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伸手打人:不是爱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一位妈妈很苦恼,她这样说:

我的儿子才1岁零4个月,可从上个月起,他就会“打人”了。而且,他并不只是在嘴上说说,每次都是说“打你”的同时,手就真的“啪”的一声打了下来,有时候是打我的脸,有时候是拍我的头,甚至还拽我的头发!他是真打,有时候还挺疼的呢!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孩子打人,也是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他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爱或不满,还可能是他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等等。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暴力的标签,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人。

1.对孩子的行为别太敏感

如果孩子的“打人”动作被父母发现,父母就严加管教的话,孩子这种打人行为与父母给予的关注之间的因果联系很快就会被孩子觉察。

这时,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意识到,无论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所以,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成他的一种习惯,他以后可能就会真的打人了。

2.别给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很多孩子打人,其实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他在打人时,会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之下:生气了,父母不理解他了,别人离他太近了……也就是说,这些情形让他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父母应该知道,当孩子发现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时,当他发现父母误解他的时候,他就会比较着急。这个时候,他就会本能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肢体上的行为往往会被父母误认为是攻击性的,这时,孩子就更加感觉到不被理解,就会更加着急。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是这样的情形,父母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开,是吗?”等等。当父母帮孩子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时,他就会如释重负,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不会再通过肢体语言——打人来表达自己了。

3.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坏榜样

当父亲的,尽量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平时,言行举止尽量宽容周到,注意善待女性,有礼貌;当母亲的,也要给女儿提供好的模仿对象,平时,待人接物亲切温和,细心周到。千万别忽视这些,也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是会被孩子模仿的。

4.降低孩子观看暴力行为的机会

譬如,电视里的打斗场面、大孩子之间的推搡,特别是大人对孩子的粗暴动作都尽量让孩子少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随意拍打,孩子难免学样。另外,父母平时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赞美别人的打斗。

5.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要随意指责他

大人的言行举止应该让孩子知道,你不赞成的是他打人的动作,而不是他这个人。帮孩子树立孩子正面的自我形象对纠正他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帮助,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自毁形象。 d2Ga/hiHaSiX10TQEJvqw4L3xXyVH9d/7t+FFtAfLszdieL6lqhd95+yk7yBhk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