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燃烧的大洋

r0mzf+k1uW4pCLf+Ogqu+x9hqNb+mlckwrhu+bYKqhYumyc8zBcUm1lGmC7s025g

美国一心想要介入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海军突击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美国随即对德意日轴心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说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主流观点都是日本蓄意挑起战争,但如果仔细梳理分析当时美国的一系列战略举动,美国显然并没有那么无辜。

首先,现在基本上公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由于对战败国的苛刻处置和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不满,二十年的和平本质上就是短暂的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不满的主要是德国、日本和美国,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自然不用说了,日本和美国都因为得到的利益太少而非常不满,所以日本和美国都希望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重新洗牌。

只不过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广大民众都只想凭借美国与欧洲、亚洲有大西洋、太平洋相隔的地理优势,可以远离战火,根本不愿意介入欧洲和亚洲的战争。1937年10月5日,就在卢沟桥事变三个月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旧金山发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说”,还只是不指名地批评了日本侵略,就遭到了舆论的一片质疑和指责,美国“孤立主义”思想影响之强,可见一斑。

但是美国高层还是希望能够早日参战。早在1919年,根据《凡尔赛和约》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诸多权益和殖民地,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关岛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说:“日本控制了南洋群岛,实际上使我们对菲律宾的防御成为不可能。”

▲ 1935年德国重整军备,战争的阴影再次笼罩欧洲。

▲ 罗斯福签署《中立法》。

美国高层认为日本占领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是美国在太平洋向西发展的巨大障碍,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这时还只是20世纪的20年代!

1924年,美国军方制订了对日作战的战略预案《橙色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要旨就是一旦与日本爆发战争,就将海军的大部分兵力调到太平洋,以菲律宾为基地,展开攻势作战,确保对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1935年3月,希特勒公开宣布不再接受《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武装的条款,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积极开始扩军备战。五个月之后的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可以说,美国的《中立法》就是对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的回应,也是“孤立主义”思想最典型的反映。

不过,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太平洋上的战争阴霾越来越浓,在罗斯福等人的强烈推动下,美国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备战的措施。193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法》,在未来十年里拨款11.56亿美元,建造总吨位高达115万吨的18艘战列舰、8艘航母、45艘巡洋舰、150艘驱逐舰、56艘潜艇和3 000架海军飞机。

1939年又通过了陆海军拨款法案,追加建造2艘4.5万级的战列舰,并将陆军航空兵的规模扩大到9 000架作战飞机。

其次,美国逐步放弃了中立立场,开始越来越深地介入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尽管罗斯福总统在“孤立主义”的压力下不得不发表正式中立声明并宣布实施《中立法》,但是罗斯福在9月21日国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了修改《中立法》的提议,随后国会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中立法修正案》,取消原先的禁运条款,对武器装备和战略原料出口实行“现购自运”原则,也就是现金购买,自行负责运输。表面上看,这对于参战双方都是公平的,实际上这是打着中立的幌子偏向了英国,因为英国海军的实力远远胜过德国海军,如果是自行运输,德国海军既无法保障自己购买的物资安全运回德国,也无力阻挠英国将从美国购买的物资运回英国,这一原则其实就是利用英国的海上优势偏袒英国。

1940年8月,美国和英国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老旧驱逐舰,英国则把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使用99年,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

从表面上看,美国提供的50艘驱逐舰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超龄战舰,舰龄长性能差,和这些基地99年的租借权相比,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就算英国对护航战舰的需求再急迫,这样的交易也是亏大了。

但是老谋深算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之所以愿意拿这些基地来换50艘老旧驱逐舰,真正的用意就是让美国进一步突破《中立法》的限制,更深地介入战争。罗斯福也希望逐步摆脱《中立法》的桎梏,对于这样得了大便宜的交易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到了1941年1月,看到英国海军面对德国潜艇以“狼群战术”展开的海上破交,疲于应付,美国提出由美国海军来承担部分大西洋海域的海上护航任务。仅仅一个月后的1941年2月,美国又宣布将护航海域从西经60度扩大到西经26度,并开始承担从纽芬兰的阿金夏至冰岛海域护航。这样一来,美国海军几乎承担了整个大西洋海域一半以上的护航任务,原先的中立立场已经荡然无存,实际上深深介入了战争。

从1939年底开始,英国一直以现金(黄金)来向美国购买武器和军用物资,但到1941年底,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曾经显赫一时的大英帝国也已经囊中羞涩,难以继续以现金来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写信向罗斯福总统求援。为了避免“孤立主义”思想和《中立法》的阻碍,罗斯福最终提出了“租借”的设想。

▲ 丘吉尔(左)和罗斯福(右)。

194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3月11日经罗斯福签署开始生效。

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开始以“租借”的名义免费(少量有偿)向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装装备和其他物资,从1941年3月到1945年8月,美国总计向各同盟国提供了总价值约5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7 200亿美元)的物资。

▲ 美国用50艘驱逐舰换英国多个基地。

1941年9月4日,正在冰岛东南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美国海军“格里尔”号驱逐舰(USS Greer,舷号DD-145)与德国海军U-652号潜艇发生接触,并引导英军轰炸机向U-652号潜艇投下深水炸弹,U-652号以为是“格里尔”号投下的深水炸弹,便向“格里尔”号发射了鱼雷,但未能命中,“格里尔”号随即对U-652号潜艇用深水炸弹进行还击,也没有命中。

9月11日,罗斯福总统就“格里尔号事件”发表声明,宣布只要轴心国的潜艇进入美国所必须保护的海域,一经发现,不加警告立即攻击。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事实上的参战,不过只少了宣战的程序。

尽管希特勒不愿意给美国参战的口实,不顾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的强烈反击,严令德军潜艇必须确定护航舰艇的国籍之后才能进行攻击,而且不得主动攻击美国军舰。

▲ 最早和德国潜艇交火的美国海军“格里尔”号驱逐舰。

但是,美国海军和德国潜艇的冲突还在进一步升级,1941年10月17日,美国海军“卡尼”号(USS Kearny,舷号DD-432)驱逐舰在冰岛附近海域为一支运输船队护航时被德军U-568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虽然“卡尼”号没有沉没,但驱逐舰上有11人阵亡,22人受伤。

10月31日,美国海军“鲁本·詹姆斯”号(USS Reuben James,舷号DD245)驱逐舰在执行护航任务时被德军U-552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导致舰上官兵100人阵亡。

到了此时,美国不但直接参与了海上护航,而且出现了人员伤亡,甚至还有军舰沉没,已经和实质参战并无二致,只是由于德国对美国如此明显介入战争都始终不对美国宣战,加上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的影响,美国还是不能如愿真正参加到战争中。 B1EtkvAJ6zITT7WqNcsZRsVbdz3rGMybWtBTrghvLB+vTvnEzpTGnX6OVnEiclmK



美国终于参战了

“东方不亮西方亮”,由于德国不理会美国的一再介入,就是不给美国参战的口实,美国只好改弦更张,将开战的目标转到了日本。而日本在亚洲的不断扩张,更是成为美国最好的借口。

1939年3月,日军占领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美国随即宣布《美日通商航海条约》于1940年1月期满之后,将不再续约。其实,这已经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

1940年6月,日本发表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将东起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到印度的广大地区都纳入了“大东亚共荣圈”,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关岛也在其中,这自然引起了美国的严重不安。6月30日,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训练的太平洋舰队不返回美国西海岸的母港,而是留驻在珍珠港。这既是对日本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张的威慑,也是准备一旦与日本开战的预先部署。7月,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航空燃料、润滑油和高熔点废金属。

1940年9月23日,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三天后的9月26日,美国就宣布对日本禁运废钢铁。可不要小看废钢铁,当时日本的炼钢技术比较落后,美国的废钢铁是日本非常重要的炼钢原料。

▲ 1940年9月日军侵占法属印度支那。

▲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署《日苏中立条约》。

1930年12月,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铁矿石、生铁、钢材等战略原料。

1941年7月23日,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一行动已经将日本“南进”战略的企图彻底明朗,因为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进攻东南亚最理想的跳板,用当时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的话来说:“占领印支南部就是日美战争!”美国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时任美国陆军部长的史汀生就回忆说:“从1941年8月开始,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如果说之前美国高层对日本还有一些绥靖政策的话,那么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美国就开始转入了准备与日本开战的立场。一周后的8月1日,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这是对日本最致命的制裁,因为日本没有石油,所需的石油基本依赖进口,而且绝大部分进口石油都来自美国——1939年日本进口石油的90.8%来自美国。所以美国对日本禁运石油,等于掐断了日本战时经济的生命线。

对于日本在侵略中国之后下一步继续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向,历来就有“北进”和“南进”两种意见。其实,这根本不需要争论,日本一定也只能选择“南进”战略,因为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资源。所以日本绝不可能耗费宝贵的资源,去占领绵延2 000千米宽广的西伯利亚荒原。只有拥有丰富资源的东南亚才是日本所想要的目标。所以早在1940年7月,日本就已经确定了“北守南攻”的大战略。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署《日苏中立条约》,日本可以不再有北线与苏联开战的顾虑,从而能够全力准备南进作战。等到美国对日本开始实施石油禁运后,日本国内要求与美国开战一决胜负的呼声甚嚣尘上,能够解决石油禁运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和美国谈判,做出一定让步后美国重新恢复向日本出口石油;二是出兵占领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油田,而这一行动的前提必然就是——和美国、英国开战!

所以,日本当时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面和美国展开谈判,一面进行战争准备。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同美国的谈判最晚到10月底,如果到了这个期限,还不能通过谈判解决,就向英美开战。在这两条道路中,和很多主流观点不同,日本实际上更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因为毕竟要和拥有强大国力的美国开战,日本多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特别是作为和美国开战主力的海军,其中反对战争的高级将领就不少,就连山本五十六也是很坚定的反战派,以至于陆军中的激进分子甚至扬言要暗杀他。

早在1941年2月,日本任命退役海军大将,与罗斯福总统有着深厚私人交情,著名的亲美派人士野村吉三郎出任驻美大使。从4月开始,野村吉三郎就作为日本政府的代表在华盛顿与美国开始秘密进行“日美谅解方案”的会谈。7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致信罗斯福,表示日美两国之间没有不可以用谈判解决的问题,并保证日本不会侵害英美在东南亚的利益。11月又派曾任驻美领事,还娶了美国人为妻,公认的亲美派人士来栖三郎为特使,和野村吉三郎一起与美国谈判。在谈判中,日本的态度远比美国要有诚意,甚至将和纳粹德国签署轴心国协议时附加的秘密协定——即便德国向美国宣战,日本也有权选择是否与美国开战——都向美国和盘托出。

▲ 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

▲ 日本与美国谈判的两位代表野村和来栖。

10月16日,近卫文麿内阁总辞职。第二天,重臣会议就提名强硬主战派将领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对于这个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分子担任首相,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日本决心与英美开战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铁证,但恰恰相反,重臣会议推举当时还没有很高声望的东条英机,就是看中了他是最著名的主战派,一旦和美国达成谈判,那么由他来说服军方放弃战争,要比让一个主和派首相来说服军方,更容易让军方接受。但最终和美国的谈判没有达成,日本也走上了战争之路,东条英机后来更是身兼首相、陆军大臣、内务大臣、参谋部总长四个重量级职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时代,也将日本带上了罪恶深重的不归之路。

▲ 日本陆军著名的主战派东条英机。

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才做出了与英美开战的最终决策,日军大本营随即发布《海军一号令》,命令海军各部队必须于12月上旬之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不过,日本还是留了一手,将与美国的谈判最后期限推迟到12月1日,只要在这个期限前谈判还能取得成功,还是放弃战争。之所以选择12月1日作为最后期限,因为美国是从8月1日开始石油禁运,在这之前的七个月里,日本已经进口了222.5万桶石油,比1939年全年石油进口量还多了8万桶。即便如此,这些有限的石油储备也最多只能维持到1942年4月,所以如果到了12月1日谈判还不能成功,就没有多少石油储备能继续支撑战争消耗了。

参加偷袭珍珠港行动的部队从1941年8月就开始了紧张的战前训练,但策划偷袭珍珠港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在11月初突击舰队出发前,就再三严令所有参战军官,如果接到谈判成功舰队返航的命令后,就必须要无条件服从。只有在谈判不成功的情况下,才能按计划对珍珠港展开进攻。

这一切都说明,日本更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

反而美国实际上在宣布对日本石油禁运的8月1日,就已经决定要和日本开战了。美国当时已经破译了日本外务省的密码,对日本谈判代表野村和来栖与国内的所有无线电通信都了如指掌,特别是掌握了日本12月1日是决定与美国开战的最后期限,所以美国对这轮谈判完全是在为加紧战争准备而争取时间。

直到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才把最后通牒交给野村和来栖:

一、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侵占的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军;

二、美日两国只承认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政权;

三、美、英、日、中、苏、荷、泰等国缔结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以重新确立《九国公约》精神,取代三国同盟条约。

▲ 美国国务卿赫尔。

这份史称《赫尔备忘录》的最后通牒所提出的条件是日本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战争到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可避免了。美国之所以抛出《赫尔备忘录》,就是要让日本先开第一枪,从而让日本背负发动战争的责任,同时也可以消除国内“孤立主义”的反对和阻挠。

正如美国所愿,日本海军的突击舰队于1941年12月7日8时(夏威夷时间)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驻地的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4艘战列舰、1艘靶船和1艘布雷舰被炸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4艘其他船只被炸伤,282架飞机被击毁,2 334人阵亡,1 337人受伤。在短短两小时的时间里,美军遭到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在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这个单位时间里的最高伤亡纪录一直到今天都没被打破。

▲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军的损失极其轻微,损失29架飞机和5艘袖珍潜艇,阵亡64人(其中55名空勤人员和9名潜艇艇员),1名潜艇艇员被俘。

尽管山本五十六一再要求必须在开战前向美国递交宣战通牒,山本曾经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注重国际法规则的风气非常了解,所以他坚决反对像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那样不宣而战,日本高层也同意了他的意见。但是为了不给美国有准备的时间,日本将递交宣战通牒的时间一再推后,最终只比开战时间提前半小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种种原因,当宣战通牒递交到美国政府的时候已经是华盛顿时间12月7日14时20分(夏威夷时间9时20分),而此时日军在珍珠港的攻击行动已经开始八十分钟了!于是这场袭击就成了真正的偷袭,无耻的不宣而战,不但让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而且激发起了美国军民一致的同仇敌忾。

12月8日,罗斯福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宣战演讲,美国国会参议院全票通过,众议院除了一名著名的和平主义女议员珍妮特·兰金反对外,也都同意宣战。就这样,美国终于加入同盟国阵营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

另外,还要看到,美国在参战后采取的是“先欧后亚”战略,军事力量和资源都优先给欧洲战场。如果说美国参战是为了向日本讨还血债,那么应该是“先亚后欧”才对呀。所以,美国参战根本就不是为了日本的偷袭,更多的是为了在欧洲的利益,当时美国在欧洲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亚洲。看清了这一点,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完全是被美国下了套,当然日本自己的侵略野心也是其心甘情愿跳入战争火坑的重要动力。

▲ 12月8日罗斯福在国会演讲,要求对日本宣战。 B1EtkvAJ6zITT7WqNcsZRsVbdz3rGMybWtBTrghvLB+vTvnEzpTGnX6OVnEicl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