大到足以搅动大部分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政坛。对于全球一些最富裕的国家来说,移民问题恐怕是所有问题中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议题,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杜撰出来的一批凶残的墨西哥移民,到德国移民政策中排外的漂亮话,从法国的国民阵线,到英国的脱欧派,意大利、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这些国家的执政党,莫不如此。对于来自欧洲主流政党的政治家们来说,一边是他们想要坚持的自由主义传统,另一边则是长长的海岸线上将要袭来的威胁,他们需要努力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移民问题没有那么突出,但南非的津巴布韦难民、孟加拉国的罗兴亚人危机,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公民身份法案引发的冲突,同样让所在国感到惊惧。
恐慌从何而来?2017年,国际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致与1960年或1990年相同,为3%。 欧盟(EU)每年平均接收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非欧盟移民人数在150万至250万人之间。250万人不到欧盟人口的0.5%,并且其中大部分人是通过就业和投靠亲人的合法途径获得移民资格的。2015年和2016年,欧盟涌入了大量难民,这很罕见。等到2018年,向欧盟寻求庇护的人数已经回落到63.8万人,只有38%的申请获得批准, 相当于每2500名欧盟居民中仅有一名难民。这种情况很难被称为难民潮。
出于对种族融合的恐惧和对种族纯洁的迷信,种族主义者罔顾事实并危言耸听。一项调查采访了6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和美国)的22500名本地居民,在这些国家里,移民问题已成为最核心的政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民众对移民的数量和构成均存在巨大误解。 例如在意大利,移民在全国人口中的实际比例为10%,但受访者的平均看法是26%。
同时,受访者严重高估了穆斯林移民,以及来自中东和北非移民的比例。而且他们眼中的移民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程度,以及移民失业和依靠政府救济的可能性,都比实际情况更为糟糕。
政客们过分地夸大事实,以此增添民众的担忧。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前夕,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经常提到99%的移民是成年男性(实际上只有58%),而95%定居法国的移民因为不想工作而“被国家养了起来”(实际上55%的移民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最近的两项实验表明,哪怕是在可以对事实真相进行系统性核查的世界,依靠这种策略也能赢得选举。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组问题。一组旨在征集受访者对移民的看法,另一组则旨在了解受访者对移民数量和特征的真实了解程度。 一部分受访者先回答有关移民实际情况的问题,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移民的偏见)时,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反对移民。而当了解到真实数据时,他们对移民现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对移民问题的基本看法却没有改变。在法国,相似的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接触玛丽娜·勒庞虚假说法的人更可能会投票给她。 悲哀的是,即使勒庞的说法被当面揭穿,这些人仍然顽固不化。真相没能劝说他们改变自己的看法。只是单纯地思考移民问题就已经让人变得狭隘,就连事实摆在眼前也没办法阻止他们对移民抱有偏见。
事实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一种看上去完全不言自明的经济学观点,因为这种观点的存在,哪怕现实证据支持完全相反的结论,许多人仍然没有办法放弃原来的看法。对移民的经济分析常常沦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三段论,即世界上到处都是穷人,如果他们能想方设法去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任何地方),当然就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因此,不论他们原本在哪里,哪怕只有一半的机会,他们也肯定会选择离开,来到我们的国家,从而拉低我们的工资水平,让大部分原本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更加穷困。
这种论点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是因为它完全符合高中经济学对供需规律的标准解释。人们想要更多的钱,因此不论何地,只要工资更高,就会成功吸引所有人(供给增加)。随着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下降,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降低所有人的工资水平。移民会从中受益,但本地工人会遭受损失。特朗普总统坚持说美国已经“满员”,正是试图利用这种情绪。这套理论的推理过程如此简单,以至在一张小小的餐巾纸上就能完美演示,如图2-1所示。
图2-1 “餐巾纸上的经济学”
这个推理逻辑简单、具有迷惑性,同时也是错误的。首先,国家(更普遍的情况是地区)间的工资差异与是否有移民没有丝毫关系。虽然确实有很多人不论身处何地都渴望能够离开,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不解之谜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可以离开的时候却没有离开?
其次,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大批低技术移民的涌入会伤害到本地居民,包括那些在技能方面和移民最为相似的本地居民。实际情况是,移民似乎改善了自身和包括本地居民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处境。这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但与那种关于供需关系的标准说法呈弱相关。
英国的索马里裔诗人沃尔森·希雷(Warsan Shire,又译瓦森·沙尔)写道:
没人会离开家园,除非,
家园变成鲨鱼的血盆大口,
你只能奔向边境。
当你看到整个城市也在奔跑,
你的邻居跑得比你更快,
喉咙里透着血腥味儿,
过去和你一起上学的男孩,
曾在旧锡厂后面吻得你天旋地转,
此时正举着一杆比他还高的枪,
你只能离开家园,
如果它不让你留下……
希雷当然意有所指。人们最迫切想要离开的地方(比如伊拉克、叙利亚、危地马拉甚至也门这样的国家),远非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在调整人们的生活成本差异[经济学家称之为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即PPP]之后,伊拉克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利比里亚的20倍,至少是莫桑比克或塞拉利昂的10倍。尽管也门2016年的收入水平经历了大幅下滑,但其富裕程度仍然是利比里亚的3倍(最近几年缺乏数据)。而特朗普总统最喜欢攻击的墨西哥,则是一个收入中等偏上国家,其福利制度广受赞誉并被他国效仿。
那些试图离开这些国家的人,恐怕不像利比里亚或莫桑比克的普通居民那样,面临着令人无法忍受的极端贫困。他们更多是由于日常生活的崩溃而选择离开:墨西哥北部的毒品战争、危地马拉恐怖的军政府,以及中东的内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动荡和暴力。尼泊尔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农业严重歉收的年份,也没有多少尼泊尔人离开国家。 事实上,灾年里离开的人非常少,因为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路上的费用。直到尼泊尔国内的政治环境突然变得恶劣,人们才开始逃离。他们是在逃离鲨鱼的血盆大口。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要阻止他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可以回去的家园。
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存在:怀揣雄心壮志,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离开的移民。比如,在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执导的优秀系列电影《阿普三部曲》第二部《大河之歌》中充满矛盾的主角阿普,被夹在农村家中孤独的母亲和城市令人向往的丰富可能性之间; 比如一个想移民的中国人可以同时打两份工,为有朝一日能够供孩子去哈佛大学上学而省吃俭用。我们知道,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剩下的大多数,就是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人,不论是内心欲望,还是外部环境,都缺乏迫使他们背井离乡的极端因素。他们并不打算竭尽全力赚走每一元可以赚到的钱。即使外国没有边境检查,也不需要躲避移民局,他们还是选择留在本国,譬如和城市存在着巨大收入差距的农村。 德里有一项调查,对象是贫民窟的居民,其中许多人是不久前从德里东部两个大邦——比哈尔邦和北方邦迁移而来的。该调查显示,在支付住房费用后,普通家庭每天的生活费仅略高于2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而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底层30%的人口每日平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两者对比,德里贫民窟的生活水准要远远高出后者。但是,那些极度贫困的人(大约有1亿人)并没有选择搬到德里,让自己的收入翻倍。
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不会因为更好的经济环境迁移。2010—2015年,希腊的经济危机正值最严重时期,整个国家饱受重创。但在这段时间里,大约只有不到35万希腊人选择了移民国外, 至多占希腊总人口的3%。而事实上,希腊在2013年和2014年的失业率高达27%,而且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希腊人是可以在欧洲各国自由工作和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