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古代旅行活动

1.2.1 古代旅行概述

1)时代背景

古代社会的旅行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生产工具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商业得以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们四处奔走从事商业交换,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旅行活动的发展。此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个行业之间、体脑力劳动之间有了进一步分工,促进了宗教、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以贸易、宗教、探险、政治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也纷纷出现,尤其是宗教旅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尽管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已不再是被迫的生存迁徙,但这一时期的旅行人数较少,仅限于贵族和少数特权阶级,旅行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受限于交通工具,只有极少数人会跨越国界和大洲开展长途旅行。因此,古代社会的旅行活动总体上处在个体旅行阶段。

2)旅游形式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开展贸易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旅行”是主要的旅游形式,其次则是以朝拜、寻仙、取经、布道为目的“宗教旅行”,能参加具有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的只限于贵族统治阶级。同时,这一阶段东、西方社会还出现了政治旅行、探险旅行、帝王巡游、士人漫游等多种目的的旅行活动。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尚未引起交通工具的重大变革,人们的出行只能依靠步行、骑马、风帆船等人力、畜力和自然力交通方式。这就决定了旅游活动的范围较小,很难产生现代社会这样的大范围国际、洲际旅游。只有极少数人会自发地用毕生精力前往世界各地进行长途旅行。

1.2.2 商业旅行

1)王亥易货

王亥是夏代著名的大商贾,商氏族第七代先祖。因为他善于管理、精于畜牧,部落的牛羊成群,于是开始与外族进行易货贸易。在长期的易货活动中,王亥发明了牛车,经常用牛车拉着货物旅行到其他部落以物换物。相传,他曾驾着牛车,赶着牛羊,离开自己的家乡河南商丘,到有易(今河北易县)做牛羊生意 ,后世把他所开辟的这条商道称为“牛羊之路”。后来王亥在有易被人谋害,又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商业有关的战争——“牛羊战争”。并且,由于在“牛羊战争”中大获全胜,商族势力逐渐强盛,最终成为东方的一个大国。到了商代,九州通商,经商成为一种风气。王亥发明牛车作为交通工具,提高了商业旅行活动的效率,同时,以他为代表的商族人的易货活动是我国商业旅行的先驱。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公元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这条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就发挥着巨大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作用,将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和最西端的罗马经由中亚、印度和西亚联结成一个整体。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商人正是沿着丝绸之路往返开展大范围的商业旅行活动。

3)《苏莱曼游记》

阿拉伯帝国时期,著名旅行家苏莱曼曾到中国、印度等地经商。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回国后,将其在东方的见闻转述他人,后由一不知名的作者写成《苏莱曼游记》。全书分为两卷。卷1共73节,分为两部分,叙述了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沿途航线上所见的港湾、岛屿、居民、风物等自然社会情况,以及印度和中国城市的官制、司法、税收、物产、交易、交通、军事、婚姻和宗教信仰等状况。卷2分为3部分,分别记述中国唐代黄巢叛乱的情况;穆斯林晋见中国皇帝时的情形;爪哇城的故事、中国见闻续记、印度见闻数则、印度诸王的传说等专题。该书先于《马可·波罗游记》4个多世纪问世,记述了苏莱曼在东方旅行期间的见闻。这本游记也是阿拉伯人最早记载中国和印度沿海情况的文献。书中记述了从阿曼到中国所经过的海洋、岛屿和当时阿拉伯商人聚居地广州的风土人情,包括中国人的饮茶习惯,也是阿拉伯文献第一次有关于茶叶的记载。

4)马可·波罗旅行

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是世界著名的商人和旅行家。他17岁时就随父亲、叔叔沿古丝绸之路,经西亚的两河流域,越过伊朗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历时4年到达元代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在中国,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在宫廷任职17年,后于公元1259年回到威尼斯。在东方的17年中,他曾到过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许多城市,并出访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和伊朗等国。经他口述,他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见闻被作家鲁斯梯谦记录并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虽然是以中国为重点,但也介绍了在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见闻。此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1.2.3 宗教旅行

1)奥林匹亚庆典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建立起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希腊奴隶制城邦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宗教旅行者。当时,奥林匹斯山是希腊人的宗教圣地之一。奥林匹斯的宙斯神庙每4年要举行一次祭祀宙斯神的盛大活动,当时有四大祭祀庆典,其中以祭祀万神之王宙斯神的奥林匹克庆典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祭祀庆典吸引了大量朝圣者参加。随着奥林匹亚宗教节庆成为希腊最负盛名的庆典,从公元前776年开始,节庆期间也会举办包括赛跑、赛车、角斗等项目的体育竞技会。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战争连年不断,为了取胜,各个城邦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身强力壮的武士,体育运动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运动竞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心中偶像的风采。同时,参加竞技会是人们欢聚和忘掉战争阴影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这项宗教旅行活动就延续下去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2)伊本·白图塔旅行

伊本·白图塔于公元1302年出生在摩洛哥城市丹吉尔,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旅行家,同时又是一位史学家、地理学家和神学家。在他20岁时,白图塔出发去中东麦加朝圣,这次朝圣之旅也使他产生了远行的兴趣和志向。此后,他用了30多年的时间,行程12万千米,游历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44个国家,并以德里苏丹特使的名义访问过中国。旅行归国后,他把自己的旅途经历和所见所闻口述出来,由摩洛哥苏丹的秘书记录成《伊本·白图塔游记》一书。该书也成为了解东方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3)于阗取经

朱士行原籍颍川(今河南许昌),是魏晋时期的汉族僧人。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渠道被打开,佛教经典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但早期传到中国的汉译佛教经典译文内容多有歧义,无法准确表达其内涵和要义。于是,朱士行决定亲自西行取回佛教经典原本。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一行从雍州(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启程,穿过河西走廊,经敦煌向西南进发。他们渡流沙,过戈壁,最终到达昆仑山北麓著名的古城于阗。于阗与佛教名城迦湿弥罗毗邻,佛风极盛。朱士行在于阗首先着手学习当地语言文字,掌握语言文字之后,他搜集了重要的佛籍经典,还用当地语言撰写了长达90章、60余万字的佛教理论著述。朱士行行程约近6000千米,历时20余年,寻得真经,之后派弟子弗如檀将得到的佛经送回祖国,自己则在于阗去世。朱士行是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自他之后,如法显、玄奘等中国虔诚求法者纷纷向西。

4)玄奘西游

玄奘(公元600—664年),又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朝太宗时期,玄奘有感于国内佛学各派众说纷纭,各种佛学经典的表述也有出入,于是决心西行求法。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旅程。玄奘一路涉流沙、越雪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印度境内。当时的印度列国众多,玄奘从北印度的滥波国(喀布尔河北岸)开始,一直旅行到伐刺驽国(今巴基斯坦班努)结束,周游了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的82个国家。每到一处,玄奘都潜心问法,虔诚取经,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朝拜各国佛门的名胜古迹。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用时19年,行程2.5万多千米,经过138个国家,携带657部经卷和大大小小的佛像返回长安。应太宗要求,玄奘仅用1年时间就写出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今天的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138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西域历史,特别是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

1.2.4 政治旅行

1)孔子周游列国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公元前552—公元前479年)为了恢复周朝的礼制和王道而周游列国,进行政治游说。孔子的第一次游说发生在他35岁时,当时鲁国内乱,孔子入齐国向齐景公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等儒家理念,但未受齐国重用,遂从齐国返回了鲁国。56岁时,孔子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游说,这次游说历时14年,到他70岁时才结束。14年间,孔子游说七国,不辞辛劳,向诸侯宣扬“仁政爱民”的思想。孔子之后,墨翟、孟轲、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层出不穷。政治游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同时也催生了通过开展政治旅行来进行游说的东周诸子。

2)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想要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路途凶险,武帝采用招募的方式聘任使节前往,青年官员张骞挺身而出。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年仅26岁的张骞带领100多人的外交使团,请匈奴人甘父做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大月氏。张骞一行刚出甘肃陇西,就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俘虏,被扣留了10年,后侥幸逃脱,仍不忘使命,抵达大月氏。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不愿与匈奴开战。张骞又渡过妫水,游历了大夏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在第二年启程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扣留了1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往返行程约3万余里。张骞出使西域,实地勘察了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3)郑和下西洋

明朝郑和(公元1371—1434年),本姓马,小名三保,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自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奉命率领上万人先后7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官兵27800余人,船只62艘,第一次下西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浏河入江处)出发,行经占城国(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先后在满刺加国(今马六甲)、古里国(今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居港(今属印度尼西亚)通过赠礼刻碑来宣扬国威。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农历九月初二,郑和返回京城南京。此后,郑和船队又先后六次下西洋,并访问了东南亚、非洲以及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在航海过程中,郑和调查物产、探究地理,获取了大量信息。他的随行文人根据旅行中的经历撰写了三部重要的旅游著作《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和《星槎胜览》。

1.2.5 帝王巡游

1)周天子巡守

先秦的“天子巡守” 开启了帝王巡游的先河,最著名的巡守天子是周穆王姬满。他吸取了周昭王南征死于汉水的教训,搁置了周楚争端,把稳定国家、招安异族的重点放在北方、西方和东方。他率领军队,到东方、西方和北方进行巡守,考察国土,视察诸侯。周穆王的巡守东至江淮,西出陕甘,北上河套,旅程之长、范围之广,是西周其他天子不可比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根据周穆王的历史故事、西王母的传说和时人已掌握的地理知识,精心编写出了《穆天子传》。该书以颇为浪漫的笔触记述了周穆王巡游的经历。比如他不远万里,北绝流沙、抵达昆仑,在瑶池会见了西王母;还游览了舂山、文山、九阿,并流连于黄帝的行宫和夏启的故居。《穆天子传》使周穆王的游迹得以闻名于后世,是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游记文学作品。

2)始皇封禅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巡游的重要代表,在其称帝的12年(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内,他开展了5次大规模的全国巡游,并且在第二次巡游过程中开创了封禅典礼,确立了到名山祭祀的制度。秦始皇称帝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巡游,来到山东。他先登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立下了第一块歌颂自己的刻石,并在邹峄山下召集儒生、博士70余人商议封禅典礼。随后,登上泰山,立下第二块刻石,并举行了设坛祭天的“封”礼,向上天报告其成功。接着,他登上泰山附近的梁父山(今山东新泰境内),立下第三块刻石,举行设坛祭地的“禅”礼,向大地报告其成功。封禅制度自此形成。封禅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巩固皇权、粉饰太平、颂扬功德的一种手段。我国历代有72位君王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和祭祀,历代丰富的封禅和祭祀活动也提升了泰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凯撒远征

朱利乌斯·凯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年)出身于罗马的贵族家庭,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凯撒是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征服者,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最著名的统治者。他远征不列颠、高卢、西班牙,把它们变成罗马最西端的行省,又在内战中打败了庞贝,吞并了埃及和叙利亚,使罗马的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凯撒经常在他征服的地区巡视旅行,体察民情并传播罗马文化。他在战争之余写下的《高卢战记》中就记载了他在巡游过程中,人们在市场和神庙中陈设祭席,装饰城门、道路等凯撒可能经过的地方,还带着孩子跑来欢迎他的到来。

1.2.6 享乐旅行

1)天子游猎

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天子游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享乐旅行。狩猎是原始社会的谋生方式,也是氏族男子所必备的技能。到了奴隶社会,狩猎活动被游乐化,成为天子和诸侯的享乐旅行活动,因此被叫作“游猎”。古史记载,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后启的儿子太康沉迷游猎,在洛水游猎长达100天,导致夏都斟寻(今山东潍坊)被穷氏后羿占领,太康亡命,史称“太康失国”。商代游猎的热度更超夏代,据统计甲骨文中关于商代帝王游猎的记载达186条之多。西周天子游猎更是寻常,还对游猎有了一些制度性的规定:专门开辟游猎场所;规定游乐场所的规格为“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设置专管游猎场所和游猎事务的官职“驺虞”;规定四季行猎各有方式和目标,即春曰搜,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墨子·明鬼》对周宣王游猎有所记载,称其“车数万乘”,规模十分浩大。

2)帝王享乐

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对外征服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罗马帝国世风渐趋奢靡,统治者对奢华和声色的偏爱与日俱增,出现一些沉湎于声色旅行的皇帝。例如,皇帝盖尤斯以残暴怪异和荒淫无度著称。为了海上游玩,他建造了一艘寻欢作乐的游船,船上有柱廊、客厅、浴室、花园、果树,船尾用宝石镶嵌。他还有一个兴趣就是宣布自己是天神,因此把神庙里天神们的头像换成自己的头像,并亲自坐在各处的神庙宝座上接受人们的参拜。另一位皇帝尼禄自称艺术家,他喜爱音乐,并经常旅行到帝国各地为观众们演出。公元66年,他离开罗马去希腊作旅行表演。在希腊他以歌唱家、竖琴演奏家、演员及运动员等身份参与各种赛事,并在回到罗马后向人们展示了他在希腊获得的1000多件奖品。

1.2.7 士人漫游

1)屈原流放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姓芈,屈氏,名平,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因受人谗毁,先后三次被流放。楚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4年)的秋天,屈原首次被流放,他离开楚都郢都(今湖北荆州),北渡汉水,到达汉北。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春天,屈原再次被流放,这一次流放时间更长。屈原离开郢都,取道夏水,经由夏首(今湖北荆州东南),前往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境)。几年后,他从陵阳溯江,在鄂渚(今湖北武昌)改走陆路南下湖南,来到了沅水(今称沅江)岸边的小镇方林。接着,又走水路到了湘西南溆浦(今湖南溆浦)一带的莽莽群山。停留一阵后,屈原乘船到达长沙汨罗江。在汨罗江边,屈原闻知秦兵破楚,复兴无望,遂怀沙自沉,结束了痛苦的流放生涯。流放是一种政治处罚,赶出都城远逐他乡,但有人身自由。屈原在流放期间深入民间,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弊端、民生苦难,也领略了南方楚国绚丽多姿的山水,创作出了《九歌》《天问》《离骚》等伟大的文学作品。

2)兰亭集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等原因,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众多名士产生了消极遁世的想法,并走上了寄情山水的漫游之路。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大师和热心的山水游客。他在会稽兰亭组织过著名的兰亭集会。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地名兰渚,亭名兰亭。因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致极美,深受王羲之喜爱。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当时身为会稽太守的王羲之和谢胜、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41位官员、名士齐聚会稽兰亭,举行传统的“修禊” 之礼。席间,名士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王羲之更即兴挥毫,写下赫赫有名的《兰亭集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士人漫游的兴盛期,士人们在漫游过程中留下了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将中国旅游文化推向了历史上第一个辉煌。

3)李白漫游

唐代中前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社会安定。这些要素促进了士人漫游的兴盛时期。李白是唐代士人漫游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的美誉。他生于中亚碎叶城(时属唐朝条支都督府,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从小家庭富裕。5岁时他随父返回四川,定居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绵阳境内)。他20岁时即游遍巴蜀。25岁离开四川顺长江而下,到江南各地游历,经三峡到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35岁又经洛阳到太原。天宝元年李白到泰山游历,后南下浙江会稽,不久之后又到达都城长安。此后在长安为官3年,因得罪高力士而被迫谪迁,离开长安前往开封游历。此后,李白又因政治动乱避居庐山,流放夜郎。漫游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旅行游览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和灵感。他一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文化遗产,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2.8 探险旅行

1)希罗多德旅行

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公元前425年)生于小亚细亚,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旅行家。从大约30岁起,他开始了大范围的旅行活动,还从事过长途物品贩卖。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和名胜处考察游览,了解风土人情,他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将其记录下来。公元前445年左右,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在那里,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结识了政治家伯里克力、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希罗多德曾向南多次到达埃及,向北沿顿河谷地到达俄罗斯草原,向东到达黑海、伊斯特河(多瑙河)河口,向西沿地中海沿岸,远达意大利南部,并在那里度过后半生。他著有《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该书虽主要叙述希波战争,但也介绍了旅行中所到各地的地理、山水和民族风情,因此也是重要的古代旅行作品。

2)哥伦布航海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地理大发现的先驱哥伦布(公元1451—1506年)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15世纪的欧洲正值大航海时代,各国纷纷通过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大财富。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1485年他被西班牙国王任命为海军上将、大总管、总督,并于1492年率3条船、90名水手,航行70天,发现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于1493年返回西班牙。之后,他又于1493年、1498年和1502年3次航行,他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等岛以及秘鲁、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区;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当他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时,因误认为所到之处是印度,故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他曾经想沿洪都拉斯和巴拿马地峡继续向西环球一周,但未能成功。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也促使西方冒险家纷纷涌向新大陆。

3)麦哲伦环球旅行

斐迪南·麦哲伦于1480年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10岁时他的父亲将他送进王宫服役,并担任王后的侍童。1496年,他被编入国家航海事务所,1505年参加了葡萄牙第一任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的远征队。先后跟随远征队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探险和进行殖民活动。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哥伦布去世后,西班牙国王委派麦哲伦(公元1480—1521年)组织船队和265名水手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他们于1519年出发,1520年到达美洲南端,又于1521年到达菲律宾,在太平洋航行的110天中,没有遇到大的风暴,因此麦哲伦把他驶过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由于干预土人纠纷,麦哲伦与7名船员被打死。后来,在副手狄加诺的指挥下,仅剩的18名船员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他们通过航海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并开辟了环球旅行的航线。

4)徐霞客游历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号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父亲淡泊名利,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游览山水景观。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志向。自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长达34年的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他必先考察地形、地质、水文状况等。在漫长的旅程中,徐霞客历经艰险,经常攀登在高山险谷之间,也曾多次遭遇强盗并钱尽粮绝。但不管身体多累,条件如何恶劣,徐霞客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旅途经历、途中见闻和考察心得,最终给世人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他也因此被后世称为“游圣”。《徐霞客游记》一书具有重要的地理学、地质学、植物学和旅游资源学的价值,堪称中国旅游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其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即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5)《水经注》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晚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字善长,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热爱山水,先后在多地担任过官职。他发现东汉桑钦所著《水经》中多有错误不实,或过于简略,遂决定亲自走访考察,为《水经》作注,完善不详,修正不实。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郦道元不畏艰险,前往各地进行考察,足迹遍及我国河北、河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及江苏、安徽等省。甚至与我国毗邻的异域山水,如朝鲜的坝水(大同江)、印度的新头河(印度河)、安息(伊朗)和西海(咸海)、北部的流沙(蒙古沙漠)等,他都曾亲自前往考察。郦道元最终撰成《水经注》,其中记水1252条,较《水经》记水137条扩展近100倍,注文30余万字,比《水经》1万余字扩展30倍。《水经注》较为系统和准确地记叙了江河源流、地理形势、山川胜景,是一部文笔生动的古史地理名著,同时也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古代旅行指南。 YL4ZkWOTBZGCyFQhHjE0su1gSSycxvebCyqFSn/Qk9x8267zgWRTMBMaXpN3qb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