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様
新浪微博:@-必甜-
今様,
佛系甜文作者,少女心常驻,
喜欢写温暖的人物和故事。
《我见玫瑰》现已全国上市。
《不瞒你说》现已全国上市。
又感冒了。
周六我打开文档,想码一会儿字,脑袋却一片空白,思维完全衔接不上。于是我干脆睡了一觉,醒来,找一部电影看。
我看电影的口味和听歌一样杂,一阵儿一阵儿的,可能这阵子生活平淡,就特别偏爱悬疑犯罪类的影片——《穆赫兰道》《低俗小说》。下雨天,或者不太想动脑子的时候,我就裹张毛毯窝在沙发里,看《情书》《沉静如海》《小偷家族》。
这次看的是《四月物语》。
岩井俊二是真的很会拍暗恋,全片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一如既往地像散文诗,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里面。真的会被松隆子结尾那个雨天小红伞的造型美到,那一句“你很出名啊,对我来说”,像一笔淡淡水彩,含蓄又直白,一下撞动人的心弦。
我和朋友说,日式的含蓄美学,好适合拍暗恋。《四月物语》整个片子,前半段都在描写女主一个人的生活,自我介绍、看电影、逛书店、独居、打破和邻居之间的陌生状态,冗长又平淡,让人看一半忍不住退去搜索,确定它讲的是暗恋,而不是羞涩少女来到陌生城市的成长日记。
一切悬念在结尾才揭开,原来从一开始,女主来到东京念书,就是因为那个暗恋多年的学长。或许,他在别人眼里不够帅气、不够耀眼,却点亮了她的青春,让她发奋努力,考上了原本遥不可及的武藏野大学。
整部电影多像我们的少女时代,藏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独属于自己的平静日子里,羞涩着假装不在意,却在心里翻涌着滔天骇浪。这种惊涛骇浪,甚至能催化出无比强大的勇气与毅力。
念高中的时候,朋友喜欢过一个学长。他们不同届,可是班里却有好多人知道他——成绩好,人风趣,竞赛奖拿到手软,很会策划活动,后来导演了他们那届的毕业班MV,也会拉小提琴。
他阅读涉猎很广,一起在社团工作的时候,她偷偷记下那些书单照着买,可是,到毕业,也没能鼓起勇气和他聊上一两句。他人缘很好,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阳光爽朗,身边总是不缺人环绕。
像是《四月物语》里的榆野一样,朋友也没有表白,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
整整两年,两人说过的话屈指可数,直到高考结束,她鼓起勇气,主动找学长聊天,稚拙又孜孜不倦地找话题——多是一些问题,比如,哪个专业更好一些,哪所大学更适合我一点。
学长也很温柔,有问必答。
也许是被这种纵容所鼓动,朋友在某一天里,终于鼓起勇气表白,她用了一组照片,存在空间加密相册里,密码是“42”,请他去看。
学长看完,回复是:“谢谢,其实我已经猜到了。”
她讪讪地笑:“也是,我太明显了。”
话说到这里,婉拒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不过,朋友很神奇地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学长太温柔了,他没有忙着撇清关系,又问:“密码是‘42’,你也喜欢《银河系漫游指南》吗?”
她愣了愣。
她哪里懂,那会儿连这本书都没听过,密码设置成“42”,只是因为相册里有 42 张照片,这样的巧合而已。
莫名地,生出一种自卑心理,她一个字一个字打过去,解释清楚——这是个小乌龙。
之后,朋友去看了《银河系漫游指南》,知道它是一本科幻小说,知道了“42”这个梗。彼时学长已经去了港大做交换生,偶尔会发朋友圈,时间很“阴间”,总在半夜一两点发动态,往往是在建筑工作室,搭模型的一张日常照片。
朋友骤然产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就好像高中时代,她没读完他的上一本书,他已经开始看下一本,她知道了“42”的意思,却错过了与他心灵共振的那一秒。
此刻,他的生活又一次对她陌生起来。
很难形容朋友的动机,或许是崇拜,或许是向往,或许是打心底里还是想追逐某个人,她也开始成天泡图书馆,阅读大量书籍,像榆野一样发奋念书,最后也成功交换去了香港某大学。
我期待着后续,比如,两个人在书店相遇,像《四月物语》一样。
但是没有。
那些短暂的缘,早已搭载青春这趟列车飞远,朋友没再遇上学长,可是,和我提起他时,明明是BE的初次暗恋,她却满足得要笑起来。
她说,能喜欢他,我觉得好幸运。
也是这一刻,我忽然更理解了那句话的意思——我们要喜欢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人。你们或许不会在一起,可他的光,依然会长久地照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