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方向是印缅战场的南翼,缅北滇西就是印缅战场的北翼。
自从1942年中国远征军失利后,同盟国就在考虑反攻缅北,重新打通中国的国际交通线。1942年12月中印公路正式动工,以取代因为缅甸被日军占领而断绝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新的国际交通生命线,为中国运输抗战所必需的各种战略物资。1943年1月,中国驻印军进至雷多,开始为中印公路的修筑提供掩护。2月,中印公路越过印缅边境,进入缅甸境内,同时驻印军也随着中印公路的修筑进入当年远征军最为锥心刺骨的兵败伤心地——野人山。
▲ 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揭开滇西反攻的序幕。
3月,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在云南楚雄成立,由陈诚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这意味着驻印军从印度向东,远征军从滇西向西,东西对进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开始付诸实施。
10月,驻印军进入胡康河谷,发起缅北攻势。至1944年3月,攻占胡康河谷行政中心孟关和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瓦鲁班,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的全胜。
1944年4月,驻印军发起孟拱河谷战役。日军也打响了英帕尔战役,英国要求中国尽快从滇西发动攻势,牵制日军,减轻英帕尔方向的压力。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美国也要求中国尽快出动远征军,不然就将停止供应援助物资。而此时在中国战场的日军发起了在整个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一号作战”。
4月28日,驻印军两个团和美军第5 307支队组成中美混合突击部队远程奔袭缅北重镇密支那。
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拉开了滇西反攻的序幕。
6月4日至5日,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和第72军分别开始围攻松山和龙陵。6月20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开始围攻腾冲。
6月25日,驻印军攻占孟拱。8月5日,在经历了四个月的激战之后,驻印军攻占密支那,胜利实现缅北反攻第一阶段作战。
9月7日、14日和11月3日,滇西三大重镇松山、腾冲和龙陵相继被远征军收复。
11月7日,驻印军突破日军伊洛瓦底江防线。12月15日攻占八莫,12日收复雷允,终于从印度杀回了滇西。随后继续进军,连下万好、南坎。
▲ 中印公路通车。
1945年1月12日,驻印军新编第38师与远征军第53军130师在雷允以南的猛卯胜利会师。
1月20日,远征军攻占畹町,至此收复了滇西的全部沦陷国土。
1月27日,驻印军攻占芒友,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缅北反攻取得全胜。此战,驻印军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远征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日军2.1万余人,完成了反攻缅北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也因此成为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
很多人都把抗战时期在滇西印缅地区的中国军队统称为远征军,有的甚至把驻印军也说成了远征军,实际上远征军和驻印军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抗战中在这个地区还有过两支远征军。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很快就被日军占领,海上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被全部切断。只剩下陆上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这三条了,由于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友好条约》,接着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在战争中损失也很大,还需要美英援助,根本没有力量援助中国,即便是美英的援助如果走苏联再从西北国际交通线到中国,也实在太漫长了。滇越铁路随着日军1940年9月占领法属印度支那也就被切断了。这样中国与国际联系就只剩下了滇缅公路,因此滇缅公路也就成了中国抗战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东南亚,目标之一就是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
考虑到英国在缅甸的力量不足,所以中国提出愿意派部队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与日军作战。但是和中国将缅甸视为生命线不同,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印度,所以英国的总体战略中,必要时是可以牺牲缅甸来集中力量确保印度。另外,英国也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会影响其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同意中国的建议。直到1942年2月,缅甸局势日趋危急,英国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1942年2月1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下辖第5军、第6军、第66军共3个军10个师约10万人,由司令长官罗卓英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美国陆军中将共同指挥,同时还要接受驻缅英军总司令赫顿(旧译作胡敦)指挥。
这就是第一支中国远征军,也叫“中国赴缅远征军”或者“中国援缅远征军”,简称远征军。
第一次远征军(1942年3月至5月)编制
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罗卓英继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第5军军长: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阵亡)
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
第96师师长:余韶
第6军军长:甘丽初
第49师师长:彭壁生
第93师师长: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
第66军军长:张轸
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
司令长官部直辖第36师师长:李志鹏
3月1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先后进行了同古、仁安羌等战役,但日军于3月8日占领仰光,也就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远征军入缅作战所要保卫的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失去了。
4月28日,日军攻占腊戍,切断了远征军后路。腊戍失守是远征军失败的重要节点——1942年6月在云南保山召开的缅甸战役检讨会议上,就将腊戍失守确定为导致远征军崩溃的主要原因,并追究第66军在腊戍不战而溃的责任,第66军军长张轸、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革职查办,第66军及新编第29师番号撤销。
▲ 1942年远征军入缅。
5月1日,日军攻占曼德勒,缅甸战场的全面失败已经无可挽回,5月2日才接替赫顿出任缅甸英军总司令还不到两个月的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下令全线退却。
远征军也只好分路撤退,其中新第38师撤到印度;第5军第200师和第66军从滇缅公路撤回云南;第6军约1万人从景栋小路撤回国内;新第96师翻越高黎贡山撤回云南。最为坎坷艰辛的是第5军军部直属部队和新第22师,在野人山原始森林中艰难跋涉了114天,整个行程超过600千米,1.5万人最终只有约2 000人活着到了印度。
10万远征军最后只有4万人幸存,损失的6万人中,战斗损失还不到1万人,其余5万人都是在撤退中损失的,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 驻印军。
第一支远征军就此以失败告终。
撤退到印度的新第38师和新第22师,在印度兰姆伽重新进行整训,换装美式装备,并于1943年8月整编为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此后又由国内通过驼峰航线的返程运输机运来补充兵员,于1944年8月扩编成新第1军和新第6军,共2个军5个师约6万人,副总指挥也改由郑洞国担任。
中国驻印军(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编制
总指挥:史迪威(索尔登继任),副总指挥:罗卓英
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
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
1944年8月以后
总指挥:索尔登,副总指挥: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
新编第38师师长:李鸿
新编第30师师长:唐守治
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李涛
第14师师长:龙天武
第50师师长:潘裕昆
当时美国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计划分为三部分,在印度的驻印军若干个师称为“X部队”;在滇西的30个师称为“Y部队”;在广西桂林的30个师称为“Z部队”。
最后只有驻印军的5个师可以算是真正实现了美械,甚至还有2个坦克营,分别装备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不过最后“谢尔曼”坦克没有带回国。
而相比之下,滇西的“Y部队”的重武器装备严重缺编,通常1个军才有1个75毫米山炮营,还不如驻印军1个师的炮兵力量。
所以,驻印军才是真正的美械装备部队,不仅火炮多,而且还有大量的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以及步话机和机动车辆。
1943年2月1日,中国又在云南重建远征军,由陈诚为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接任),下辖第11、20集团军,共5个军19个师约18万人(后有2个师调入准驻印军)。
第二次远征军(1943年2月至1945年3月)编制
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继任)
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第2军军长:王凌云
第9师师长:张金廷
第33师师长:杨宝
第76师师长:夏德贵
第6军军长:黄杰
预备第2师师长: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洪行
第71军军长:钟彬
▲ 驻印军(左)和远征军(右)。
新编第28师师长:刘又军
第87师师长:张邵勋
第88师师长:胡家骥
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高吉人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第53军军长:周福成
第116师师长:赵镇藩
第130师师长:张玉挺
第54军军长:方天
第14师师长:龙天武(调入驻印军)
第50师师长:潘裕昆(调入驻印军)
第198师师长:叶佩高
远征军司令部直属部队
第8军军长:何绍周
荣誉第1师师长:汪波
第82师师长: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熊绶春
直属第93师师长:吕国铨
可见,远征军前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1942年3月至5月的入缅远征军,第二次是1943年2月至1945年3月的滇西远征军,而驻印军则是1942年7月至1945年2月,在印度整训接收美式装备和训练,并由印度反攻缅北的那支部队。
唯一有重叠的就是新第22师和新第38师,在1942年2月到5月是属于第一次的入缅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退到印度后才成为驻印军,所以这两个师既有远征军又有驻印军的经历,不过在时间上并没有重合,而是切分得很清楚,具体什么时间属于什么部队,是非常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