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谋攻篇第三

孙子把“谋攻”作为作战行动的首选,从古至今一直是历代兵家所推崇的作战手段。就是要做到“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运用谋略力求不战而使敌人降服,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主将要做到这个谋攻的作战要求,就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看准形势,适时采取行动,取得战争的胜利。本篇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是指导任何竞争领域的“金科玉律”。

集注:[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李筌曰:合陈为战,围城曰攻,以此篇次《战》之下。王皙曰: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张预曰:计议已定,战具己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①破国:击破敌国。②破军:打败或消灭敌军。军,一万五千五百人为一军。③破旅:消灭和击败全。旅,五百人为一旅。④破卒:消灭和击败全卒。卒:一百人为一卒。⑤破伍:斩杀全伍敌军。伍,五人为一伍。

译文

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差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败它就差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消灭它就差一等。所以,通过战场上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方法。不用在战场上开战就使敌方降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集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贾林曰:全得其国,我国亦全,乃为上。王皙曰:若韩信举燕是也。何氏曰:以方略气势,令敌人以国降,上策也。张预曰:尉缭子曰:“讲武料敌,使敌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破军杀将,乘堙发机,会众夺地,此力胜也。”然则所谓道胜、力胜者,即全国、破国之谓也。夫弔民伐罪,全胜为上;为不得已而至于破,则其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杜牧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何氏曰:降其城邑,不破我军也。]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校已下至一百人也。李筌曰:百人已上为卒。杜佑曰:一校下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社牧曰:五人为伍。梅尧臣曰:谋之大者,全得之。王皙曰:国、军、卒、伍,不间小大,全之则威德为优,破之则威德为劣。何氏曰:自军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此意以策略取之为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张预曰: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自军至伍,皆以不战而胜之为上。]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战自屈,胜善也。李筌曰:以计胜敌也。陈皞曰:战必杀人故也。贾林曰:兵威远振,全来降伏,斯为上也。诡诈为谋,摧破敌众,残人伤物,然后得之,又其次也。杜佑曰:未战而敌自屈服。张预曰:战而后能胜,必多杀伤,故云非善。]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陈皞曰:韩信用李左车之计,驰咫尺之书,不战而下燕城也。王皙曰:兵贵伐谋,不务战也。张预曰: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从风而靡,则为大善,若吴王黄池之会,晋人畏其有法而服之者是也。]

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 ,具器械 ,三月而后成;距闉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①上兵伐谋:用兵作战时最先用的策略是以计谋使敌方屈服。上兵,用兵作战时最先用的策略。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谋略战胜敌人。②其次伐交:再下来的策略就是通过外交途径结交盟国使敌方屈服。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③修橹轒辒:制造大盾牌和攻城的四轮车。修,制造。橹,盾牌。④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⑤距闉:用以攻城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闉,通“堙”,土山。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主将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命令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⑦不拔:城池不能攻克。拔,攻克。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译文

所以指挥作战首先要用谋略瓦解敌人的进攻或对抗,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争取盟国或者分裂敌方的盟国使他感到势单力孤而放弃进攻或抵抗,再下来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夺取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进行。因为攻城时制造大盾牌和攻城的四轮车,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以上才能完成;堆砌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以上才能竣工。主将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命令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而不用在战场上厮杀,攻克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旷日持久,这必然是征服天下的完全之策。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想得到的利益可以全部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集注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李筌曰:伐其始谋也。王皙曰:以智谋屈人最为上。何氏曰:敌始谋攻我,我先攻之,易也。揣知敌人谋之趣向,因而加兵,攻其彼心之发也。张预曰:敌始发谋,我从而攻之,彼必丧计而屈服,若晏子之沮范昭是也。或曰:伐谋者,用谋以伐人也,言以奇策秘算,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李筌曰:伐其始交也。苏秦约六国不事秦,而秦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山东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张预曰:兵将交战,将合则伐之。《传》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谓两军将合,则先薄之,孙叔敖之败晋师,厨人濮之破华氏是也。或曰:伐交者,用交以伐人也。言欲举兵伐敌,先结邻国为椅角之势,则我强而敌弱。]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李筌曰:临敌对阵,兵之下也。贾林曰:善于玫取,举无遗策,又其次也。故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张预曰:不能败其始谋,破其将合,则犀利兵器以胜之。兵者,器械之总名也。太公曰:“必胜之道,器械为宝。”]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攻也。李筌曰:夫王师出境,敌则开壁送款,举榇辕门,百姓怡悦,攻之上也。若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卒惰,攻守势殊,客主力倍,以此政之为下也。杜佑曰:言攻城屠邑,政之下者,所害者多。张预曰:夫攻城屠邑,不惟劳师费财,兼亦所害者多,是为攻之下者。]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张预曰:攻城则力屈,所以必攻者,盖不获已耳。]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李筌曰:橹,楯也,以蒙首而趋城下。轒辒者,四轮车也,其下藏兵数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坏也。器械,飞楼、云梯、板屋、木幔之类也。距闉者,土木山乘城也。东魏高欢之围晋州,侯景之攻台城,则其器也。役约三月,恐兵久而人疲也。杜佑曰:轒辒,上汾下温。修橹,长橹也。轒辒,四轮车。皆可推而往来,冒以攻城。器械,谓云梯、浮格衡、飞石、连弩之属。攻城总名,言修其攻具,经一时乃成也。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积土为山曰埋,以距敌城,观其虚实。《春秋传》曰:“楚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也。”]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李筌曰:将怒而不待攻城,而使士卒肉薄登城,如蚁之所附墙,为木石所杀之者,三有一焉,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杜牧曰:此言为敌所辱,不胜忿怒也。杜佑曰:守过二时,敌人不服,将不胜心之忿,多使士卒蚁附其城,杀伤我士民三分之一也。言攻趣不拔,还为己害。故韩非曰:“夫一战不胜,则祸暨矣。”张预曰:攻逾二时,敌犹不服,将心忿躁,不能持久,使战士蚁缘而登城,则其士卒为敌人所杀三中之一,而坚城终不可拔,兹攻城之害也已。或曰:将心忿速,不俟六月之久,而亟攻之,则其害如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李筌曰:以计屈敌,非战之屈者。晋将郭淮围麹城,蜀将姜维来救。淮趋牛头山,断维粮道及归路,维大震,不战而遁,麹城遂降。则不战而屈之义也。王皙曰:若李左车说成安君,请以奇兵三万人,扼韩信于井陉之策是也。何氏曰:言伐谋、伐交,不至于战。故《司马法》曰:“上谋不斗。”其旨见矣。张预曰:前所陈者,庸将之为耳,善用兵者则不然,或破其计,或败其交,或绝其粮,或断其路,则可不战而服之,若田穰苴明法令,拊士卒,燕、晋闻之,不战而遁亦是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李筌曰:以计取之。后汉鄼侯臧宫围妖贼于原武,连月不拔。士卒疾病。东海王谓宫曰:“今拥兵围必死之虏,非计也。宜撤围,开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长足擒也。”从之而拔原武。张预曰:或攻其所必救,使敌弃城而来援,则设伏取之。若耿弇攻临淄而克西安,胁巨里而斩费邑是也。或外绝其强援,以久持之,坐俟其毙,若楚师筑室反耕以服宋是也,兹皆不攻而拔城之义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李筌曰:以术毁人国,不久而毙。贾林曰:兵不可久,久则生变。但毁灭其国,不伤残于人,若武王伐殷,殷人称为父母。何氏曰: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计困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毁,非劳久守而取之也。张预曰:以顺讨逆,以智伐愚,师不久暴,而敌国灭,何假六月之稽乎!]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李筌曰:以全胜之计争天下,是以不顿收利也。梅尧臣曰:全争者,兵不战,城不攻,毁不久,皆以谋而屈敌,是曰谋攻。故不钝兵利自完。张预曰: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兵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十则围之: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降服。②五则攻之: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强攻它。③倍则分之:多于敌人一倍的兵力,就设法使敌人的兵力分散,这样会使我方的兵力优势更明显。④少则能逃之:兵力明显弱于敌人,就要尽快摆脱敌人。逃,脱离、摆脱。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多于敌人的一倍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势均力敌,不期而遇就要主动勇敢地发起攻击;兵力明显弱于敌人,就要尽快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人交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集注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杜牧曰:围者,谓四面垒合,使敌不得逃逸。凡围四合,必须去敌城稍远,占地既广,守备须严,若非兵多,则有阙漏,故用兵有十倍也。吕布败,是上下相疑,侯成执陈宫委布降,所以能擒,非曹公兵力而能取之。若上下相疑,政令不一,设使不围,自当溃叛,何况围之,固须破灭。孙子所言“十则围之”,是将勇智等而兵利钝均,不言敌人自有离叛。曹公称倍兵降布,盖非围之力穷也,此不可训也。李筌曰:愚智、勇怯等,十倍于敌则围之,攻守殊势也。张预曰:吾之众十倍于敌,则四面围合以取之,是为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必十倍然后围之。尉缭子曰:“守法: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言守者十人,而当围者百人,与此法同。]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陈皞曰:兵既五倍于敌,自是我有余力,彼之势分也,岂止分为三道以攻敌?此独说攻城,故下文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杜佑曰:若敌并兵自守,不与我战,彼一我五,乃可攻战也。或无敌人内外之应,未必五倍然后攻。王皙曰:谓十围而取五,则攻者皆势力有余。不待其虚懈也。此以下亦谓智勇、利钝均耳。何氏曰:愚智勇怯等,量我五倍多于敌人,可以三分攻城,二分出奇以取胜。张预曰:吾之众五倍于敌,则当惊前掩后,冲东击西;无五倍之众,则不能为此计。曹公谓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不其然乎?若敌无外援,我有内应,则不须五倍然后攻之。]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李筌曰:夫兵者倍于敌,则分半为奇;我众彼寡,动而难制,苻坚至淝水,不分而败;王僧辩至张公洲,分而胜也。陈皞曰:直言我倍于敌,分兵趋其所必救,即我倍中更倍,以击敌之中分也。杜虽得之,未尽其说也。梅尧臣曰:彼一我二,可分其势。王哲曰:谓分者,分为二军,使其腹背受敌,则我得一倍之利也。何氏曰:兵倍于敌,则分半为奇;我众彼寡,足可分兵。主客力均,善战者胜也。张预曰:吾之众一倍于敌,则当分为二部:一以当其前,一以冲其后。彼应前则后击之,应后则前击之,兹所谓“一术为正,一术为奇”也。]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李筌曰:主客力敌,惟善者战。杜牧曰:此说非也。凡己与敌人兵众多少、智勇利钝一旦相敌,则可以战。夫伏兵之设,或在敌前,或在敌后,或因深林丛薄,或因暮夜昏晦,或因隘厄山坂,击敌不备,自名伏兵,非奇兵也。陈皞曰:料己与敌人众寡相等,先为奇兵可胜之计,则战之。故下文云:“不若则能避之。”杜说奇伏,得之也。张预曰:彼我相敌,则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变化纷纭,使敌莫测,以与之战。兹所谓设奇伏以胜之也。杜氏不晓凡置陈皆有扬奇备伏,而云伏兵当在山林,非也。]

少则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李筌曰:量力不如,则坚壁不出,挫其锋,待其气懈,而出奇击之。齐将田单守即墨,烧牛尾即杀骑劫,则其义也。杜牧曰:兵不敌,且避其锋,当俟隙,便奋决求胜。言能者,谓能忍忿受耻,敌人求挑不出也,不似曹咎汜水之战也。贾林曰:彼众我寡,逃匿兵形,不令敌知,当设奇伏以待之,设诈以疑之,亦取胜之道。又一云:逃匿兵形,敌不知所备,惧其变诈,全军亦逃。何氏曰:兵少固壁,观变潜形,见可则进。张预曰:彼众我寡,宜逃去之,勿与战,是亦为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合战。若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众,谢玄以八千卒败符坚一百万,岂须逃之乎?]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杜牧曰:言不若者,势力、交援俱不如也,则须速去之,不可迁延也。如敌人守我要害,发我津梁,合围于我,则欲去,不复得也。杜佑曰:引兵备之,强弱不敌,势不相若,则引军避,待利而动。梅尧臣曰:势力不如,则引而避。王皙曰:将与兵惧不若,遇敌攻,必败也。张预曰:兵力、谋勇皆劣于敌,则当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李筌曰:小敌不量力而坚战者,必为大敌所擒也。汉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而见殁匈奴也。杜牧曰:言坚者,将性坚忍,不能逃,不能避,故为大者之所擒也。孟氏曰:小不能当大也,言小国不量其力,敢与大邦为雠,虽权时坚城固守,然后必见擒获。《春秋传》曰:“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败也。”梅尧臣曰:不逃、不避,虽坚亦擒。张预曰:小敌不度强弱而坚战,必为大敌之所擒,息侯屈于郑伯,李陵降于匈奴是也。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寡固不可以敌众。”]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 ,辅隙则国必弱

注释

①国:指国君。辅,辅佐、辅助。这里意为重要助手。②辅周则国必强:辅佐得周全国家必然强大。周,周到,周全。③辅隙则国必弱:辅佐得有缺陷国家必然会衰弱。隙,漏洞。缺陷。

译文

将帅是国君治国的重要助手,辅助得尽心周密国家必然强盛,辅助得有缺陷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集注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李筌曰:辅,犹助也。将才足,则兵必强。杜牧曰:才周也。贾林曰:国之强弱,必在于将。将辅于君而才周,其国则强;不辅于君,内怀其贰,则弱。择人授任,不可不慎。何氏曰:周,谓才智具也。得才智周备之将,国乃安强也。]

辅隙则国必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李筌曰:隙,缺也。将才不备,兵必弱。杜牧曰:才不周也。梅尧臣曰:得贤则周备,失士则隙缺。王皙曰:周,谓将贤则忠才兼备;隙,谓有所缺也。张预曰:将谋周密,则敌不能窥,故其国强;微缺,则乘衅而入,故其国弱。太公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 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注释

①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因此作为国君给军队管理造成危害有三种行为。患,危害。②縻军:被束缚而无法发挥机动灵活的军队。縻,羁縻、束缚。③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分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④同三军之任:参与、干涉三军的指挥。⑤乱军引胜:造成管理混乱的军队就会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导致。

译文

作为国君给军队管理造成危害有三种行为:不了解作战前方的实际情况,不是进兵的时机却下令进兵,不该退兵的时候却命令军队撤退,这就是被束缚而无法发挥机动灵活的军队:不了解军队的管理制度却参与军队治理的国君,士卒就会对指令不理解;不通晓军队在前线的谋略变通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士卒就会怀疑治军的合理性。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列国诸侯就会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造成管理混乱的军队就会导致敌人的胜利。

集注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梅尧臣曰:患君之所不知。孟氏曰:已下语是。张预曰:下三事也。]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李筌曰: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骥足,无驰骋也。贾林曰:军之进退,将可临时制变;君命内御,患莫大焉。故太公曰:“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杜佑曰:縻,御也,靡为反。君不知军之形势,而欲从中御也。故太公曰:“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梅尧臣曰:君不知进退之宜,而专进退,是摩系其军,《六韬》所谓“军不可以从中御”。张预曰:军未可以进,而必使之进;军未可以退,而必使之退,是谓縻绊其军也。故曰:进退由内御,则功难成。]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李筌曰:任将不以其人也。燕将慕容评出军,所在因山泉卖樵水,贪鄙积货,为三军帅,不知其政也。杜牧曰:盖谓礼度法令,自有军法从事,若使同于寻常治国之道,则军士生惑矣,至如周亚夫见天子不拜,汉文知其勇不可犯。魏尚守云中,上首级,为有司所劾,冯唐所以发愤也。杜佑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夫治国尚礼义,兵贵于权诈,形势各异,教化不同,而君不知其变,军国一政,以用治民,则军士疑惑,不知所措。故《兵经》曰:“在国以信,在军以诈”也。梅尧臣曰: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则众惑乱也。曹公引《司马法》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是也。何氏曰:军、国异容,所治各殊。欲以治国之法以治军旅,则军旅惑乱。张预曰:仁义可以治国,而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而不可以治国,理然也。虢公不修慈爱,而为晋所灭;晋侯不守四德,而为秦所克。是不以仁义治国也。齐侯不射君子,而败于晋;宋公不擒二毛,而衄于楚。是不以权变治军也。故当仁义而用权谲,则国必危,晋虢是也;当变诈而尚礼义,则兵必败,齐宋是也。然则治国之道,固不可以治军也。]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土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杜牧曰:谓将无权智,不能铨度军士,各任所长,而雷同使之,不尽其材,则三军生疑矣。黄石公曰:“善任人者,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陈皞曰:将在军,权不专制,任不自由,三军之士自然疑也。杜佑曰:不得其人也。君之任将,当精择焉。将若不知权变,不可付以势位。苟授非其人,则举措失所,军覆败也。若赵不用广武君而用成安君。何氏曰:不知用兵权谋之人,用之为将,则军不治而士疑。张预曰:军吏中有不知兵家权谋之人,而使同居将帅之任,则政令不一,而军疑矣。若邲之战,中军帅荀林父欲还,稗将先縠不从,为楚所败是也。近世以中官监军,其患正如此。高崇文伐蜀,因罢之,遂能成功。]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李筌曰:引,夺也。兵,权道也,不可谬而使处。赵上卿蔺相如言:“赵括徒能读其父书,然未知合变,王今以名使括,如胶柱鼓瑟。此则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赵王不从,果有长平之败,诸侯之难至也。杜牧曰:言我军疑惑,自致扰乱,如引敌人使胜我也。孟氏曰:三军之众,疑其所任,惑其所为,则邻国诸侯因其乖错,作难而至也。太公曰:“疑志不可以应敌。”何氏曰:士疑惑而无畏则乱,故敌国得以乘我隙衅而至矣。张预曰:军士疑惑,未肯用命,则诸侯之兵乘隙而至,是自溃其军,自夺其胜也。]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知胜:预见胜利。②识众寡之用: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采用不同战法。“识”,汉简《孙子兵法》作“知”。

译文

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知道可以开战的实际和不适合开展的情况,能取得胜利;了解敌对双方兵力的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取得胜利;国君和臣民、将帅和士卒有共同利益的,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集注

故知胜有五:

[李筌曰:谓下五事也。张预曰:下五事也。]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李筌曰:料人事逆顺,然后以《太一遁甲》算三门遇奇五将无关格,迫胁主客之计者,必胜也。孟氏曰:能料知敌情,审其虚实者,胜也。王皙曰:可则进,否则止,保胜之道也。张预曰:可战则进攻,不可战则退守;能审攻守之宜,则无不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李筌曰:量力也。杜牧曰:先知敌之众寡,然后起兵以应之。如王翦伐荆,曰“非六十万不可”是也。杜佑曰:言兵之形,有众而不可击寡,或可以弱制强,而能变之者胜也。故《春秋传》曰:“师克在和,不在众”是也。王皙曰:谓我对敌兵之众寡,围、攻、分、战是也。张预曰:用兵之法,有以少而胜众者,有以多而胜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则善。如吴子所谓“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是也。]

上下同欲者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李筌曰:观士卒心,上下同欲,如报私仇者胜。陈皞曰:言上下共同其利欲,则三军无怨,敌可胜也。《传》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也。王皙曰:上下一心。若先縠刚愎以取败,吕布违异以致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何氏曰:《书》云:“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商灭而周兴。”张预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

以虞待不虞者胜,

[李筌、杜牧曰:有备预也。孟氏曰:虞,度也。《左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待敌之可胜也。陈皞曰:谓先为不可胜之师,待敌之可胜也。张预曰:常为不可胜以待敌。故吴起曰:“出门如见敌。”士季曰:“有备不败。”]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也。李筌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胜,真将军也。吴伐楚,吴公子光弟夫概王至,请击楚子常,不许。夫概曰:“所谓见义而行,不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败之。审此,则将能而君不能御也。晋宣帝拒诸葛于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节军门,曰:“敢问战者,斩。”亮闻,笑曰:“苟能制吾,岂千里请战?假言天子不许,示武于众,此是不能之将。”杜牧曰:尉缭子曰:“夫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故兵者,凶器也;将者,死官也。”杜佑曰:《司马法》曰:“进退唯时,无曰寡人。”将既精能,晓练兵势,君能专任,事不从中御。故王子曰:“指授在君,决战在将”也。张预曰:将有智勇之能,则当任以责成功,不可从中御也。故曰:阃外之事,将军裁之。]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

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主将了解敌我双方各种情况的,多少战争都不会有危险。殆,危险。

译文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

集注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李筌曰:量力而拒敌,有何危殆乎?杜牧曰:以我之政,料敌之政;以我之将,料敌之将;以我之众,料敌之众;以我之食,料敌之食;以我之地,料敌之地。校量已定,优劣短长皆先见之,然后兵起,故有百战百胜也。孟氏曰: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张预曰:知彼知己者,攻守之谓也。知彼则可以攻,知己则可以守。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苟能知之,虽百战不危也。或曰:士会察楚师之不可敌,陈平料刘、项之长短,是知彼知己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李筌曰:自以己强,而不料敌,则胜负未定。杜牧曰:恃我之强,不知敌不可伐者,一胜一负。王猛将终,谏苻坚曰:“晋氏虽在江表,而正朔所禀,谢安、桓冲,江表伟人,不可伐也。”及坚南伐,曰:“吾士马百万,投鞭可济。”遂有淝水之败也。陈皞曰:杜说乃是出兵无名,而伐无罪,所以败也。非“一胜一负”之义。王皙曰:但能计己,不知敌之强弱,则或胜或负。张预曰:唐太宗曰:“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不利乎?”所谓知己者,守吾气而有待焉者也。故知守而不知攻,则胜负之半。]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李筌曰:是谓狂寇,不败何待也。杜佑曰:外不料敌,内不知己,用战必殆。梅尧臣曰:一不知,何以胜?王皙曰:全昧于计也。张预曰:攻守之术皆不知,以战则败。]

战例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受为了做好北伐曹魏条件,决定先平定经常袭扰蜀汉南境称为南蛮的少数民族,南蛮头领叫孟获。诸葛亮率兵到了南蛮之地,双方开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诸葛亮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孟获的副守,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守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诸葛亮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很是怨恨孟获。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趁其不备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这样诸葛亮用计第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蜀汉将士们都有些想不通,都认为不应该放走孟获。诸葛亮却着眼长远安定,要以德服人;以武力征服还会再起反叛。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

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被第四次俘获。诸葛亮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锋,因跟随孟获也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服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并将其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 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质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第二天,诸葛亮正要分兵缉擒孟获,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诸葛亮寨中投降,诸葛亮知道是假降,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彻底感服诸葛亮,于是投降蜀汉。诸葛亮也非常信任孟获送还图籍,让他仍旧管理南蛮之地,孟获十分感动。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诸葛亮以军事为辅恩服为主,彻底解除了蜀汉南境的隐患,攻伐不以消灭为战胜,赢取这次堪称是完胜的战争。

刘邦灭秦之战

秦朝到了二世皇帝胡亥,各地起义反抗秦朝的暴政,众多义军拥立楚国公族后代楚怀王,回复楚国政权统领各路义军,楚怀王制定攻秦方略,命令各路义军“先入咸阳者封王”。前207年年初,刘邦率起义军来到了高阳。这里有一位智士名叫郦食其来见刘邦。因听说刘邦看不起儒生学者,见面直截了当对刘邦说:“刘邦你想夺取天下吗,那你就应当尊重长者!”刘邦听了一惊,非常客气向他道歉。郦食其转怒为喜,献策说:“你现在兵少力微,若以如此之兵力攻打强秦,好比飞蛾扑火,自投罗网。”刘邦连忙请教良策,郦食其说:“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是交通要冲,秦兵在此有大量积谷。不如先取陈留,招兵买马,扩大队伍。”并自告奋勇前去劝降,说,如若劝降不成再攻打,自为内应,大功必可告成。刘邦大喜,依计而行,果然很快攻下了陈留。刘邦的队伍得到了大批给养和扩充,为进军关中打下了基础。

刘邦攻南阳,南阳守龆齮败走宛城。刘邦欲越宛城,直取关中。张良谏曰:“沛公虽想急于入关,秦兵还有很多,途中还有很多险关。现在不拿下宛城,宛城就会从后攻击,前面又有很强秦朝军队,这是很危险的做法。”刘邦于是连夜引兵还,围攻宛城。宛守龆齮想要自杀,舍人陈恢出城进谏刘邦降服龆齮,否则就要誓死坚守宛城,刘邦接受了陈恢的建议,接受了龆齮投降,封为殷侯。陈恢献策有功,封千户。于是刘邦引兵而西,后面所过城池都因刘邦善待龆齮,献城投降,刘邦率军很快到了关中。刘邦遣魏人宁昌使秦,未还,章邯已降项羽。赵高杀二世,遣使于刘邦,欲约分关中,刘邦不许。秦子婴杀赵高后,遣将守峣关。刘邦遣郦食其、陆贾说秦守将以利害。秦将欲从,刘邦乘其懈怠,绕峣关,逾蒉山,大破秦军于蓝田南,又破秦军于蓝田北,秦军彻底瓦解。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秦亡。刘邦进入咸阳。被封为汉王。

刘邦采纳众多良言善谋,兵不血刃通过众多关隘,所以能先项羽攻进咸阳,获得了民心。

诸葛亮出祁山以弱攻强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托付诸葛亮,此时魏、东吴、蜀汉三国相持几十年,蜀汉历经关羽失荆州,又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实力被大量消耗。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

228年春,诸葛亮故意扬言要从褒斜谷道出击进攻郿,命令赵云、邓芝率偏师占据箕谷,吸引魏将曹真部队的注意力;而孔明本人暗中带主力从西北沿山路出其不意攻击祁山(甘肃礼县)。诸葛亮声东击西带领重兵杀出秦岭,占据咽喉、切断陇右与东方的联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守军和官吏叛魏降蜀。魏明帝命名将张郃作为统帅指挥魏军向西反击。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主力失利后诸葛亮被迫撤回汉中据点;赵云所部也败给曹真,赵云亲自断后、烧毁栈道,撤回汉中。

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围攻陈仓(今宝鸡),魏国关中统帅曹真带大军与蜀军对抗,蜀军攻不下坚城、粮草供应不济,退还汉中。

229年,诸葛亮派部将陈式进攻汉中西边的武都、阴平,魏军援救时诸葛亮率大军亲自成功拦截,魏雍州刺史郭淮力量不足撤退,这两个的边郡被蜀汉占领。

230年秋魏军大举三路兵马进行反击,计划收复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两国未经大战,因大雨连月、道路难行,魏军主动撤退。

同年诸葛亮派大将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在阳溪地击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

231年,诸葛亮率军再出祁山,还发明了木牛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扎营自守。司马懿和张郃联袂救援,两军形成对峙。蜀军因旷日持久、兵粮不继,再次无功而返。

234年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顺利杀出斜谷道北口(陕西眉县西南秦岭山口),占领武功五丈原(歧山南),魏国大军在司马懿率领下于渭河南岸设防。这次诸葛亮调整了战略,分兵屯田于渭水北岸,准备打持久战,想办法拿下凉州各郡,再找机会进军关中长安。不曾想八月份诸葛亮病逝军中,年方五十四岁。蜀军诸将根据丞相生前安排按计划撤退。

蜀汉在诸葛亮主导国政期间,连续几次对曹魏发起冲击。由于连续征战劳师动众,以弱攻强,因此收效甚微。客观上也消耗了蜀汉实力。虽然在诸葛亮在作战指挥中除了任用马谡守街亭失误没有其他失败,但在战略上却被后世提出很多质疑,魏当时的实力远胜于蜀汉,又有司马懿、张郃等多位军事人才,历经曹操和曹丕两代经营,民心不散,曹明帝又没有失政,蜀汉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显然不具备战胜曹魏的条件。反而造成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被迅速攻破。

土木堡之战

土木堡之战,是明朝与蒙古瓦剌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明朝明英宗亲征率领50万人马被蒙古三万铁骑屠杀殆尽,其惨烈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蒙古瓦剌首领也先表面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以保和好;暗中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1447年,瓦剌“太师淮王”派贡使2000人进京朝贡,却谎称3000人来冒领粮食,操纵朝中大权的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当年七月蒙古瓦剌也先以明朝刁难其贡使和毁弃婚约为借口,倾尽全力派出四路大军南下侵扰明朝:命脱脱不花可汗率东路攻辽东,阿剌知院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另遣一部为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也先亲自率精骑攻大同。11日,也先率师进至猫儿庄(今山西阳高西北),击杀了大同参将吴浩。败讯传到朝廷,当时年仅23岁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图求边功竭力怂恿下,不顾兵部尚书邝埜、左侍郎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等文武重臣再三谏阻决定亲征。1447年7月17日,英宗和王振仓卒率领大军号称50万前往大同迎战瓦剌骑兵。也先侦知明军主力出征,且行阵如蚁,首尾难顾,于是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伏塞外,纵容明军兵骄,寻机待战。二十八日,明军到达阳和(今阳高),亲眼看到了尸横遍野,全军将士十分惊恐。八月初一兵至大同,王振不见瓦剌军踪影,急欲北进,炫耀兵威。这时,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密报王振,瓦剌兵势非常强悍善战,且大同以北各地明军都遭到惨败,大军若继续北行,正好中了瓦剌的计谋。王振遂定回师。初三,明军开始按既定路线由蔚州(今河北蔚县)经紫荆关返京师。军行40里,王振擅改行军路线,令全军折向宣府,经居庸关而返。将士急行军往返辗转宣府、大同间,饥渴疲惫。也先察知明军改道北行,指挥混乱,断定并非用计,立即改变设伏的策略,发挥蒙古骑兵灵活机动的特点,挥师突入长城,跟踪追击。13日,追至宣府西侧,一举击败明军后卫吴克忠、吴克勤部。听说明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领兵4万来援,又迅速转兵,在明援军必经之地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设伏待机。

14日下午,明军主力退至四面环山、水源缺乏的土木堡。其地道路不良,大军机动困难。王振以辎重未到,下令大军扎营等候。邝埜认为追兵不舍,形势危急,多次建议大军速入怀来卫城,均被王振拒绝。邝埜面见英宗,奏请车驾迅速进入怀来,以此保证安全。王振怒斥邝埜不知兵事,强令大军扎营。当晚,瓦剌军占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15日,也先遣使议和,行佯退之计,麻痹明军。明军断水两日,兵马饥渴难熬。英宗和王振急欲摆脱困境,遂遣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王振下令全军移营觅水,人马争路,相互践踏,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明军惊恐,指挥失灵,未经几战即全军溃不成军,死伤数十万。英宗被俘,随同出征的将臣张辅、邝埜等50余人全部阵亡,王振被部将所杀。史称“土木之变”。

50万军队对抗几万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明朝国力也非蒙古瓦剌能比,却遭致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这就是统帅明英宗和太监王振根本不懂军事造成的,并使当时的明朝陷入极度困厄的情况。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东吴之间争夺荆州的一场战役。东吴杀了蜀汉大将关羽,夺回了荆州。接着蜀汉另一位大将张飞也被部下杀害,逃往了东吴。蜀汉主君刘备在损失了进攻中原的前哨阵地荆州和两员大将之后,痛恨东吴,于是决定攻打东吴复仇并夺回荆州。

221年,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东吴主君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只好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果断地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军。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3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东吴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陆逊坚守不战,破解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深入吴境驻军在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于是制订了火攻计划,开始对蜀决战。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白帝城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他又顾忌曹魏方面乘机袭击后方,于是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蜀汉和东吴的当时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多,又有一个实力是两家总和的曹魏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东吴主君孙权又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且人才济济,根本没有战胜的条件。大局属于蜀汉和东吴联合牵制曹魏的形势,同时有三家相持阶段。而刘备盛怒之下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认识全局形势和敌我的情况,贸然发动战争,最终遭到了惨败。 P+UurlJb4OriqitTEhXoUJZASz/U3qi/1ArH1uc7FbF7WxcJg6a83U5KOjZkgZ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