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初识乡村

项目名称:邯郸市邯山区小堤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项目性质:改造提升

规划面积:约72.5公顷

项目位置: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小堤村

居住人口:794人

项目时间: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

总体定位:乡村教育、乡村旅游、环境提升

1.1.1 地理位置

河沙镇镇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南方向,属于邯山区冀南名镇文化片区。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将南街村、马堡村、小堤村作为一个整体片区。南街村为龙头,小堤村为引爆点,马堡村为爆发点。

小堤村田园景观

小堤村区位图

邯山区河沙镇镇小堤村,坐落于河北省邯郸市区东南10千米处。村中共有194户,794口人,耕地面积达50多公顷。

《邯郸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有王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此,看到成片枣林,便依漳河故道的河堤而居。因村庄小,故取名“小堤村”。王姓是村内第一大姓,赵姓次之,两姓合计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5%。

村庄位于漳河故道腹地平原上,四周均有村庄似卫星状围绕小堤村,却没有直通小堤村的道路,交通极为不便。小堤村如此偏僻,四周的古枣林无工业项目占地之虞,基本得以保存。村内建筑聚落完整,保留着自20世纪初至今各个阶段的民居,堪称冀南平原的“遗珍”。明初至今600多年来,小堤人择林栖居,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演绎了一出出平原农耕村落的生活故事。

小堤村鸟瞰

小堤村地势西高东低,中间高、四周低,几百年来未曾受到洪水的侵袭。古枣林“驻守”在南、北、西三面,好像一个个“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小堤人,确保这里年年风调雨顺。

邯郸文化资源分布

1.1.2 文化底蕴

邯郸地名的由来,多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边,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铸造、古枣种植和以枣为辅料的面食制作是邯郸市小堤村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特色文化。

小堤村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是全国冶铁业的中心,而小堤村则是邯郸铸造业的发源地。工匠们拥有高超的铸铁工艺技术,使这里成为铸造技师拜师学艺的基地。小堤村凡40岁以上的村民大都有一手铸造技艺,或翻砂、或铸模、或打铁。截至目前,年代最久远且仅存的小堤铸造实物,是保存在永年区洺山、铸于1863年的“大将军”铁炮,炮身铸有铭文:“邯郸县河沙堡大将军重八百余斤,用药一石二斗,子八十斤。同治二年七月河沙堡公置。”

小堤村的铸造业与中国革命进程几乎步调一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堤村民曾为八路军、解放军秘密铸造炸弹、手榴弹的外壳、红缨枪的枪头、大砍刀等,原铸造厂旧址至今仍保留在村内。

小堤村铸造厂

古枣林景观

小堤村南、村北、村西保留着三片古枣林,连同村民院中的枣树,共保留566棵。其中,保护等级为一级(500岁以上)的古树有313棵,保护等级为二级(300至499岁)的古村有22棵,保护等级为三级(100至299岁)的古树有37棵,这是华北平原仅存的面积最大的古枣林之一。枝繁叶茂的古树至今依然能产枣,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作“古枣园”。

古枣林所结红枣独具特色。冀南平原的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地下水资源富含矿物元素,漳河故道拥有非常适合红枣生长的无污染碱性沙化土壤,得益于此,小堤村所产红枣与众不同:鲜枣个小,丝毫不起眼,但经传统的晾晒之后,具有果形大、颗粒饱满、果肉厚实、皮薄核小的特点,咬一口,甜醇爽口,而且枣肉营养丰富,堪称“枣中极品”。经检测,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高于本地其他品种的枣。

此外,小堤村还有另外一位“植物明星”——古杜梨树,其树龄达千年。杜梨,学名“棠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杜梨树,从树干算起(树下部埋在坑底),两人合抱,斑驳粗壮的树干、褐色干裂的纹路无声无息地书写着苍劲的年轮,昂然屹立在小堤村和池塘西边的中心大街上。

杜梨园古杜梨树

河沙镇古城池图

南街村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筑建明、清两代城墙,用于镇守城池。村内的继志书院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是邯郸三大书院之一。继志书院开办益学,教授贫困农家子弟,为河沙镇镇及周边村庄的文化普及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很多文人。

1.1.3 民俗风情

小堤村虽小,但几百年来冀南传统风俗在这里得以传承。村里每年的庙会在农历九月十九举办,庙会前两天,四乡八邻的人们陆续到小堤村走亲访友,客人满带祝福和礼物探望主人,主人则在家盛情款待。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摆满村内街巷的摊位,商贩们期待赚得盆满钵满。

一方水土一方美食。小堤村的面食充分展示了冀南老百姓的勤劳、智慧和精湛的手艺。枣花糕是用白面蒸的嵌有红枣的花式馒头,一般在过年时才蒸制。放枣不仅为了好看,更是借枣的甜味寓意甜甜蜜蜜、红红火火。因为枣花糕做出的形状像一朵花,所以又叫“花糕”。这是冀南大地人民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特色民俗。人们用面粉精心地打造各式“花糕”,不仅作为过年时的馈赠礼品,而且承载着民间风俗及祭祀祈福等特殊含义。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是八大碗。八大碗又叫“合碗”,是冀南地区盛行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的代表,广泛被用于婚嫁喜事、乔迁之喜、寿宴等活动。八大碗蒸菜有蒸条子肉、蒸鸡块、蒸带鱼、蒸海带、粉蒸酥骨、蒸豆腐丸子、蒸八大块、蒸皮渣(荤素可调配)等。

传统枣花糕 CrlalFsjqTCI8cX0LpSX5xbu9EdWpQemYfJi9A2caJSGnKOvG+yHiS2VR5+Qxp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