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移动金融发展趋势
——5G带来新机遇

(一)金融科技全面支撑移动金融快速发展

“金融科技”目前已是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转型变革的关键词,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力图以最前沿科技手段为支撑,辅以轻量化的敏捷部署、差异化的客户细分、线上化的风控机制等有效手段推动移动金融快速发展。

1.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推进移动金融发展

当前金融科技对移动数据的应用,从移动大数据分析,逐渐向增强客户认知能力转变,以达到精准服务客户、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其关键是发掘大数据中的“智慧”,把数据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以此为基础为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移动产品和服务。例如,在客户行为分析、日志分析以及精准用户画像基础上,为客户推荐定制化金融产品。

同时,大数据技术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推动了客户评级、信用卡、反欺诈等领域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再加上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合作,整体推动了信息的共享,并丰富了数据的宽度和厚度。

未来移动金融应用将全面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供给客户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应用,同时不断提升利用数据协助进行风控的水平。

2.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加智能的金融服务

人工智能在移动端的崛起不是偶然,它从应用、运营、风控等多方面推动了移动金融智能化的转型。在移动支付方面探索指纹、人脸、智能语音ID、虹膜验证等生物识别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短信验证码功能;在智能服务方面,各种语言输入、AI的植入,使人工智能在移动端的应用更具人性化和科技感;在智能外设方面,以“万物互联”的思想向外延伸,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加速移动金融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技术探索,是把握并引领移动金融未来科技化的发展方向。

3.构建更加开放的金融平台

打造开放发展这个战略支点,是未来移动金融实现互联网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深化各行科技转型的重要手段。面对移动互联新常态,如何“走出去”和“请进来”,让建设移动金融的道路越走越宽,是近年来各家机构的重中之重,关键就是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合作创新”,从而实现数字化金融服务在客户生活中的常在线。

4.借助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是传统银行优势注入移动金融领域的关键

借用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说的话,“科技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东西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一切都在增长,只有人类的注意力是固定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用户时间越来越宝贵”。 反映在移动金融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提升移动金融产品的实时性和便捷性的关键,所以借助新兴技术赋能更多金融服务场景,将传统银行优势注入新兴金融服务领域,才能更好地在移动金融市场中发掘生存空间。

(二)移动金融进一步加速普惠金融,场景金融发展

移动金融的可获得性和服务便捷性持续提升,将有效助力破除普惠金融服务难题,惠及C端和小B端客户。

1.移动金融服务成本将持续下降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普及范围继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出台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网络提速降费等政策,移动金融服务获取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另外,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不断丰富移动端金融产品线,优化支付和融资类产品,推出保险及公益类产品,将使广大地区、各类客群享受到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移动金融技术变革将持续深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移动金融与智能语音、生物识别等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支付宝曾宣布,2018年“双十一”期间,六成用户通过指纹或刷脸方式进行支付,生物认证在支付场景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业界普遍认为“刷脸支付”有望取代二维码支付成为新的主流支付手段。可以预期,随着各类智能化手段的深入应用,移动金融将惠及更多场景,为更多特殊客群提供便利服务。

3.移动端应用继续占据流量主入口,将在场景金融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聚合G端和大B端客户

场景金融将过去对B/G端客户提供的直接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为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手段,与B/G端客户共建生态,并嵌入金融服务的新模式。移动端作为C端客户消费、社交的主渠道,将成为各家机构争夺场景金融的主战场。移动金融在产品体系、服务流程、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将有助于推动场景金融进一步发展。

(三)移动金融安全成为行业焦点

移动金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移动金融市场的需求加速增长,移动金融App的开发与应用也呈几何数量递增,移动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博弈中发展,安全问题越发引起重视。移动安全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网络安全威胁来源的“头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日渐多样化,以及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移动端承载了比以往更多的数据信息,其中不乏敏感信息,这也招致了大量外来者攻击。

1.针对移动App持续不断攻击对移动金融行业造成了极大威胁

反编译、病毒植入、越权攻击、信息截取、钓鱼等攻击给移动金融行业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影响了企业声誉,而且黑产的攻击和手段也在快速迭代,使防御难上加难。随着公共WiFi数量的增长,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根据安全公司Wandera的研究,企业中,移动设备使用WiFi的概率接近使用流量的三倍,其中有近1/3的设备会连接到开放且不安全的网络,并且有4%的设备在近一个月内遭到过中间人攻击。调查显示,在公共网络覆盖的区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供应方愿意主动为他们的网络提供安全防护。

2.金融、支付、清算等机构正在强化自身移动App安全性

为了保证金融App的安全性,各机构建立一套完备的应用安全防护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加强源代码缺陷静态分析检测,对目标代码从语法、语义到数据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静态分析。二是加强代码的安全审计,将App安全设置为投产上线前的一道关卡。三是加强对产品的测试,对产品兼容性、性能、安全渗透等方面进行充分测试,为产品安全保驾护航。四是对App进行全方位加固。采用安全防范技术对移动应用采取App、SDK、H5、传输协议等方式加固,确保应用安全。五是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风控,使大数据技术与App安全有机融合。

移动App的安全将成为金融业信息安全最重要的课题,各种安全防护的技术手段、管理要求等会逐渐重塑金融行业现有的信息安全整体架构。

3.监管机构启动了App安全标准化相关工作

早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办法细则》等文件,肯定了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然而随着科技创新使移动金融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倍增,监管难度增大,监管机构对于移动金融产品其行为的指引和保护作用不强,各类法规也存在约束力不够的情况。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移动端安全的监管力度。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支付安全风险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等都对移动端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提升移动金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保障移动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移动端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与客户交互的方式越来越多,针对移动金融监管及标准化的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四)流量为王到“留”量为王,App营销策略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各类企业纷纷加入线上流量的争夺,见证了从线下到线上、从渠道为王到流量为王的转变。从PC到移动互联网,一批搭乘流量红利快车的互联网巨头急速崛起,谁能吸引更多流量、谁拥有更多的流量,谁就能在这个时代里赚钱。“流量为王”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不二法则。然而人们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从流量走向变现的路也越来越坎坷。在保持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人口红利已被渐渐消化,线上用户规模增长减缓,增量上升空间十分有限。流量获取已经越来越困难,获客成本也是居高不下。毕马威《2018中国零售服务业白皮书》提到,近年来线上获客成本不断上升,头部电商的平均线上获客成本突破200元,已超过线下获客成本。但是互联网越发达,信息越过剩,获得关注就越困难,广告的转化率变得越来越低。于是,获取新流量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的同时,单位流量的价值也变得越来越低。

在增量无法再持续提升的时候,从追逐“流量”转变为追逐“留量”,深挖“留量市场”的增长潜力,重视顾客终身价值,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命题。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退,各大巨头都在加速推进会员制,试图将已有流量资源紧紧攥在手中,比如阿里借力“双十一”,正式推出针对“88VIP”会员的超级福利和超级权益,重新定义了传统的会员体系。会员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生意,在近几年的中国,各种形式的会员制玩法层出不穷。从2014年开始,各大视频、音乐平台的会员制已经培养了年轻人消费会员这一产品的习惯,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知识付费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携程、途牛、同程艺龙也在旅游行业进行付费会员的尝试。付费会员已经渗透各个生活领域。付费会员在2018年迎来蓬勃发展,甚至有行业声音称2018年可以被看作“中国的会员消费制元年”。对用户来说,购买付费会员是为了获得更优惠的价格、更优质或个性化的服务;对企业来说,当流量获取变得越来越艰难,付费会员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也成为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关键。

供给过剩的时代,会员制、网红店、买手店等都是基于用户的信任,帮助用户做筛选。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和福利,用户愿意长期固定留在这个地方进行消费。真正的信任经济正在到来,在这个时代,“留量”可能才是生存之道。

(五)5G技术加速移动金融发展

5G成为国家意志和下一个十年的战略高地,成为各国数字化战略的先导领域。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结合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5G迎来发展历史机遇。与4G相比,5G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及通信架构,它可提供峰值10Gbps以上的带宽、毫秒级别的超低延时及高密度设备连接,并将成为各国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为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注入新的活力。

真正意义上的5G带来的改变并非仅局限于通信层面,重要的是它将万物更加广泛、智能、安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为B2C向B2X演进搭建了桥梁,新的融合与关联才是为金融服务带来创新升级的关键。从科技角度来说,现有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技术、区块链等都将在5G的基础上,释放更多、更大的能量。

5G带来最直接的体验。在汇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场景中经常会遇到等待交易结果的情况,有时还可能因为超时而交易失败。5G的到来,将通信延时降低到1毫秒,比以往缩短了几十倍。现有的金融服务流之间的延时等待,用户将几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5G突破传统网点限制。传统银行网点模式中,排队太久、去网点不方便等问题也在影响人们对银行的评价。未来,可以在5G技术的基础上结合AR、VR等沉浸式技术打造虚拟的银行网点,与生物识别、远程实时视频互动等场景结合起来,创新银行与客户的互动模式,将线下网点的操作升级为线上办理,突破时空的限制。客户无须跑到银行网点,在任何地方通过便携设备即可享受极致的金融服务。

5G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接口。5G赋予了万物互联的能力,现在物联网的体量和场景都将变得更加庞大和广泛。也就是说,未来的“物体”可能成为社会的一员,物与人可进行智能交互,可向金融机构发起支付、结算、投资等请求,数据请求的数量与频率都将呈现指数级的飙升。由此,面对更加智能的物,现有金融体系的交互界面、安全认证方式、交易流程处理等对外提供的服务的接口,都需要在更多层面上进行梳理,最后实现与智能物体的无缝对接。

5G促进智能化风险管控。5G背景下,大量智能设备会产生更加丰富多样的数据。金融企业可将收集来的普遍性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得出社会中的资金流向、投资热点、舆论聚焦等关键信息,从宏观上预防和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另外,针对特定用户的风险管控,可将其与相关的资产进行物联网管理,如个人的车子、房子,企业的生产线、仓库,帮助实现更高效的风险管控与经营。 CVadBguujMVXKAYk79GNLd+AiblJNIQRy2WEeNeOOQmWR0+N8uYOs9+gauqjPr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