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这个重要论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无疑在政治地位、公信力、组织网络等方面具有极为明显的组织与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机制设计,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与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基层治理过程中的领导效能。

作为上海城乡发展中的关键区域,浦东新区的城乡构成元素复杂,又是多个国家级重要改革试验区的承载地。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基层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任务繁重,社会治理的目标与要求都很高。在此背景下,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浦东新区走出一条社会治理新路子的工作基础和关键路径。可以说,党组织领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否充分发挥领导效能,是衡量城市基层党建水平的主要标准。

将基层党建领导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活力与效能,需要遵循制度的规律性,以科学化的态度和手段为基础。从浦东新区的基层党建实践来分析,基层党建所能够发挥的关键治理功能,就是弥补基层社会治理失灵问题,包括承载治理过程、连接治理主体、协调治理行为和汇聚治理资源等。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体系、路径与风格,是基层党建履行领导功能的重要策略和保障。

第一,基层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灵魂与支撑力量。中央明确提出基层党建是社会治理的“红线”,强调将基层党建的内在政策精髓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浦东新区的基层党建将“红线”精神有效渗透到党建工作体系中,这样基层党建的“红线”意识,被具象化为工作风格、工作载体和工作项目。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党建的精神实质在具体的项目操作中得到贯彻;党建“红线”精神在各种基层治理活动中,得到科学与精准化的运用,与治理效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党建“红线”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底线,基层党建确保了治理创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党建“红线”同时也是基层治理的基准线,党建体系为社区治理提出发展基准与衡量标准。同时,基层党组织体系也成为社会治理的支撑结构和内在骨架;党建“红线”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供给线,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资源汇聚,以及治理行为调节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资源供给功能。

第二,基层党建体系是承载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与组织框架。党的组织优势来源于统一、高效的领导机制,以及纵横贯通的组织体系。浦东新区运用科学化的方法进行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发展出基层党建的五级工作体系,即纵向联动和横向协作的党建体系,体现出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呼应了城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要求。在这一相互支撑和联动的工作体系中,鼓励跨域跨界协作,推进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的协作互补。同时,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向城市新兴领域拓展,以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方式,扩大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合作面。

第三,基层党建需要遵循精准化的建设路径,聚焦关键问题,集中体现党建的治理效能。基层党建的科学化策略,应当选择最关键环节并精准发力。在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大项目中,力求精准施策;要求在投入产出上,精准考量;对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发展态势,需要实现精准监控和精准引导。浦东新区基层党建的科学精准化运行,体现在基层治理的着力点和治理定位上,围绕居民急难愁盼的服务需求和社区重大事件,整体化提升基层治理能级。

第四,党建工作需要明确建设目标,科学评估实际工作绩效。浦东新区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中,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提升党建工作成效,逐步探索以量化方式和可控手段,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评估体系。根据目前的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现状,可将党建制度化水平、党组织凝聚能力、党组织辐射能力、党员群众的组织认同度等作为党建工作绩效的评估指标。基层党建成效重点体现在党员、群众对城市党建的知晓度和认同度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自上而下的评估向自下而上的评估转变,使硬性衡量指标逐步向党员群众的主观感受指标转变。

(彭 勃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L5AcemZe1g6yBoxNq/HsjFkU1rj7smO2qjC8ASN8Q2/xDdMCekqypFQ3XpJzCa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