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水十三
新浪微博|伊水十三
伊水十三,生长于南方小城,性格闲散不受束缚,文风偏温柔细腻,热爱自由的浪漫,以“喜欢”为下笔第一准则,愿你我永远灿烂。作品《余烬燎原》现已上市。
步入大学许久,我和他久违地通了电话。
毕业后我们一南一北,相隔千里,还真找不到见面的机会。
电话那头传来风声,他笑着说他刚从图书馆出来,问我有什么事,我犹豫了一下,慢吞吞地说:“室友们都在和男朋友打电话,我也想应个景,找人说说话。”
他听后又笑了一声,也没有继续问,跟我说“好啊,那就聊会儿”,吊儿郎当的语气跟以前一模一样,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人一脸混不吝的表情。
明明是想要的答复,我却因为他毫无察觉般的轻松语调倏然有些迷茫。
我仍不知道,他到底明不明白我的心意。
这时再回顾那些年,我才发现,我那段短暂的暗恋好像确实出了点问题。
上课偷偷换座位坐到他旁边是为了研究同一本练习册,晚上捧着手机与他彻夜长谈是为了请教学习的方法,晚自习后只剩两个人的教室里最多的对话是“你做到第几题了”……
简单来说,别人的暗恋是想方设法离对方更近一点,而我的暗恋是想方设法在成绩排名上比他高一点,然后走到他身边撂下一句:“看吧,这次我赢了。”
谁能相信这是暗恋啊。
天生的极强胜负欲使我很难示弱,以至于后来就算我在朋友面前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对他的喜欢,任朋友前去转告起哄,他也只是一笑而过,仿佛只当是玩笑,或是认为这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喜欢”。
自那之后,我也说不清我这到底算是暗恋还是明恋,便自我安慰似的当作他并不知道。
有几次,我差点儿破罐子破摔地想要挑明,却发现我的勇气还没有足到能面对面地向他讨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有时候甚至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需要答案的事情,我喜欢我的就够了。
于是,我们便保持着“好朋友”与“竞争对象”的关系,带着尽人皆知、我也从不隐藏的“暗恋”,相安无事地走过了那几年。
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常在社交软件上聊天,就算没再见面,也不见生疏。
宿舍里室友们打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我把自己藏进被窝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着天,听他说他那边的冬天常常下雪,是和南方完全不同的景致。
想起曾看过的一些雪地上的绘画,我一时兴起,半开玩笑地问:“有机会的话,你能不能帮我在雪地上写上我的名字?”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配合我思考,而后有些苦恼地说:“现在没什么雪了,等明年?”
我以为这只是搪塞的借口,也没当回事,三言两语便将这事揭了过去。
毕竟,一年太长了。
转眼,第二年也过去了。这一年里,我们因为忙着各自的事情,聊天的频率再不如曾经,但我依旧没有喜欢上别人,提到喜欢的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还是他,即便我已经渐渐弄不清自己到底还喜不喜欢他。
仔细想想,我也没有那么忙,明明有那么多可以找他聊天的机会,却都被我刻意忽略了。
我在顾虑什么呢?
我们离得太远了,隔着屏幕,这头的我不知道他是否还在想念我,更不知道他身边是否已经有了别人。虽已释然,但我仍有点不甘心,只因我从没有得到过一个确切的答案,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喜欢过我。
立冬这天,我与室友去吃过饺子,回来才想起看手机,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来自他的未接电话。我有些疑惑地想回拨,这时社交软件上弹出了消息提示,同样是来自他的。
我顺手点开,当看清楚聊天界面上的那张图片时,心脏重重的跳动取代了一切。
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好像也没有关系了。
因为,这一年北方的初雪夜,他真的在宿舍楼下的雪地上写下了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