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金融科技发展综述
——金融机构全面发力金融科技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深刻改变了我国金融业的服务业态和经营发展模式。金融业紧跟技术的高速迭代步伐,进一步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发展,使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金融业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有效地推动了金融的改革、创新和发展。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对金融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金融科技监管等方面提出新挑战。

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高度关注风险管理,落实金融监管要求,重视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金融科技研究和探索,应用科技前沿技术,将新技术布局延伸到传统金融业务难以覆盖到的金融服务场景中,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陆续与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金融科技领域行业深度分工的局面逐渐形成。

(一)移动金融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截至2018年底,我国独立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已达到12亿,规模几乎是北美地区的四倍。我国移动金融市场已经从数量增长逐步向质量增长转变,随着终端技术、5G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金融科技的持续推进,移动金融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场景驱动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表现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已将移动App作为其竞争的主战场,呈现智能化、平台化的发展思路,如银联云闪付App作为银行业扫码支付应用,主动杀入移动支付市场。各类移动端安全应用、无感支付、刷脸支付等体验型应用层出不穷。移动金融在创新与安全的博弈中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应用日渐多样化,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移动端也承载了比以往更多的数据信息,监管部门随之颁布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及要求,监管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说,2018~2019年,我国移动金融呈现明显的从发展“量”到提升“质”的转变,各机构围绕着客户体验、安全可靠以及金融科技应用,不断提升移动金融服务能力。

(二)金融云计算发展态势良好,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界公认的发展重点,各国政府积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快本国云计算的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全球信息产业企业不断加快技术研发、企业转型以抢占云计算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3.01%。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962.8亿元,同比增长39.2%,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市场,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会稳步增长,2022年将会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云计算在未来将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从政策环境看,政府积极推动云计算产业落地,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两部委联合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信息消费向纵深发展,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确了2020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的目标。

从标准环境看,为规范金融领域云计算平台的技术架构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和容灾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8月15日发布了《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 技术架构》(JR/T 0166—2018)、《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 安全技术要求》(JR/T 0167—2018)、《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 容灾》(JR/T 0168—2018)三项金融行业标准,此三项标准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牵头编写的关于云计算技术的行业标准,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基本要求,并形成基于此套标准的测评、评估机制。

随着金融行业“互联网+”战略实施,金融机构开始高度关注分布式云计算架构下IT的发展与应用部署。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比较强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偏向于私有云的部署方式,通过云计算技术建设弹性数据中心、云化备份灾备环境,通过云计算分布式架构和云原生技术实现云平台资源弹性伸缩,支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其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偏弱,所以通常采取行业云的方式,通过与可信受托机构的合作,以较低的成本、可控的风险快速实现业务的快速交付部署,节约科技成本。

金融行业的特性对云计算业务的连续性有严格要求。金融机构对IT系统的稳定性、可用性、网络延时以及数据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金融机构应当以同样的标准进行云技术选型和平台建设,以满足金融业务安全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监督管理要求。即将出台的等级保护制度2.0在1.0的基础上,注重全方位主动防御、动态防御、整体防控和精准防护,实现了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工业控制信息系统等保护对象全覆盖,以及除个人、家庭自建网络之外的领域全覆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国家标准的发布,对加强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提升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云计算给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实际上,得益于云计算这种创新的计算资源使用方式以及基于互联网标准的连接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云计算,将依赖计算资源运作业务,以一种更便捷、更灵活的方式聚合并按需分享,实现更高效、更紧密的多方协同。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业务模式,可以通过资源聚合、共享和重新分配,实现资源的按需索取,其中资源包括业务处理能力、信息甚至实物资源等。伴随互联网对生活和产业的深度渗透及金融科技的进步,全球金融服务线上化的脚步不断加快,融入场景、融入生态、开放协同逐步成为未来所有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的必然趋势。

(三)金融分布式架构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当前金融业正面向数字化全面转型发展,分布式架构逐步成为行业共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发力方向,分布式架构建设是各金融机构发力的重点。传统集中式架构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高频度、场景化、潮汐式、爆发式的新金融业务场景对金融业务架构的要求。

本章在金融机构及相关金融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总结概括了2018年提出的金融分布式架构三个关键——基础设施云化、数据分布化、业务服务化/微服务化,并结合业务连续性的要求、兼容老系统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金融分布式架构转型的关键。同时,提出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事务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的多模数据管理、混合负载及新硬件的使用,分布式事务的事务消息等。

各金融机构已基于自身情况开展分布式架构转型规划和实践。中国农业银行基于“分布式+微服务”的系统架及组件化的开发部署模式开发了行云缴费平台,中国民生银行自主研发具备九大功能的分布式核心金融云平台,农信基于微服务的中间业务云平台及PICC的分布式微服务技术体系。这些优秀实践不仅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给各金融机构规划分布式架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四)金融大数据引领创新

近年来,数据挖掘、数据资产管理等大数据技术及应用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产值将达到8080亿元。从金融行业看,金融大数据应用已经从前几年的“点”“线”阶段发展到“面”的阶段,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第三方支付等金融领域全面涌现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金融大数据已成为推动金融机构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政府层面加强金融大数据领域的顶层设计,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大数据产业扩张、跨机构行业间数据融合共享;不断建设完善征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成立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并定名“百行征信”;加强金融业数据治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关注金融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草案)》。与此同时,公安部首次开展大数据安全整治,促进大数据行业健康发展。

金融体系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特别是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围绕上述核心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全面运用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推进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聚焦普惠金融、数据通融、智能风控、创新服务等领域不断加强金融数字化创新。

金融与大数据的融合更加深入,这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和效率、加快金融数字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的方向发展。

未来,金融大数据会进一步扮演核心角色,在偏远地区发展、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改革推进方面,持续、高效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发展能力,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大数据也面临数据治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平衡发挥大数据价值与加强数据管理的关系将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金融智能向纵深发展

2018~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资本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人工智能产品全面进入消费级市场。二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将达到人类专家顾问级别。在金融投资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有取代人类专家顾问的迹象,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用智能投资顾问取代500名传统理财师的工作。在美国,老牌金融机构察觉到了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的改变,纷纷收购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服务公司。三是人工智能实用主义倾向显著,未来将成为一种可购买的智慧服务。四是人工智能生态雏形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五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严重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全球经济生态。

聚焦金融领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这些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能够弥补短板、提升效率、促进研发、严防风险、聚焦客户,不断推动金融智能向纵深发展,并产生更加高效、安全、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未来金融的形式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网点将萎缩且逐渐转型,而随着5G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升级,金融服务的接口会越来越多,自动化财务室、开放银行、知识图谱等正逐步变为现实,AI、5G、物联网等新技术让金融产业能更有效地触及用户。

2018年是历经蜕变的一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相关法律规范逐步完善,行政执法趋于严格。2018年也是孕育希望的一年,金融行业更加注重科学规划,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业行业技术规范制定有不少新突破,金融科技应用项目落地正在加速,金融智能化将全方位地改变金融机构,可以改变现有的运营体系、实现知识工程化,同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六)金融物联网产业生态初具雏形

2018年物联网技术呈现边缘智能化、连接泛在化、服务平台化及数据延伸化等多个新的发展特征,金融物联网标准与安全日趋完善。同时,随着物联网应用场景的拓展,金融物联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生态初具雏形。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由2008年的50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近1510亿美元,在连接数快速增长和梅特卡夫定律的作用下,金融物联网新一轮的应用已开启,落地增速加快,物联网在金融领域数字化变革中的赋能作用越来越显著。

在技术创新场景方面,金融机构如中国工商银行抢抓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机遇,将金融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总体规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大的领域,充分利用了模型、数据,通过集成仿真,在数字空间分别建立与之对应的数字孪生体,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双向反馈,通过模拟仿真,在新型数字化社交网点建设和科技设备孪生体管理等应用领域,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运行管理的优化,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持续提升物联网平台基础能力,为有效解决物联网等场景海量数据直连云端导致带宽成本高、处理时效差、数据隐私性低等问题,研究和构建“端边云一体化”的边缘计算体系,满足万物互联时代云端集中处理、边缘端分布计算的场景要求。在物联网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工商银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普洱茶溯源认证管理系统,践行产业互联网理念,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对公核心客户的实际工作中,切实解决客户业务痛点,解决传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客户企业,推动形成政企银合作的生态体系。2018年物联网金融实践收获丰硕成果。

未来,5G、AIoT及边缘智能等技术突破将为金融物联网赋予更多的可能,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技术,补齐技术产业短板,加速金融物联网应用场景落地,形成“促创新、保安全、定标准、建生态”的金融物联网新形态,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深化服务实体经济。

(七)金融区块链应用落地成为发展主旋律

2018年对全球区块链产业而言是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全球监管对“加密货币”行业出台了严格规定,但应用落地也成为发展主旋律,未来区块链会加速与实体经济结合,逐渐落地成熟。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区块链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区块链再一次成为全社会谈论的焦点话题。区块链作为一项增强参与方之间信任的技术,成为数字化时代连接各参与方的基础,也成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在应用落地方面,政府机构主导的应用表现良好,2018年8月,深圳税务局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指导下,联合腾讯、高灯科技在深圳市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深圳成为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试点城市,一年时间开票数量近600万张,金额近40亿元。2018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主导推动的“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正式上线,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上线一年多实现业务上链3万余笔,业务发生5000余笔,业务量约合750亿元。

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也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探索。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联合研发推出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BCFT),并已经吸引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及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加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设了U链福费廷业务系统,实现了信用证从开具到承兑全流程链上跟踪,并建立“福费廷区块链系统交易市场”。中国银联推出电子合约及存证平台,为机构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签约及存证解决方案,对电子合同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同时,招商银行联合多家机构共同建设标准分链,是一种面向节点运营方、开发人员以及DApp用户的开放许可链,提供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同时,招商银行携手中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了中建产业互联网协作平台,解决建筑行业供应链环节中所面临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流程不透明、融资风险大等痛点问题,共创建筑行业金融服务新业态。国泰君安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ABS业务中,解决市场上ABS业务多方参与、中间环节较长导致的关键数据易被篡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国再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再集团”)上线核共体“核·星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针对保险共同体成员单位多、业务流程复杂等问题,提升了业务数字化水平,为进一步推进再保险数字化奠定基础;中再集团、华泰财险和轻松筹网络科技公司三方共同打造“区块链+意健险”产品全链条整合项目,实现产品从销售、承保到再保的流程联通,整合产业全链条。

有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区块链相关的政策指引会越来越有利于行业发展,区块链技术发展将会越来越完善,应用探索也会更加深入,给金融科技创新带来更大帮助。

(八)金融网络安全成果与挑战并存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在金融行业中尤为重要,是我国重点保护的领域。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持续推动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变革,使金融运营成本降低、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但是相关安全投入不足,金融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较为脆弱,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同时,网络攻击的犯罪分子逐渐转向团体化和组织化,并且其攻击目的性更强,攻击手段更加专业化,越来越难以防范。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金融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和应用研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金融网络安全。

2018~2019年,全球网络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等使攻击实现难度大幅度降低,网络安全攻击频率和数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云、AI、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兴起,安全漏洞暴露增多,金融行业因具有特殊性,其网络安全更是遭受了极大的威胁。但个人信息保护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和监管要求的骤然提升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8~2019年,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的政策法规,使数据最为集中的大数据平台的安全防护得到重视和提升,威胁情报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提升了安全事件检测能力,也涌现一些积极主动应对的案例,并逐步深入应用领域。未来,金融企业仍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机制和平台建设,并密切关注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跟踪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运用新技术和安全管控机制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网络攻击,确保金融网络安全。

(九)监管层逐步力推监管科技的发展

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科技创新重塑金融业态,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更新监管规则以应对这些新的变化,相继出台了多份法律法规或指导意见。例如,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全国金融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标委”)发布关于征求《聚合支付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2018年8月,证监会正式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2018年10月,金标委发布关于征求《支付受理终端注册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2018年10月,《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出台。尽管如此,面对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相应的监管通常存在滞后的情况,主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仍然存在局限性。

为此,监管层逐步力推监管科技的发展,将其应用场景拓展到身份识别、市场交易行为监测、合规数据报送、法律法规跟踪、风险数据融合分析、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等六大方向。面对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新形势,未来需要在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规则和体系、出台对监管科技的规划、聚集全社会力量深化金融科技监管研究、持续强化合规科技和监管科技应用等方面努力。 rr0ao8RRzDaJkp5xOLWMv7/Oqxsu4bkh9mpdfRElEhjVgzSeNSrflmdwZqZDw+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