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期,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手工业工具逐渐被机器和机动工具所取代。这一进步引发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也使人类的旅游活动发生了质的改变。首先,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旅游的规模、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财富加快积累,新兴的中产阶级构成了主要的旅游者群体。此外,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普及,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中解脱出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重要内心的追求,而消遣性旅游恰好能够满足这种追求。上述主客观条件带动了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增长的旅游需求又催生了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为代表,专门提供旅游服务的近代旅游企业,旅游业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了交通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也导致了旅游组织形式的革命,催生了一批从事旅行代理业务的旅游企业。其中,诞生于19世纪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是最早开始从事旅游代理业务的组织,它的问世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无论是史前“生存迁徙”还是古代“个体旅行”,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均未能使旅游活动走向商业化和社会化。而在工业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近代旅游业做到了这一点,并使旅游活动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这也是近代旅游活动有别于史前“生存迁徙”和古代“个人旅行”的最大特点。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的过程。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它的出现也使人类突破了传统自然能源的限制。1702年前后,一台原始的蒸汽机由托马斯·纽科门发明,并被应用于煤田抽水。但消耗能源太多的缺点限制了它的普及。1763年,英国工程师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这一机器,使蒸汽机能被广泛地运用到纺织、炼铁、面粉生产等领域。从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一直到19世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完成了上述转变。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加快了社会财富的积累,造就了一批新兴的中产阶级,为近代旅游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枯燥、重复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又催生了旺盛的旅游需求;工业革命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又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引起了交通工具的重大变革。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是交通运输进入轮船时代、铁路时代和飞机时代的技术基础。
蒸汽机发明后,很快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工具。早在1763年英国人乔纳森·赫尔斯就获得了蒸汽机驱动船只的专利权,但当时蒸汽船只是图纸,还没有形成实物。第一艘真正的商业蒸汽船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他与瓦特曾有接触并开始学习工程学,1807年他发明的配备有瓦特式蒸汽机的“克莱蒙特”号轮船在哈德逊河下水,并开始了定期航班载人、运货业务。此后5年中,欧美各国相继有50多艘蒸汽轮船投入内河航运。1816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客货航运首次开始使用蒸汽轮船,并于1820年正式开办渡轮定期航班服务。接下来的20年中,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客运量每年达10万人次之多。1838年英国轮船“西留斯”号首次横渡大西洋成功,大大缩短了欧洲和美洲之间的时间距离。
蒸汽机被应用于陆上交通工具是工业革命的又一重要特征。英国的采矿工程师乔治·史蒂文森从矿山普遍使用的铁轨和钢轨中得到启示,借助铁轨,一匹马可以干相当于22匹马在普通道路上所干的活。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英国的斯托克顿至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投入运营。1830年斯蒂芬森发明的轨道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22.5千米的速度行驶50千米,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此后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首趟定期客运列车。到了1850年世界上已经有19个国家修建了铁路。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铁路与海运联运的形式。以火车为代表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步取代了公共马车等旧式交通工具,支配了长途运输。铁路运输是对近代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形式。
1763年,名叫尼古拉·居纽的法国工程师建造了第一辆模型蒸汽汽车,并在1769年建造了一辆实际大小的牵引车,这辆车能够以每小时3.6千米的速度行驶。由于不够稳定,一次它在繁忙的街道拐角处倾覆。鉴于这种危险,此后它就被弃置不用,但它的确可以算作汽车最早的雏形。汽车真正的出现和普及要归功于内燃机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热能转换的效率极低,1862年法国工程师罗夏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工作的四冲程理论。德国工程师奥拓依据这一理论于1876年制造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此后,燃烧效能更好的汽油和柴油内燃机也相继被发明。1885年汽油内燃机的发明人戴姆莱和另一位德国工程师本茨又各自独立发明了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此后,本茨致力于汽车的研制,于1890年制成四轮汽油内燃机车。1892年美国福特研制出美国第一部汽车。后来,本茨与福特均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批量生产汽车,随后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逐渐形成。
托马斯·库克(公元1808—1892年)出生于英国地贝郡墨尔本,是英国著名旅行商。库克自幼家境贫困,10岁便辍学当了园艺经营者的学徒,后来园艺经营者因醉酒冻死在雪地上,他又投奔开木器店的姑父。好景不长,他的姑父后来也因酗酒而死。一次偶然的机会,库克听了基督教的教义宣传,当中宣传戒酒的内容使他深受感动,随后便加入了教会成为传教士。由于长期传教,他体会到了各地的风俗民情,也练就了良好的口才。1841年7月5日,库克组织了570人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1845年他在英国莱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同年夏,库克组织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利物浦之行,还编印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1846年他组织了350人到苏格兰旅游,并首次配备了职业导游。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库克先后组织了16.5万多人前往参观。1855年法国巴黎举办第二届世界博览会,他第一次开展出国旅游业务,组织了从莱斯特前往巴黎的参观团。1864年库克与儿子合伙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接着,他们又在欧洲、美洲、西亚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服务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旅游代理商。由于他在旅游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托马斯·库克被誉为“近代旅游业之父”。
19世纪,英国工人的酗酒问题引起社会普遍担忧,英国兴起一场禁酒运动,宣传禁酒主义。1841年7月5日英国在洛赫伯勒召开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组织570位参会人员从莱斯特出发,前往洛赫伯勒,并当天返回。这次活动收费标准为每人1先令,由库克全程陪同,并在火车上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严格意义上讲,这次活动并非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旅游,在此之前团体旅游已有记载。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具备以下特点:出行成员多达570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因活动而聚到一起,活动结束便四散离去;库克全程随团陪同照顾,体现了最早的旅游业全陪服务;这次活动使托马斯·库克尝到了组织旅游的甜头,为之后托马斯·库克建立旅行社奠定了基础。因此,这次活动普遍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托马斯·库克受禁酒大会成功的激励,又开始组织类似的团队包车旅行,并于1845年决定专职从事旅行代理业务,在英国莱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旅行社成立后,库克正式组织观光旅游团,不仅开辟了多条国内长途旅游线路,还开辟了欧洲大陆、美洲大陆的旅游专线。其间,分别组织了莱斯特至利物浦、苏格兰、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巴黎万国博览会等地的团队旅行活动。1865年托马斯·库克叫回在铁路公司上班的儿子,合伙办理旅行业务,并把公司名称改为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又名“通济隆旅行社”)。随着公司的迅速发展,到1939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已经在世界各地设立了350余处分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之后,旅行社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纷纷涌现出来。
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成立不久,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亲自领队,组织了为期1周、350人参加的团体消遣观光——利物浦之行。为了策划和组织好这次长途旅游活动,库克本人亲自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他提前考察了路线,确定了游览目的地,安排好了食宿,还编印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库克旅行社还物色了能为游客讲解的当地人,完成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旅行社计划调度工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不仅担任团队的陪同和导游员,途中在若干城镇停留和游览时,还聘请当地人为游客进行导游解说。利物浦之行是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成立之后组织的第一次长途包价旅游活动,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包价旅游活动。前期的调度工作及行程中的导游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现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
1845年以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行活动均由自己充当全程陪同人员。到了1845年的利物浦之行,托马斯·库克不仅自己带团,还首次聘请了当地居民作为导游,提供临时的导游服务。1846年苏格兰之行,库克不仅亲自带团,还配备了职业导游人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旅行团正式为游客配备职业导游。然而,职业导游队伍的产生则要等到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举办。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1856年第二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规模大,参会者多,据统计仅托马斯·库克组织前往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参观者就有16.5万。而由他组织,前往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参观者有50万。因为参加者众多,博览会上出现了专门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的专业导游队伍。此后,职业导游队伍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
陈光甫(公元1881—1976年),名辉德,字光甫,江苏镇江人,是中国近代著名银行家。1914年6月陈光甫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自任总经理。20世纪20年代前后陈光甫意识到当时中国境内没有一家国人自己经营的旅行机构,中国人组团到国内外旅行都得经过英、日、美、法等国开办的旅行社,中国的旅游业务被国外企业垄断。为改变这种局面,1923年8月他毅然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创立了旅行部,专门经营旅游业务,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自经营的旅游企业。192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申请营业执照,改组为中国旅行社,下设7部1处,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资经营的独立旅游企业。除了上海的总部,内地和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包括代售交通票据、办理和提供食宿、代办旅行手续和组织国内外团体旅游等。同年,陈光甫还一手策划和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旅游期刊——《旅行杂志》,专门宣传祖国的风景名胜。1931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还配合中国旅行社的业务,发行了旅行支票,这在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陈光甫先生在我国近代旅游发展史上起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用,被称为“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
特里蒙特饭店位于美国波士顿,1829年10月开始营业,被视作世界上第一座五星级现代化饭店,也是美国饭店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特里蒙特饭店共有3层,其中客房170间,公共房间12间。它的设计者是一名叫叶塞亚·罗杰斯的27岁年轻人。该饭店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如下众多服务的饭店。这些服务包括:建有前厅,并配置专门负责前台工作的职员;设有专门的服务生,对饭店服务生进行培训,并有行李员;拥有铺地毯的大堂和拥有200个座位的餐厅;在楼内设有8间浴室;设有单间客房,房门可加锁,并由顾客自己保管钥匙;每间客房里备有一个脸盆、一个水壶和一块免费香皂;每间客房内安装一个信号器,客人有什么要求只要按下按钮即可通知前台;在大楼的地下室设有卫生间。特里蒙特饭店是当时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饭店,为当时的美国饭店界树立了榜样,也为后来的饭店业确立了标准。因此,特里蒙特饭店也被誉为“世界现代饭店业的始祖”。
斯塔特勒(公元1863—1928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是商业饭店最早的创建者,被誉为“商业饭店之父”。1908年,斯塔特勒在美国纽约的布法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商业饭店,命名为“斯塔特勒饭店”,开创了商业饭店的时代。斯塔特勒饭店主要顾客是商务旅行者,共有300间客房。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凭借优质和标准化的服务而受到顾客的广泛好评,开业一周年就已经赢利颇丰。该饭店的独特之处在于:每间客房都配备私人浴室,并装有浴巾挂钩;每间客房内安装一部电话、一台收音机、一个落地梳妆台;每间客房内都有一个一人高的带照明设施的衣橱;在客房内为客人准备免费且实用的文具及洗刷梳妆用品等。这些开创性措施至今仍是商业饭店的基本标准。因此,斯塔特勒也被称为“饭店标准化之父”。
饭店集团亦称饭店联号、连锁饭店,饭店集团和连锁经营的模式发源于美国。1907年美国人里兹出售特许经营权给饭店,出现了饭店新的经营形式。美国是世界许多大饭店集团的发源地,早期的斯塔特勒饭店集团为现代饭店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08年,斯塔特勒建立斯塔特勒饭店,大获成功,于是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开设分支饭店,从而建立起一个连锁经营集团,开拓了饭店集团的初期道路。但饭店集团真正的大发展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饭店集团大发展的开端,特别是世界各地航空业的繁荣,交通越发便利,一些大型的饭店集团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一时期陆续涌现出假日、喜来登和希尔顿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饭店集团。饭店集团的成立主要通过公司所有制或出售特许经营权来实现。同一个饭店集团的成员不但使用统一的名称、标志、管理方法和服务程序,更通过电脑预订垄断客源市场和价格。
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影响巨大且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通过博览活动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成果。世界博览会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定期举办的集市。一直到19世纪,随着商业的重要性在欧洲范围提升,这种集市的规模渐渐扩大,商品交易的种类和参与的人员也在增加,影响力日渐扩大,参展内容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甚至思想领域等。之后,这种具有规模的大型市集便被称为博览会。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办,展览的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方面的成果。这次世界博览会共吸引了630万人参与。近代旅游业创始人托马斯库克也组织了16.6万人前往。1855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第二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办,主题为“农业、工业和艺术”。期间,托马斯·库克先后组织了50余万游客从英国莱斯特出发前往巴黎参观,这次活动也被看作组团出国包价旅游的开端。可见,世界博览会作为现代文明演进的载体和标志,具备极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使举办城市迅速成为世界热门旅游目的地。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国家公园是指面积巨大,由中央政府划定建立,并通过立法形式对其内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净化进行保护的特殊自然保护区。既有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的作用,又兼有园林性的经营与管理功能,是国家为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大规模陆地或海洋保护区域。“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由美国艺术家卡特林首先提出。之后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理念都是指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1872年3月1日在自然保护思想的推动下,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继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之后,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并制定颁布了《国家公园事业法》。该法将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在法律上规定为:“保护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及栖息生长在其中的动植物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为当代和后代提供消遣和游乐场所,同时保证在利用中不得使之受到损害。”
这就在基本政策上确立了发展国家公园的两条重要原则,即自然保护为主和适度旅游开发。此后,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成为可供旅游者选择的一类旅游目的地。
温泉旅游活动自古有之,西欧温泉的利用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从17世纪晚期开始,伴随欧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温泉产业逐渐走向兴盛。但在19世纪之前,温泉旅游者多是富贵的上流社会人群,目的也只是单一的疗养。进入19世纪,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可自由支配财富增多,人们在疗养之外,同时渴望得到更舒适的住宿设施、更完善的娱乐设施和更周到的服务设施。于是,高端疗养、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务会议等功能在温泉旅游地逐渐集聚,温泉度假地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温泉治疗为主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始转向温泉治疗和休闲娱乐并重的现代温泉度假区。温泉游客则由上层阶级向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转变。度假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旅游功能日趋多样,并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型旅游度假区。此后,温泉度假成为西方社会较为流行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发展,其中,尤以欧美和日本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最为闻名。如欧洲著名的温泉小镇法国薇姿、德国巴登巴登、瑞士洛伊克巴德等。被称为“温泉之国”的日本从北到南分布着2600多座温泉,形成了以“别府温泉”“热海温泉”和“草津温泉”为代表的许多著名温泉旅游地。同时,形式多样的“温泉节”及各种文化活动在温泉旅游度假区举行,并形成了独特的“温泉文化”。
海滨度假地的兴起一方面是许多人相信海水洗浴的医疗作用,另一方面王室贵族屡次造访海滨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1789年起,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屡次造访威茅斯海滨,此后其他贵族也蜂拥而至。在19世纪以后,海滨开始成为大众旅游胜地。海滨度假地为了吸引和留住游客,通常会安排各种文娱表演和服务,维多利亚时代甚至出现了摄影服务。当英国本土的海滨逐渐饱和后,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又将欧洲其他国家的海滨当作新的目的地。于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海滨旅游胜地也随之发展起来。总体上,海滨旅游度假地的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一是治病疗养阶段,这个阶段滨海度假地的主要产品是海水浴、阳光浴的治病和医疗保养;二是疗养游乐阶段,在传统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出现了如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等水上娱乐项目;三是游乐度假阶段,出现了度假村、海底观光、水上体育活动等新产品。从19世纪开始,海滨度假地已经成为最受世界各地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较为著名的海滨度假地有地中海沿岸、波罗的海及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地区及夏威夷群岛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受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影响,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社会思想得到解放,这些因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1760年,英国有5万到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7个,特别是像曼彻斯特、利物浦和格拉斯哥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大城市的兴起,电影院、舞厅、公园、游乐场、博览会等人们熟知的娱乐场所也在大城市发展和聚集。因为具备了复合型的娱乐功能和娱乐场所,都市在近代成为人们喜欢前往的一类旅游目的地。都市旅游的兴起与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其中,法国巴黎被称为都市旅游的发源地,它因为举办了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900年巴黎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成为著名的国际化都市,吸引着全世界的旅游者。我国的上海也是亚洲近代兴起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之一。上海凭借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又因各种历史原因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城市繁荣、物质消费兴旺、娱乐场所聚集,是典型的都市旅游目的地。此外,北美洲的纽约、洛杉矶,大洋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罗马、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是著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