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人群健康视角下城市步行环境研究缘起

人的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引领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环境的恶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引发了新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当今许多慢性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等)逐渐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和个体差异有关,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慢性疾病的产生与现代城市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些慢性病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体力活动能够降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Ⅱ型糖尿病、肥胖、焦虑、抑郁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进而促进人群健康。

步行作为促进人群健康最基本的体力活动形式之一,是防治肥胖、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及精神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国内一些学者就步行量与血压水平、三酰甘油水平、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和腰臀比等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了步行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而从城市环境角度来看,步行不仅是一种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还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出行成本、增强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已被证实。可以说,步行的多方面作用更加凸显了营造适宜步行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动车数量以及其所带来的交通量迅猛发展,城市交通政策也逐步偏向机动车交通,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关注城市如何适应小汽车的增长却忽视了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建设,致使城市结构的碎片化以及城市空间质量不断恶化(潘海啸,2011),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蔓延、超大街区尺度、门禁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以及缺乏步行自行车设施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导致城市步行环境的不断恶化(Dayetal.,2013)。在此背景下,本书立足城乡规划学、公共健康学、行为学、心理学、环境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视角,以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宗旨,以空间干预促进步行活动为主要途径,将人的心理感知、行为活动等要素融入城市建成环境研究中,在探讨城市建成环境与步行活动关系的前提下,着重研究这些关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理。 ORMH+gt748rXAmJJDNgRPJnRNIzPWpV7asgccxyJapzcP/jc+jCx/+2eunCGL4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