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探索中国旅游接待业的发展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中国旅游接待业(Hospitality Industry),就是从现代旅游服务产业发展及管理视角与特点系统研究论述的中国旅游业(Tourism Industry)。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其中出境人数为1.4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 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 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由此可见,旅游接待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需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产业与事业。

作为美国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的学报《旅游接待业季刊》(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将旅游接待业定义为:为离开家的自愿性的旅行者提供服务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括为旅行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与为旅行者提供其他服务的企业或其他组织。

旅游接待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财富杂志》2018年统计,在2017年至少有下列10家旅游接待业企业进入了按收入高低排序的美国500强企业(见表1)。

表1 2017年美国500强企业中的旅游接待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指标

续表

据世界银行对2017年各国GDP总量的排名,美国处于第一位,为18.03万亿美元,中国处于第二位,为11万亿美元。参照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一位的美国旅游接待业的发展经验,中国旅游接待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每当我阅读哈佛大学教授曼昆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章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时,我就会思考: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在中国旅游接待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9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际,我通过撰写本书与读者一起探索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本书的重要价值与显著特色

(一)本书的重要价值、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书的重要价值与写作思路:笔者站在旅游接待业不同主体的立场上,从他们认识旅游接待业的构成,研究旅游接待业的方法,了解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标杆与环境趋势,搜集旅游接待业资料的统计体系,选择旅游接待业的发展理念,设计将旅游接待业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路径,熟悉旅游接待业运行的各种组织,掌握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与合作竞争策略,了解与促进旅游接待业的结构与优化,掌握旅游接待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掌握旅游接待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了解旅游接待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了解旅游接待业的安全质量管理等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说明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具体说,就是笔者站在与旅游接待业相关政府机构的立场上,站在旅游接待行业协会管理者的立场上,站在旅游接待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立场上,站在旅游接待业专业人才的立场上,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全面系统地说明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旅游接待业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旅游接待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的特点与规律,帮助大家认识与把握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和发展路径。

旅游接待业课程是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旅游学科中一门新兴而又非常重要的课程。本书适合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及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人员阅读。本书基于国家、地区与产业的宏观与中观管理层面,借助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构建起符合旅游接待业整体与各相关行业自身协调发展和演进规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方法与工具,帮助读者从整体上与各相关行业关系上充分认识与掌握下列内容:

①旅游接待业的构成与研究对象和方法;②旅游接待业的发展特点、标杆与环境趋势;③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念模式与要求路径;④旅游接待业的统计体系;⑤旅游接待业的组织;⑥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合作与竞争;⑦旅游接待业的结构与优化;⑧旅游接待业的公共服务体系;⑨旅游接待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系;⑩旅游接待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旅游接待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我们从国家、地区、产业、企业与个人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规划、指导、协调、分析旅游接待业的科学发展,以及自身的最优发展。

(二)本书的显著特色

作者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旅游接待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包括主持的重大项目与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以解决旅游接待业的发展问题与提高解决旅游接待业发展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进行本书的研究与写作工作,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旅游接待业发展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界定

中国旅游接待业的发展规律,就是指人们所发现的影响或决定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各种因素之间必然的、稳定的与反复出现的关系。

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管理原理,就是指人们实现预测、调控或促进旅游接待业发展目标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管理方法,是指为实现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管理目标,依据旅游接待业的管理原理,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三、研究的维度及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十大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作者从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遇到的下列重大问题展开分析:①旅游接待业的性质与地位;②旅游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③旅游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④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⑤旅游接待业的空间布局;⑥旅游接待业市场秩序的建设与维护;⑦旅游接待业目的地的品牌建设;⑧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社会治理;⑨旅游接待业企业的特点与能力提升;⑩旅游接待业区域一体化。通过分析,作者发现中国旅游接待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十大基本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第一是中国旅游接待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在国家和地区不同层面具有多重属性与地位的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①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考察,中国旅游接待业在1949年到1978年,其属性主要属于事业性质,为国家外交关系服务;在1979年到2017年,其属性主要属于经济产业性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自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旅游接待业进入了既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又是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幸福事业阶段。正如我国文化业既具有文化事业属性,又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一样。

②判断旅游接待业在某一阶段、某一地区与某一层面的性质、地位与管理方式,关键是要看旅游接待业在该阶段、该区域与该层面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功能与作用,由此决定旅游接待业的性质与地位,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

第二是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的有效需求是指不仅具有需求意愿,而且具有购买力、购买渠道、旅游时间,符合法规政策要求的旅游需求。

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旅游购买力大小,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法规与政策的激励和限制。

依据影响中国旅游有效需求不同因素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旅游有效需求进行调控。例如,基于选择旅游活动的动机类型,可发展“小手牵大手”的亲子游。基于可用于旅游时间的多少与配置,可采用增加假期、集中使用假期或分散使用假期的方式进行调控。基于旅游供给状况与干扰因素,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并对影响旅游需求的意外干扰因素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如对“非典”“九寨沟地震”产生的影响的合理说明与引导。

第三是中国旅游有效供给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有效供给是指不仅使旅游者满意,而且做到能使旅游接待业企业获得合理利润与环境友好的旅游供给行为。

影响中国旅游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自然和文化资源(自然吸引物与气候、文化吸引物等)、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旅游上层设施(如旅游主题公园、饭店、餐馆等)、旅游经营部门(不同的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旅游服务的好客与专业化精神、旅游营商环境(政策)、信息技术,以及与其他部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状况。参照《2017年全球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我国旅游有效供给因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较低,竞争力较弱。

基于影响中国旅游有效供给的不同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供给类型、数量、档次、地点、质量、政策的调控方式。例如,在旅游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时,需要兼顾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可以通过改善旅游营商环境、免签证、免税与退税政策促进旅游投资与入境旅游消费。

第四是中国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影响与调控因素的作用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主要有:①单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②旅游综合供给(如整条旅游线路、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接待能力)与旅游综合需求的平衡。

影响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的主要因素:短板制约、季节波动、政策失误、投资的加速数。基于上述因素的调控手段主要有:①解决短板制约的策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接待业先后解决的主要短板制约问题有旅游饭店、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与旅游高质量休闲度假产品的供给不足。②制定引导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平衡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房地产商将建设旅游高档饭店作为转移房地产利润与避税的一种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又将房地产商建设高档饭店作为其取得建设用地的条件,导致一些地方旅游高档饭店建设过多。③防止“需求量增加或减少引起多倍投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加速数”发生作用,需要建立科学的统计报告体系,设置旅游接待业产能利用率监测指标,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第五是中国旅游接待业空间布局依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集群发展的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中国旅游接待业的空间布局,首先需要遵循比较优势规律。例如,浙江发展乡村旅游,江苏发展园林旅游,上海发展都市旅游。其次,需要遵循竞争优势规律。在存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例如,乌镇与时俱进,打造融入艺术节、互联网大会的水乡,形成了与周庄不一样的水乡。最后,要遵循集群发展规律。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与豫园旅游商城人气很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业一周年就接待游客1 100万人次,它们都是遵循集群发展规律的典范。

第六是中国旅游接待业市场秩序建设与维护的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者从客源地到了陌生的目的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旅游者与旅游服务商订立合同前,旅游服务商存在夸大服务品质的可能;订立合同后,旅游服务商存在不履约的可能。因此,需要开展包括“前馈管理——制定市场秩序法规”“过程监管——及时处理投诉”“反馈管理——不断总结完善法规与监管措施”。同时,要像拥有东方明珠、上海科技馆两个5A级景区的上海陆家嘴旅游休闲综合功能区那样,实施“属地监管、现场监管、综合监管、长效监管”,并综合运用强制性的法规、奖惩性的经济约束、自律性的伦理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管理。

第七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目的地品牌是由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提供的各种产品、服务与环境品牌的整体感知形成的,因此,需要对旅游目的地所有的旅游产品、服务与环境的品质设立强制性的准入门槛,以保证基本的品牌质量。同时,需要采用对优质旅游产品、服务与环境进行认证—推荐—推广的方式,以激励增加与提高优质旅游品牌的数量与水平。前者的典型做法是我国打击“黑店、黑导”欺诈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后者的典型做法,就是我国始于1993年并延续至今的旅游星级饭店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建设及推广。事实上,对品质设立强制性的准入门槛,以及对优质品牌进行认证—推荐—推广,需要覆盖所有的旅游产品、服务与环境,如此才有可能建设好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品牌。

第八是中国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社会治理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接待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地区与跨国界的产业,既具有支柱产业的经济性质,又具有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目标的事业性质,因此,需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用社会综合治理方式,即由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企业、相关社区、相关人员共建、共治、共享。2016年1月由原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就是社会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九是中国旅游接待业企业特点与能力提升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我国旅游接待业企业具有“小、弱、散”的特点,满足旅游者一次旅游活动综合需求的许多旅游产品与服务往往是由多个“小、弱、散”的旅游接待业企业的临时合作提供的,会存在许多“缺乏规范、缺乏培训、衔接不顺”等质量问题。因此,提升旅游接待业企业高质量供给能力,需要采用品牌化、连锁化、联营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并通过优化教育与培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使得旅游接待业企业变得“大、强、合”,以提高旅游接待业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的品质、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

第十是中国旅游接待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与管理原理和方法。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具有从客源地出发,到达交通枢纽地、目的地、延伸地,又回到客源地的特点。旅游需求活动是包含旅游信息、旅游吸引物、会展节事活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饭店、旅游文化娱乐表演等内容的综合需求活动,因此,旅游活动与旅游接待业具有天然的跨地区、跨产业的性质。例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接待了7 000多万游客,其中有30%左右的人到杭州或苏州进行延伸旅游。

旅游人流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项目流、资金流、形象流,因此,旅游接待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组成部分,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者、促进者与分享者。例如,长三角可以编制与实施“一程多站”的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建设与营销战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可以互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与延伸地。上海的都市旅游,浙江的美丽乡村旅游,江苏的园林旅游,安徽的山水旅游,可以互补互联,还可以协同向世界营销。

四、全面、系统与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的路径

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依据作者的亲身经验,全面、系统与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路径,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读万卷书”,即尽可能地穷尽某一领域的理论、方法与知识的外延,成为某一领域的百科全书。这将帮助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发现您的兴趣与擅长的研究与工作领域,为您从事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行万里路”,即尽可能地进行相关领域的实践考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这既是对已有理论的验证与丰富,也为自己创造新的理论提供了实践与验证的机会。

第三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在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上产生的解决新的问题的故事与经验,包括创新创业,撰写成新的论文与著作,让大家分享。

最后,我以自己比较喜欢的两首诗,与大家共勉。第一首诗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第二首诗是: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过十年后,泰山不敢当。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
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
2019年5月4日于上海财经大学 zsw+fVInDIU9A3sI8DTdZYHC8zoiNYNxHGaIBX+eV2wviRCxD4CqdizV/rwV6O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