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西方节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1 西方节庆的起源

1)古希腊节庆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城邦文化则是现今城市文化的起源。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希腊的节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希腊神话诸神及其故事为主题的节庆;另一类是基督教主题的庆典活动。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古希腊最为著名的大型庆典活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希腊和地中海区域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祭典和收获季节,常常举行盛大集会,并进行各种游乐和竞技活动,热闹非凡。最初这些活动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奥林匹亚的集会最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腊爆发战争,各地战火连绵,瘟疫成灾,农业歉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怀念当年的那种庆典活动。于是,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国王联络其他几个城邦的国王,达成了一项定期的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的协议,规定在运动会年实行“神圣休战日”。“神圣休战日”期限为3个月。在这期间,任何人不得动刀兵发动。即使正在交战的双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备去奥林匹亚参加运动会。从此,产生了全希腊性的赛会,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获奖者的全名。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届古希腊运动会。之后,这种赛会每4年举行一次,比赛地点在奥林匹亚,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奥运会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废除,古代奥运会一共举行了293届。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1863年,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但不是照搬,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尽管顾拜旦的主张遭到一些反对派的反对,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终于有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6月23日晚,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一天,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罗马还有一个著名的大型节日“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在希腊罗马宗教中,这是为酒神巴克斯(狄俄尼索斯)举行的一个节日。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节日历时数天,规模盛大,每年都吸引众多来自乡下和外邦的人们参加。群众自发地组成游行队伍,一边高唱欢乐的酒神颂歌;一边表演优美的舞蹈。在筵席上唱的关于酒神故事的即兴歌被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以后逐渐发展为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俄尼索斯大赛上表演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人们开始创作大量的酒神颂歌在酒神节上演唱。酒神赞歌开启了伟大的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并最终导致了古希腊戏剧和音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很多节日的主题与希腊诸神有关,如塞斯摩弗洛斯节、雅辛托斯节、男孩子的节日、阿多尼斯节、塔尔盖利节、阿佛洛狄忒西亚节、赫耳墨斯节等。

除此之外,古希腊还有许多以基督教为主题的节庆,如主显节。主显节原本是东方教会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在古代的思想脉络中“主显(Epiphaneia)”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一位神出现,使人肉眼可以看见,或是一位被当作神崇拜的皇帝,到他王国的某一城市拜访,使当地的居民能看见他。按照传统习俗,东正教徒会跃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净化”灵魂。

【案例启迪】

俄罗斯迎主显节16万莫斯科人跃入冰水洗礼

中新网1月19日电据俄媒报道,19日俄罗斯迎来东正教传统节日——主显节,按照传统习俗,俄罗斯人会跃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净化”灵魂。在首都莫斯科,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的人数达到16万。

报道称,因为参加主显节庆祝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莫斯科当局为教徒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莫斯科总共开辟了60个洗礼地点,而在俄罗斯全境洗礼地点已经超过3 000个。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表示,该部门将有3.55多万名工作人员确保主显节期间洗礼安全。除救援人员外,警察、医疗人员和志愿者也将在洗礼现场执勤。主显节之夜将动用1万多种技术设备。

报道称,医务人员已经劝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儿童避免参加活动,医生会在指定地点待命随时提供帮助。另外,莫斯科当局还为参与活动的教徒们提供了热茶。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15-01-19.)

俄罗斯主显节民众零下33℃挑战冰点极寒

1月19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当地气温零下33℃,人们在冰封的马纳河上凿开一个洞口,东正教神父将冰水倾倒在一名信徒身上,迎接主显节。主显节是俄罗斯东正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按照传统,很多人会在这一天跳入冰窟窿中游泳,人们相信,这一天在河水中沐浴可以带来健康和好运。每逢主显节来临之际,气温都会骤降,这似乎是上帝为了考验东正教信徒们的虔诚。这段时间甚至有专门的名称,即“主显节霜冻”。然而无论多冷,主显节当天夜里仍有很多人愿意潜入冰水中,在“高峰时段”甚至要排1小时队。这一仪式的刺激体验不仅吸引想要完成最重要宗教仪式的信徒,同样也吸引着那些想检验个人意志的人们。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2016-01-19.)

古希腊节庆中大多数节庆活动都与表演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歌舞、戏剧和乐器等表演又是这些节庆活动中艺术表演的主要方式,这些已成为西方现代各种艺术节、音乐节和戏剧节的源头。

2)古罗马节庆

古罗马于公元前753年建立城邦国家,罗马人靠军事征服掠夺的财物和奴隶的无偿劳动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过着奢侈、纵欲、荒唐的生活。享乐成为他们生活的唯一乐趣,于是其节假日就异乎寻常的多。高卢占领罗马时期有长达8天的阿波罗节,每年7月举行;公元前204年传入大神母节。罗马在帝国时期,节日娱乐活动几乎成了平民日常的活动。如运动会由最初的8天变为16天。宗教性节日也不少,3月15日是岁序女神安娜·珀壬娜节;6月13日是封斋节前礼拜日,有一连3天的庆祝活动。还有名目繁多的节日,如牧神节、基利努斯神节、农神界、俄普斯女神节、圣像节等。最精彩的是12月26—29日的小丑节,这期间,人不分高低贵贱,神父会被选为小丑,庄严的弥撒也会变为闹剧,纯粹属于平民的一种发泄式狂欢。

古罗马王政时期,4世纪初,节庆日超过175天。共和时期有固定日期的节日也有120天之多,古罗马人几乎是三天两头过节。古罗马的节假文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农神节发展成为除夕新年节日,庆祝方式为宴会和化妆舞会;小丑节后来名存实亡,但其狂欢游行,却是现代西方各种狂欢节的源头。

2.2.2 国际节庆的现状

1)发展概况

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节庆产业的产值占GDP的2%,同时,节庆产业还会带动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信、娱乐等行业的发展。许多城镇,一个节庆,就可创富一年,节庆产业成为产业的皇冠、纽带和最重要的表征物与话语权。节庆产生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知名的8万个节庆中,95%起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占的比例很少。节庆产业蕴含着无限商机,犹如聚宝盆。例如,美国节庆产业创造的利润非常可观。玫瑰节是美国的新年庆典,每年元旦,全美各地的人们赶往四季如春的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蒂娜市,上午在橘园大道和科罗拉多大街观看马队、花车和管乐队组成的大游行,下午观看轰动全美的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该赛事通过广播电视卫星,每年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全球有4.5亿观众收看,同时,还为帕市的商业、旅馆业及其他行业带来1.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美国格莱美音乐节也是如此,全球175个国家、约200个城市电视台转播,20亿观众收看,仅电视转播收入就高达32亿美元。

此外,西班牙潘普罗那市政府每年为奔牛节投入3.26亿比塞塔(约合人民币2 014.68万元),但奔牛节为该市带来了77亿比塞塔(约合人民币4.76亿元)的丰厚收入;荷兰海牙北海爵士音乐节,仅靠门票收入养节还有颇多盈余。又如,达沃斯论坛也可视为一个节庆,每年为这座瑞士小镇创造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这些实例都证明,节庆产业可以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器。

2)特征

①西方节庆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

②节庆经济效益明显,投入产出比例为1∶100左右。

③国际知名的品牌节庆较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和一个较长的产业链。

④节庆遍布各种产业,尤其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尤为紧密。

2.2.3 国际节庆的发展趋势

1)继续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一个节庆的举办,数以万计的人流涌入,对当地的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通信、娱乐等行业都起着拉动作用,能有效地激活举办地各行各业的消费需求增长。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地方节庆,如西班牙的斗牛节和牙布诺小镇西红柿狂欢节、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节、美国的华盛顿樱花节和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狂欢节、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无不围绕着吸引人的主题,设计独特的体验,让旅游者觉得为此而付费值得。以洛杉矶近郊帕萨蒂那市玫瑰花节为例,每年的玫瑰花车游行及玫瑰碗橄榄球吸引了来自美国各州的人们及外国游客,给帕萨蒂那小城带来了商业、饭店业的繁荣,并为小城带来1亿~1.5亿美元的收入。据有关资料统计,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吸引600万~700万人参节,每届综合收益约为10亿欧元。

2)有效定位政府职能

西方国家对于举办节庆活动中的政府职能定位非常清晰,监管、搭建平台和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不直接参与具体的运营和管理,节庆的具体运作由专业公司(企业)或者协会组织的专业团队负责。政府的基本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订节庆和特殊活动发展的有关政策;协调不同节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主题、时间甚至举办地点等方面,知道节庆活动的合理布局;整合和协调相关部门及组织的力量,保障节庆的顺利举办。

3)重视游客体验

体验经济时代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善于接受新锐思想的行业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战略,并进一步运用到营销实战中去。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日渐富足,旅游者求知、求美、求新的需要日益增强,旅游发展进入体验旅游阶段。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位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现代旅游者和其他方面的消费者一样,希望借旅游不仅学到大量的地理、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了解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更主要的是使旅游者精神上得到享受,放松因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神经,留下美好的回忆。体验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诱发并非意味消费者是被动的,只要拥有合适的外在条件,体验的欲望无法遏止。节庆就属于这种诱因,欢乐是节日的根本,如果游客愿意为节庆体验付费,体验本身也转变为主动性消费。正如西班牙潘普罗那市市长所述:“节庆的魅力不在于政府为奔牛节所安排的156项活动,而在于亲临其境感受满街的人文气氛,在于与众多的能够参与并陶醉于节庆的人群为一体的机会之中。”

4)当地居民积极参与

社会参与度不仅是节庆活动能否生存的重要前提之一,更是衡量一个节庆是否成功的标杆。民众参与是指居民、游客、企事业法人、社会团体等对节庆活动的参与。其中,居民和游客是节庆参与的主体。居民,既是节庆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目标市场,也可能是节庆的组织者;而当地人对于节庆活动所持的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旅游者的选择和行为。著名节庆策划师安德鲁·布利比曾说:“如果没有当地居民如痴如狂的参与和投入,也不可能像巨大磁石一样吸引各方游客来参与这个节日。”因此,民众参与应是一个全程的、全方位的参与,就像人身体中的血液一样,贯穿于每个旅游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节庆活动前期的策划、组织,活动现场的后勤保障、志愿者服务、现场观看、直播收看,以及后期的评估、反馈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慕尼黑啤酒节的当地游客占到60%,正是当地居民对啤酒节如痴如醉的参与,才吸引众多的国际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穿上传统的德国皮裤和紧身连衣裙盛装加入游行队伍,充分展现了巴伐利亚文化风情。每年一度以家庭休闲为主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Ekka节,73%的顾客是昆士兰本地人,虽然外地游客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仍以当地居民为主。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节庆的起源。

2.我国节庆发展的历程如何?

3.简述我国节庆发展的现状特征。

4.我国节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5.简述国际节庆的现状。

6.国际节庆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7.我国节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案例研究】

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启动《丝路花都》邮票同时发行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4月3日电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之美誉的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洛阳,在昨日上午,迎来了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暨《丝路花都(第二组)》邮票发行仪式。万千朵牡丹在仪式现场——中国国花园争先绽放,映出一片花的海洋。本届牡丹文化节以“国色天香,世界绽放”为主题,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惠民、产业融合,创新提升、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共策划11项主体活动和27项专项活动,涵盖了赏花旅游、文化活动、经贸会展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开幕式、优秀剧目展演月、“花与世界”——世界名花摄影作品展暨世界摄影家看洛阳、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

据了解,洛阳市牡丹观赏园已采取温室催花、搭建温控大棚等人工调控措施,已有连片牡丹盛开,可满足来洛游客的赏花需求。早开品种陆续开放,中开品种4月8日前后进入盛花期,晚开品种4月18日前后进入盛花期。

其中,王城公园牡丹观赏区占地15.5 hm 2 ,种植牡丹868个品种,13万余株;中国国花园借助牡丹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优势,在全园各主要赏花景点共搭建168个控温控湿大棚、面积达2.3万多m 2 ,清明节期间,早开园内涵盖九大色系158个品种、2.1万余株牡丹盛开迎宾。此外,国际牡丹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西苑公园、天香牡丹园也各有特色,育种奇艳。

启动仪式上,《丝路花都(第二组)》邮票同时发行。该组邮票延续第一组的设计理念,以方寸牡丹诠释洛阳经济的繁荣昌盛,凸显洛阳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无限神韵。同时,发行的《丝路花都》邮票珍藏册将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洛阳遗址、景区、文物等洛阳元素与纪特邮票相结合,完美呈现,着力提升洛阳形象,续写古都辉煌。

据了解,为迎接第34届牡丹文化节,洛阳各牡丹观赏园的基础设施也进行了完善与提升。各园制作补充了园区的导游图、导向标志、景区介绍等标志,进行景观改造,对园内座椅、护栏、水电、园路等进行维修改造和刷新。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2016-04-03.)

讨论问题:

1.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2.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3.为什么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同步发行邮票?

【开阔视野】

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十月狂欢节

2016年9月17日,第183届慕尼黑啤酒节在雨中开幕。开幕时刻,慕尼黑市长一声“O zapft is!(开酒了)”正式为这场美酒与美食的狂欢盛筵拉开了帷幕。

慕尼黑啤酒节又称十月节,已有206年的历史。因为节日期间主要饮料是啤酒,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啤酒节。啤酒节每年九月末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持续两周,到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结束。

啤酒节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事实上,啤酒节最初设立是庆祝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与萨克森王国公主特蕾泽·夏洛特·露易丝的婚礼。为了表示国王对臣民的恩典,在两天活动期间,慕尼黑有4个地方向全体平民免费供应饭菜和饮料,王国的骑兵卫队还在慕尼黑西南部一草坪举行赛马和射击比赛。

草坪以新娘特蕾泽的名字命名为“特蕾泽”草地。由于庆典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建议1811年再举办一次全民活动。自此,啤酒节每年举办一次,这就是十月节的起源。

在发展中,啤酒节逐渐演变为一个民俗节日,越来越多的啤酒酿造商落户十月节。入夜以后,摊位上灯火通明,足以照亮整个夜空。乐队也逐渐加入这场狂欢。啤酒商们将小型啤酒屋改建成大型啤酒帐篷,马戏团和游乐场经营商也纷纷入驻。

啤酒节期间,来自全德国各个州的人们会穿上富有特色的民族服装,演奏着音乐浩浩荡荡穿过慕尼黑市中心,最后来到啤酒节的现场——特蕾泽草坪。

男性传统服饰为皮衣皮裤,女性则身着颇似日漫中女仆装的裙子。参加的人包括家庭妇女、中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栗卫斌管佩云)

(资料来源:中国网,2016-09-28.) ZgnyxB/etRboOPgEcHQBMEj/a2KU1igUkmfHpCda0dCFsOvhagMYlk5LnIvrhL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