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 ◎ ◎ ◎ ◎ ◎ ◎ ◎ UXQ1wDn6MS6oj/mLJurG1bFBY/rAU+xYZ6nq4WiobqS7kxcjrxztKlo5+JqnM8ae

第一章
背景知识



第一节

校园戏剧的历史简介

戏剧(drama)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的外来戏剧形式,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等,有时也译作话剧,本书中,两种译名不作严格区分。

1.西方校园戏剧的历史

所谓“校园戏剧”,是指学生在校园内组织的戏剧演出活动,也称“学生演剧”。西方校园戏剧教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方当今的学校就是源于古希腊的戏剧教育。那时候的希腊国家没有正式的学校为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教育,大多数穷人的孩子主要是通过《酒神颂》的合唱表演训练接受教育。这种表演训练主要包括宗教、诗歌、歌唱和舞蹈等内容。正是这种表演训练促进了学校的形成。到了中世纪,校园盛行戏剧表演,而今天的大学也正是从这些中世纪戏剧产生的主教管辖区学校和修道院学校演变而来的。

13—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盛演奇迹剧。16世纪,戏剧几乎成为欧洲各个学校的课程之一。在法国,戏剧教育课堂最终使喜剧演变成后来的专业舞台艺术。在德国,出现了许多校园戏剧,剧作家专门为学生创作戏剧。在西班牙、荷兰和丹麦等国出现了多产的学校戏剧。戏剧在校园里充当着道德、语言和才能教育的媒介。不但如此,其中一些校园戏剧还发展成为社会娱乐性的戏剧,17—18世纪的校园耶稣戏剧就是例证。在这期间,尽管校园戏剧在某些时期偶尔甚至经常引来某些反对派的批判和压制,但是校园戏剧始终没有被扼杀,一直得以延续。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又一次掀起了戏剧教育运动的高潮。在整个20世纪里,世界掀起了三次戏剧教育发展高潮,分别发生在30—40年代,60—70年代和90年代。在这三次高潮中,校园戏剧始终处于整个大潮的主体地位。一般来说,30—40年代的戏剧教育高潮主要是把戏剧的形式、手段和技巧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目的是实现贺拉斯“寓教于乐”的理念。60—70年代的戏剧教育运动就是用戏剧造人,采用完整的戏剧手段,培养人的成长能力,创造完人。而90年代以来发展的戏剧教育活动则将戏剧推到了更具潜能的舞台,将戏剧用于对人与社会的改造中。

2.中国校园戏剧的历史

站在戏剧史的角度,中国现代戏剧发轫于校园戏剧。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戏剧史,每一步都伴随着校园的影子,可以说校园就是中国戏剧的摇篮。

2.1 时代的殷切感召和戏剧的远洋舶来

从上古的巫术到晚清的戏曲,中国的戏剧一直沉醉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之中。鸦片战争后,戏剧因其通俗易懂、便于扩大宣传的特点,成为承载民主科学思想的新形式。

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有了现代教育,以教会和官费为主兴办的高等学府和中学以开放商埠为中心向内陆辐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侨民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兴办教会学校,培养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信徒。教会学校沿用了国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体制,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设置“形象艺术教学”,将圣经故事编成剧本,或直接选用世界名剧,让学生们用英语或法语排练,有点类似今天在校园流行的“课本剧”。每到圣诞节、复活节、校庆纪念日、游艺会等日子,学生们就把平日排演的剧目拿到外面公演,于是校园剧、课本剧开始走向社会。据朱双云《新剧史》记载,在1899年的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就有这类演剧。上海徐汇公学效仿其做法,也于同年公开演剧。这两台小小的演出悄悄地拉开了中国校园戏剧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戏剧的序幕。

上海各类学校群起演剧,此种风气不久便波及了广州、香港、苏州、杭州、天津等地。那时参加新剧(当时的称谓)表演的人特别热情,并且出现了大量戏剧观众。可见,是校园戏剧为戏剧的远洋舶来树立了灯塔,建好了码头,培养了中国社会最初的剧作者和观众。后来,有一群留学生响应变革社会、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以戏剧这种现代的表演为载体,以先锋者的姿态,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戏剧第一个社团——春柳社。他们以学生特有的激情“勇敢而毫无顾虑地去革旧有戏剧的命”,开创了中国的早期戏剧。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热血》《黑奴吁天录》等剧作,达到了“戏剧是社会教育的工具,想借此作爱国的宣传”的目的。同年王钟声在上海创建春阳社与其呼应,并创办通鉴学校以培养“能编剧,能演戏,能播种”的戏剧通才。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校庆时,校长张伯苓自编自演,演出了三幕讽刺剧《学非所用》,开校庆演剧之风,由此,一年一度,坚持不懈。1914年,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此后不断举行公演,创作演出了《一元钱》《一念差》《新村正》等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剧目,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正规剧场、戏园还沉迷于文明戏与旧戏曲的浅吟慢唱时,校园戏剧早已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在节假日的街头、联欢会、游园会等场合以各种形式出现。它摆脱一切堂皇与规范,不拘旧式,勇于探索,构成了校园戏剧所一贯秉承的精神:对生活的剖析与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与期盼,结合了深刻的现实主义与激情的浪漫主义。

2.2 文明戏的红颜逝去与“爱美剧”的粉墨登场

校园戏剧真正使中国戏剧冲破滥觞期的艰厄,显示出发展生机,则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在那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环境中,中国的戏剧艺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它顺应变革图新的社会要求,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并发挥了积极的现实作用。

1915年前身为春柳剧场的新剧同学会解散,文明戏中最后一个坚持艺术标准的团体没有了。文明戏走向纯粹的商业化,同时它的艺术性和影响也江河日下,终于红颜老去。20世纪初期兴起的“爱美剧”(英语amateur的音译)是由陈大悲、汪优游等人提倡的。“爱美剧”提倡高尚的业余演剧,以创造内容和形式全新、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戏剧为最终目的。其因非商业性质和对艺术的质朴追求,取代了文明戏,成为中国戏剧运动的主流,在北京各个高校中发展起来。当时学生的业余演剧活动如火如荼,演出了《黑暗之势力》《终身大事》等剧目,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1924年由洪深导演、戏剧协社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标志着中国戏剧终于完成了雏形成体的转变。

在“爱美剧”的迅速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五四”时期所遗留的全盘西化以及表演技术和观众欣赏等方面的问题,但它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人文性上,它提高了人们的个体、民主意识,提高了戏剧本体的地位,形成了新的戏剧观念,提高了平民的欣赏水平和文明程度;在教育性上,它继承了“五四”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旗帜,更多地发挥了反映人生、教育人们、改造社会的功用;在艺术追求方面,“爱美剧”运动注重戏剧本身的美学价值,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融合了文明戏的优势,以严格的创作模式进行排演,并同时总结了一套关于编、导、演的实践理论,彻底扬弃了旧戏剧中即兴表演、实物上台的不良因素。这些宝贵的经验与理论总结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20世纪初的校园戏剧是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爱美剧”的主要内容。在中国戏剧逐渐成熟起来之时,它对于当时文明戏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起到了有力的抵制作用,把中国的早期戏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3 血与火中的校园戏剧

“爱美剧”的热潮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内形势激变,戏剧越来越接近于斗争武器。一批带有宣传鼓动性质的戏剧作品,如田汉的《放下你的鞭子》,洪深的《五奎桥》等揭示社会矛盾的剧作纷纷亮相。上海艺术剧社、南国剧社、辛酉剧社等七大剧社组成的“左翼戏剧联盟”和抗战后组成的抗敌演剧队、救亡演剧队等具有革命救亡性质的戏剧团体蓬勃兴起,它们带领着学校剧团和其他业余剧团开展了热情的宣传斗争。

1933年,上海学生剧团联合会下属的30多个学生戏剧组织为支援东北义勇军而进行了大规模义演,大大打击了反革命文化围剿,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政治影响。校园戏剧的革命性、先锋性和教育性得到很好的展现。一批活跃在校园演剧运动中的戏剧艺术家们,以领导核心的身份推动着戏剧事业的持续发展,如曹禺、李健吾等剧作家和欧阳山尊、习光覃等导演、演员。这些戏剧艺术家们都来自校园,并最终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戏剧运动中的栋梁,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推动了校园戏剧的发展。校园学生业余演剧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发动群众投身抗战打击敌人的运动,学生演剧队伍中的一些主力还直接加入了革命队伍。

史学家都认为,学生的戏剧救国运动在宣传抗日及鼓舞人心士气上,曾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当时生活困苦的百姓提供了廉价的娱乐。而且作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戏剧也有力地推动了时代的变革,将救国呐喊变为了黄钟大吕。后来,学校演剧从主角位置上退下来,再因其主体成员进入主流戏剧而与主流戏剧分离,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并进入低潮。校园戏剧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尽管有着一定的悲剧色彩,但它曾被最大限度地培养,又在做出最大限度奉献的同时衰退。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校园戏剧在艺术上都没有太大进步。

2.4 校园戏剧的徘徊与过渡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与人们追求进步的心理因素使校园戏剧重新崛起,用青春的活力率先举起了复兴戏剧的大旗。作为业余戏剧爱好者,学生们在校园中开辟了一方新的艺术空间,用独特的抒情方式重新演绎现代人喧嚣的心态,带领民族戏剧走出危机。学生们再一次以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开始了对戏剧的探索。一种复归的创作激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表达欲望使得校园戏剧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先后重组自己的演剧队伍并开始复排经典戏剧、自创戏剧。校园戏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蓬勃发展,迎来它的第二春。从文字记载上看,1981年上海大学生文艺会演时的剧目《炮兵司令的儿子》是80年代最早的校园戏剧演出剧目。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北国剧社”是最早出现的校园戏剧团体;而1985年上海大学生会演中出现的短剧组合《魔方》被认为是校园戏剧中最先有广泛影响的代表剧目。

在北京,各高校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戏剧组织,并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效应的作品。1984年,北师大北国剧社在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推出《第十二夜》《雅典的泰门》两部大戏,曹禺先生亲自登台为学生剧社做翻译。演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学生们的热情和敏锐弥补了他们表演上的不足而达到了与专业院团相媲美的水准。其他院校纷纷将国内外知名剧作家的剧作推到台前,用各自的方式加以演绎,一时间《雷雨》《北京人》《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等剧作蔚然成风。在上海,大学生们除了在经典戏剧的森林中成长外,还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自创的作品。《魔方》等剧作以非纪实、譬喻性的特点石破天惊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刚刚兴起的小剧场戏剧和实验戏剧潮流中,校园戏剧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由于之前一段时期内文化封闭的影响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这一时期的校园戏剧有明显的注重个体自身意识的人文性。对艺术的追求令它带有了先锋前卫的精神,在教益性上它已明显失去了工具性作用,更多地转为传达戏剧人的理念,追求表达的可能性,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对世纪末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股热潮有所减退,但在惯性作用之下,校园戏剧依然以一种卓立的姿态维系着如此特点。1998年,北京各个高校发起、举行了历时一个月的北京高校短剧巡回展演,其影响几乎遍及北京地区的全部高校。在主流戏剧观众锐减、整体呈下滑趋势的当时,校园戏剧开始了一次艺术上的崭新突围。

2.5 当代校园戏剧的勃兴

进入新千年之后,全国各个高校的业余戏剧创作演出活动更趋频繁,创作剧目明显增多,并纷纷举办了高校大学生戏剧展演暨学术讨论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好评。

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为例:据统计,共有21个省市、73个院校、89个剧社或戏剧团体的103台剧目报名参加此次戏剧节。戏剧节提出“热情、纯粹、鲜明”的口号,鼓励原创和气息鲜活的作品,以“支持并促进大学生戏剧创作和演出,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拓宽艺术视野,培育戏剧文化市场,弘扬中国戏剧文化”为宗旨。这次戏剧节有着参演剧目的题材与艺术手段丰富,作品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审慎思辨,专业院校与非专业院校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专业团体走到大学生戏剧节中间去等特点。

大学生戏剧节是一场青年戏剧的盛宴,它搭建了一个年轻戏剧人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青春艺术的集体狂欢。中国戏剧家协会的秘书长廖奔特意为大学生戏剧节撰写文章,称其为“戏剧未来的曙光”。它的成功举办是当代校园戏剧勃兴的一个典型。 KDi/wauuQC6ouGrHvsNo3oXyxS3yvr3nxOzwhGaTnx63vivp6UmIu27j1aT9XMCW



第二节

校园戏剧的国内发展现状及意义

1.校园戏剧的国内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校园戏剧再次以星星之火的青春热力在高校校园中红火起来,广大高校大学生希望通过校园戏剧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这一批大学生多是70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改革开放的十年已经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早已从原有的阶级斗争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开始追求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以外,他们也开始寻找完全属于自己的舞台,于是校园剧社应时而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校园戏剧的发展依赖于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校园戏剧社团是以各成员对校园戏剧的热爱为基础而成立的,他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校园戏剧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表达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向社会发出有力的呐喊。

基于此,我们要了解当代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了解当代校园戏剧社团的发展现状。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高校比较密集的地方,校园戏剧社团的数量也比较多。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仅戏剧院就有国家戏剧院、中央实验戏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家,分布也较为合理,文化氛围和戏剧环境较好。且北京各地近年来成立了很多社会剧团,建起了很多小剧场舞台,社会剧目演出活动比较多,整个社会的戏剧文化气氛比较浓厚。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会更多地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参与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戏剧建设中来,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北京大学戏剧社、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校园戏剧发展得相当迅速。2005年,上海高校戏剧交流办公室(上海高校戏剧联盟)(以下简称“剧盟”)成立并举办了“上海大学生戏剧节”,上海地区各高校演出交流机会显著增多。之后,上海市相关部门加强普及校园戏剧教育,经常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专业戏剧演出队伍频繁进出校园,给校园戏剧创造了良好氛围,给校园剧社的学习取经提供了一条方便的路径。2008年,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行,上海校园戏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潮。上海33所高校中有52家戏剧社团,平均每所大学有1.6个校园戏剧团体,更有甚者如复旦大学有麦田剧社、金翼剧社、假剧社、燕园剧社4家剧社。

重庆校园戏剧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抗战时期,学生演剧热情之高、成绩之优异、影响之巨大,全国少有。近年来,重庆地区重新关注校园戏剧这块肥沃的土壤,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戏剧节延续了重庆民间戏剧传统,意在培养大批年轻的观众和戏剧表演爱好者,营造戏剧氛围。重庆高校校园也组建了很多校园剧社,例如红帆剧社、缙云剧社、京昆剧社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剧社的戏剧演出也广受师生欢迎。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重庆校园戏剧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2.校园戏剧的意义

2.1 校园戏剧有益于英语学习

关于校园戏剧对英语学习的益处,理查德·维亚(Richard Via)提到:

“Drama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Therefore if our students are doing dialogue work,and if they are conveying the intended meaning,as opposed to reciting the lines,they are using drama.”“Theater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 people,which includes play production.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merely reciting memorized lines and speeches is not theater.There must be meaning conveyed—among the performers and between the performers and the audience.”“Dramatic techniques are strategies to achieve either drama or theater,or both.They cover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that are useful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They may be verbal or nonverbal and can be designed to accomplish a variety of goals.”He concludes,“Let us remember that drama is not a method.It is a technique,or useful tool,that can be a part of any language program.It 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view the language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s an academic subject.It can bring life and vitality to the classroom and release the teacher from the trap of routine.With today's focu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drama seems to be a viable answer.”

由此可见,把英语学习与戏剧相融合对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提高。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目的性动机,另一种是自发性动机。前一种动机具有功利性,一般因通过考试、出国或找个好工作而产生。后一种动机具有自发性,一般是因为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而产生。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基本都是“目的性动机”。将戏剧融入英语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目的性动机”得到普遍提高,而且对学生很难持有的“自发性动机”的提高幅度和范围也会很大。其次,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走入戏剧世界的途径,把戏剧作为一种认识并掌握英语的途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是一个新的突破。将以往的英语学习的语言认知功能扩展到文学、美学、哲学、美育及个人表现能力等方面,这使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一门语言和了解该目标语言国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英语来学习戏剧、文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和改善个人表现、交际、合作、自律等多方面的能力。

2.2 校园戏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狄德罗认为:“戏剧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成为普通观众进行教育的道德学校,而这种教育并非是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舞台的形象画面,对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卢梭认为:“演剧可以巩固民族性格,加强对自然的爱好并赋予一切激情以新的力量。……戏剧使我们没有经受过的激情净化,又把我们所喜爱的激情点燃起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戏剧教育的普适性、经典性以及所包含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欣赏、学习戏剧的过程中会自觉地用更多的人生观念来思考问题乃至思考人生。

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新时期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及家庭美德。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任鸣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勉:“吾辈一生只懂戏,万般与俺没关系,不图虚名不贪钱,把戏排好便可以。”同样,大学生在欣赏戏剧中借助戏剧这种形象生动的交流平台,而不是乏味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容易接受社会道德准则,遵守行为规范。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认为:“戏剧是一个陶冶观众,并使他们更迫切向往美好生活的出色工具。换句话说,戏剧具有或者应当具有哲理性。”“戏剧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向人们展示人类的重要性中更高尚的一面。”“戏剧是防止人们悲观失望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天的我们面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重压力,更需要戏剧来调动乐观情绪,从而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2.3 校园戏剧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3.1 社会认知能力方面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曾说过,“中国戏剧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历史同进步”。社会大舞台,戏剧小社会。戏剧艺术不可替代的是人与人的情感世界投射和沟通的现场性。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在各种艺术中“'距离'最近的是戏剧,因为它用极具体的方法把人情世故表现在眼前”。戏剧是浓缩的认识,将想象和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带来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自省。校园戏剧给予参与者的正是这生命体验咫尺之距的丰富和博大。大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的过程也就是戏剧教育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都能得到普遍提升。

2.3.2 创作能力方面

戏剧是一门拒绝复制的艺术,创造与再创造不仅贯穿于剧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剧目的每一场演出中。学习戏剧的过程,就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过程;欣赏戏剧的过程,就是感知创造成果的过程;编创戏剧的过程,就是训练创造思维的过程;排演戏剧的过程,就是体验创造美感的过程。

创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生的创作能力渗透在戏剧的各个方面。从戏剧剧本的选定、修改,戏剧演员的确定,戏剧的排演,幕后制作到最终的表演都是创作能力的凝结。这一体验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2.3.3 审美能力方面

戏剧的艺术就是生活的艺术。校园戏剧是学校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有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参与者通过参加戏剧创造和欣赏,从一个完全新颖的角度去俯视人生、体验人生,从而获得直接而积极的审美愉悦。

2.3.4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

一部戏剧作品的完成,需要经历剧本创作、角色选定、演员排演、道具制作、后期加工、舞台呈现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践,大家围绕着一个理念,共同研究、完善创意;共同探索实践过程的可行性;共同克服演出中出现的一切困难,体验集体智慧在创作过程中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成员具有超强的能力,持续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可以说,戏剧对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替代的。“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即使是配角,即使是跑龙套,也值得别人尊敬。一部戏只有几个主演是万万不行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的价值。

2.3.5 组织管理能力方面

作为绝对核心的导演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场精妙绝伦的戏剧。戏剧导演需要清晰地把握整部戏剧作品的流程,包括排练进度、舞美、灯光、音乐等。以学生身份参与这类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从容应对各种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 KDi/wauuQC6ouGrHvsNo3oXyxS3yvr3nxOzwhGaTnx63vivp6UmIu27j1aT9XM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