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传统的根基上旁征博引并孕生新意,终成德奥交响曲的集大成者,在其包罗万象的交响世界中,所有的风格与话语交织汇聚,尽现意象缤纷的百态图景。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与依托,将马勒交响曲纳入文本分析的范畴,透过历史中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文本、文学诗歌文本、艺术绘画文本以及电影音乐文本的互文参照,深入解读马勒交响曲中糅合交融的体裁特征与隐匿贯穿的符号象征意涵。
全文分为上、下篇两大部分,共七个章节。上篇针对马勒交响曲中交融混合的各类体裁特征详加阐述,通过参照历史中相关的互文本,更为明晰马勒体裁运用的独创性。第一章由经“进行曲”、“丧葬音乐”、“田园曲”与“远方音乐”的器乐类型,考察马勒音乐姿态的两极呈现,即向前行进的无穷动力与遥想回忆的旷远静象;第二章透过“谐谑曲”、“小步舞曲”、“连德勒舞曲”、“华尔兹舞曲”以及“死之舞”的舞曲类型,获悉马勒别具一格的艺术构想与幻化多变的创作技法;第三章顺由“宣叙调”、“咏叙调”、“众赞歌”、“赞美诗”以及“艺术歌曲”的声乐类型,体味马勒内心话语的倾诉与笃信宗教的虔诚心境。下篇侧重马勒交响曲中各种符号范型的深入解读,通过激活历史中的相关互文本,透彻领悟马勒所征引的音乐符号的象征语义。第四章从鸟鸣符号与号角符号的运用中,体会马勒对自然主题的表象描摹与内在意志的意象营造,探寻马勒建构声音与结构的风格化技术与美学观念;第五章围绕“天堂”与“地狱”符号,烛照马勒对宗教情感的意识形态显现,对人性救赎命题的现实性幻想以及从沉沦臻至超越的终极理想;第六章籍由“命运节奏” 、“宿命和弦”与“死亡音色”的踪迹,诠释马勒对命运的极致体悟与审美表现,审思马勒面对宿命的阴霾力图掌控自身生命意义的悲剧精神;第七章凭借“小柔板”主题与“永恒动机”,探秘马勒对爱情主题的倾诉与表露,在交织纵横的互文本网系中,阐释两种隐匿并贯穿的主题动机所暗含的马勒最私密的情感语录。
本文对马勒交响曲的研究,从源于器乐、舞曲与声乐三大类别的体裁,以及源于自然、宗教、命运与爱情领域的音乐符号中,力求探究马勒音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意涵。这种跨越学科羁绊与线性历时化的互文解读,能够有效沟通音乐本体与精神内容,拓展音乐分析的思路与范畴,实现文本意义阐释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使研究进入传统方法所不曾触及的层面。
关键词 :马勒 交响曲 互文性 体裁 符号 文本 象征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