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重庆记忆》
自序

陈永康

我所说的老重庆,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重庆市中区(现在叫渝中区),即传统意义上的由老城墙和十七道城门围起来的重庆母城,不包括后来划归老重庆的江八县,更不包括直辖后划归重庆的涪陵、万县(今万州)、黔江地区。

我从小就在市中区解放碑附近的江家巷长大,我家所在的那个大院是市煤建石油公司的职工宿舍,走出我们的大院,走出江家巷,就是五四路,也就能看到解放碑,这便是老重庆的中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于重庆新生代来说,我也可以算得上一个老重庆人。

我在江家巷居住30余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读完高中参加工作;到过三个单位,当过工人,进了机关;后来结婚、生子,单位、家庭两点一线;再后来,搬迁到江北观音桥,成了“进城”的城外人。

因为是老重庆原住民,所以会时不时地关注市中区,时不时地萌生想去看看她的念想,还时不时地在梦里游走于那里的老街、老巷。

2000年以前,重庆这座城市似乎是凝固的,沉淀的老重庆记忆就在眼前。这座两江汇流、三面环水、60余万人的老城,房屋依山而建,民居层层叠叠,公路盘山而上;入夜万家灯火,出门爬坡上坎;残存的城墙,随处可见的黄葛树;过江靠渡船,上班靠步行;夏季似火炉,秋冬是雾季;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多,好吃麻辣,说话硬气。

进入2000年,一些地方开始局部拆迁,这都尚未引起我的警觉。后来开始大范围、大面积拆迁,仿佛一夜之间,好多地方被拆得“面目全非”,让人认不得了。

在长江、嘉陵江畔长大的孩子,对岁月流逝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些习惯了的带着岁月沧桑的轮船汽笛声渐渐消失了,城市电车缓缓行驶的身影消失了,秋冬季弥漫的大雾没有了,搬运工人“吭呦吭呦”的号子声远去了,街巷小贩叫卖的吆喝声听不见了……

十年前,我开始警觉这种消失!我感到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有一份责任留住对老重庆的这份念想。这是老重庆的根脉,包含了自开埠以来,民国、抗战、解放各个时期的印记——曾经的“战时首都”,重庆让世界知晓;曾经的西南局所在地,由一批后来进入中央层级的领导人接收和管理这座城市;“大三线建设”迁来大江南北的大企业,使得重庆产业齐聚;第一个计划单列市,给这座城市注入无尽的活力。

于是,我开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上相机,以老街道为脉络,以老建筑为标志,以老民居为情感支点,从上半城、下半城的街巷发散开去,跑大街、钻小巷,爬山坡、上梯坎,顶烈日、上高楼、进危房,以期抓紧留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有的地方因去过多次,有的居民都把我认熟了。然而,拍摄赶不上拆迁的步子,只一周时间,有的地方就只剩断垣残壁了。我常常自责,自责自己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地方前不久还见过,过一段时间去却已消失殆尽!

如今,形态各异的高楼大厦把记忆中的老城湮灭了,替代了藏于我们心底的家园。除了老街道格局尚有保留外,那些承载了重庆人记忆的老街道、老巷子,尤其是上千处开埠时期、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初期的建筑已所剩无几。随着岁月推移,那些记忆终将泛黄、淡去。这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重庆人难以割舍的情愫。

2006—2016年,整整10年时间,我用镜头记录那些光阴岁月留下的痕迹,我用照片还原老重庆城的风貌遗迹,传递老重庆人曾经艰涩又充满理想的生活,试图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留住城市乡愁,让老人、新人走进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她曾经的过往对话,见证时代的变迁。

怀旧,是有经历的人的一种资格,时间越长,眷念越深。把思想和情怀注入文字、照片、图画中,不仅是怀旧,更是书写历史,是老百姓自己来书写历史。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作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写下这座城市的过往,留予后人,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本书能成其为书,早先其实并没有预想过;本书能得到作家赖永勤老师的指导并作序,也是始料未及。友人把我引荐给赖老师时,我是忐忑的。果然,他的大家视角颠覆了我先前的构想,后来本书体例完全按照赖老师的思路重新构建。就此我多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工夫,现在看到的书比起初稿来说,大大增加了文化、艺术内涵。我要由衷地对赖老师表示敬意和谢意!

本书得到了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领导、重庆市渝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的指导,他们对本书的基本架构、主题思想、艺术形式、语言文字都给予了方向性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得到了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和重庆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的图片支持,两家单位对于宣传重庆、让更多人了解老重庆历史给予了热切关注。所以,我要由衷地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本书曾得到重庆出版社郭宜主任、吴庆渝老师的指导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我还先后征求过一些在渝中区居住过的老同学、老朋友、老邻居的意见,他们都积极为本书建言献策。对上述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的无私帮助同样致以深深的谢意!

还有一些热心朋友曾帮助收集了为数可观的珍贵的老照片,后因种种考虑,最终未能在本书中呈现出来。为了弥补遗憾,我拿起画笔,花了半年时间,对那些必不可少的老街道、老建筑进行了手绘,虽笨拙了些,但也算是对本书的一点补充。

仅以此书作为我对老重庆市中区的纪念! 03YO0y37kwGa98k+uT7WT/jhjaQEypc79CDn9fN3GvSmll6jyGWvrzI2pjiVhg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