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为“资本”的投入和产出

职场经济学是帮助大家做职业认知、规划和判断的,“成本化”和“资本化”的不同思路决定了大相径庭的两条道路。

“成本化”的职场人根据收益的多少来决定投入多少成本,本质上对于自己能获取更高的收益没有什么想法和自信,也不是很信任企业和环境会给自己的投入以足够的回报。这样的职业发展思路一定会让人越走越低、拿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但问题在于做了多少事也不一定就能一直拿多少钱,竞争很多,替代更多,在低层次上的付出所获得的回报基本上会越来越低,甚至失去,然后就会各种抱怨、各种觉得不公,最后仍不得不在一个更低的位置上苟活下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别人的成本,所以也就习惯性地在意自己的成本,以为少花点时间、少花点钱就是节约了自己的成本,殊不知一味地“节流”只会让路越来越窄。

而“资本化”的思路则让发展的路越走越宽,因为这样的职场人在考虑成本的同时,会更多地考虑“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像企业一样,哪有企业是不在技术革新和增产增效上持续投入的?如果只盯着今年的利润,或者每年的利润都拿出来分掉,这家企业离关张倒闭还远吗?

什么是投入?

首要的投入是学习。在工作之中的学习投入其实不需要额外的付出,只要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多转换一下自己的角度。例如从领导、合作部门、下属的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训练自己的多向视角、宏观思维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就能让你的专业技能通过工作中的学习日益精进。在工作以外,随时随地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思考、交流和总结是随机性的学习,这种学习通过养成经济学思维方式就可以不断进行;唯一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就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但是也只有系统学习才能切实提高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思维格局的最佳途径。

有个段子说,我们这辈子最有文化的时候就是高考前的那一天。很多知识因为不使用都在逐渐地被忘却,而之所以能掌握它们,就是因为中学是我们最后一段被强制性地规划好时间、安排好进度进行系统学习的时期,也正是因为这段时期,我们才有了系统地认知世界的基本能力。如果我们今天还要持续性地让自己像高考要求的那样掌握更多的思考方式、知识和能力,规划好时间和制订好计划是必需的。

1995年,我是一名职场新人。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说起来应该是“学富五车”,不过有四辆“车”都是老掉牙的二手车,只有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那一辆可以常用常新。

那年我进了国企上市公司,在财务部,实习期要承担两项打杂工作。

第一项,是接待访客、陪同参观。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地方、浦东的桥头堡,全国各地大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来参观保税区,这对公司来说并没什么效益,可也怠慢不得。所以都是新来的小朋友们陪同着,客气点、殷勤点、能稍做些介绍就好了。

我不。

中央政策、领导讲话,我学了;保税区法规条例,我学了;国际大企业的入驻名单及技术、产能,我学了;甚至每批客人来自哪里,那个地区或者那个行业有什么新闻,我也都提前一天看过了。

有一次,我和某个省会城市来客就他们当地经济聊得很欢,客人坚持要求我一起参加我们董事长的招待午餐。席间,这个正局级的领导向我们董事长毫不吝啬地夸了我一番,那应该是董事长第一次记住我这个新人。那时,我入职实习刚刚4个月。

第二项,是催收拖欠的委托贷款。很多都是一两年左右的呆账,按惯例,打打电话、发发传真、配合银行进行协商或者起诉就可以了。

我不。

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操作流程,我学了;民事诉讼程序,我学了;我还去苏州、江阴等地实地看了相关企业的经营现状,之后一一登门……一年内,我清收欠贷1400万元,参与配合收款5000万元。转正后不久,我被任命为证券事务代表。

职场的路在继续,学习和充电也不停。

转正第一年,学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学习证券发行和再融资规则;第二年,学习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第三年,学习企业并购和分拆中的财务处理和法律规范;三年半后,出任上市公司证券部经理、公司监事;第五年到第六年,自费在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进修国际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还没毕业,就出任了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成为上市公司高管。

那年,我还没到30岁。

我在职场上的所有进步和成绩,与其说是干出来的,更不如说是学出来的。初时,学习是一种责任和必需;后来,学习是一种习惯;最后,学习成了一种本能。

之后的职场生涯里,当我在民营首富身边工作时,学习产业分析和投资并购,学习公共关系和怎样写媒体文章;在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中,学习互联网运营,学习客群分析,甚至学会了Photoshop的排版美工和钢笔线抠图;我还向喜马拉雅学习网络传播,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大数据和用户标签。担任大学客座教授、参加各类论坛和会议就需要学习演讲和授课,担任产业基金合伙人就学习海外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很多人甚至不理解,我并不以“混圈子”为目的,为什么要花费不菲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EMBA……

学习,才是职场人的终极“大杀器” 。在学习上不惜投入所有,才能换来最大的产出,从5000元月薪的职场新人到几百万年薪的金领,光靠勤奋肯干怎么够?你真的以为只凭借踏实辛苦和很强的执行力就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高管吗?

其次的职场投入是交流,是构建人脉。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空前丰富,更新迭代的变化也空前迅速,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会很容易落伍。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越来越不容易出现单打独斗的英雄,完备的、高效的人脉可以让你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事务。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付出你的时间、交友的真心和给别人提供帮助来经营、换取。

还有一些投入,例如对本企业和本行业的持续关注、与老板和同事的感情培养,以及对自己的职业形象包装等,在我看来都不可或缺。

投入能带来哪些产出呢?工作中的学习能让你了解企业经营行为的前因后果、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让你随时能从老板的视角看待问题,甚至有新的创见;系统的学习能让你补上专业知识的短板,提升整体思维格局;人脉经营的投入,能让你始终站在资讯的前沿,对最新的变化迅速作出判断,对不同的事务都能找到合理高效的处理途径;就连形象包装上的投入都能带来个人估值的变化,毕竟这个社会还是相当看重颜值和口碑的。

懂得让自己“资本化”、懂得投入和产出,能给自己的职场生涯带来怎样的变化?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家楼下有家美容院,里面有十来个美发师,技术水平都差不多,除了本职工作,大家都是嘴甜甜地哄着客户买产品、买疗程、给卡充值,唯有阿龙与众不同。阿龙的特别首先就体现在他对待公司提供的培训的态度上,别人都觉得这是负担、影响了赚钱的时间,而他每次都认真参与,并且在培训后都为自己又学到新技能而感到欣喜。他每天会看完所有客户的朋友圈并点赞,还经常留言评论,他做这些时别人可能都在打游戏、追剧;他每次返乡都会给客户带小礼品,客户生日都会亲自手写贺卡,别人都只是在微信上发复制粘贴的祝贺文字;他看了很多母婴、教育、烹饪和理财方面的书,还在业余时间旁听讲座,这样在服务过程中他能和很多客户聊得起来,而别人会搭不上嘴,有时简直是尬聊;最惊人的是,其他人对于总公司开会都是能躲则躲,以免耽误开工赚钱,不得不去也是抓紧时间打盹儿,而阿龙却会主动陪店长去开会,还认真记录……一年多后,总公司推行了新门店的合伙制度,阿龙早就知道这信息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大领导那里又多少混了脸熟,还有一批铁杆客户打底,阿龙理所当然成了新店店长,相当于半个老板。所有一点一滴的投入厚积薄发,当机会到来时给了他最大的回报。

这么多年来我所带过的下属中,一半多的人都没有投入和产出的意识,剩下的有些人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产出感兴趣,对于稍长远些的获益就不愿意投入,还有些人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去做。真正懂得投入、把自己当成资本来经营的人十中无一,而只有他们在职场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其中小琴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2012年,小琴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的产品部门担任助理,所谓助理,就是负责联络对接各部门、写邮件、写会议纪要、制作PPT等,相当于部门内勤,也可以说是大家的秘书,月薪5000元。但从投入程度看,她从上岗第一天起就不像一个小助理。

她和各部门的联系从来不仅仅是简单联系而已,她会与相关的技术、市场、销售、风控等部门深入讨论所联系的内容,逐渐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她会创造和本部门甚至其他部门人员共进午餐的机会,大家天南海北聊起各种业务现象和行业八卦,她都在静静倾听、思考,从而补充自己的阅历;所有书写的邮件、会议纪要和制作的PPT,她会争取机会当面听取分管副总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解其中的原委和道理后进行修改,没过多久就成为全公司管理层公认的文案能力最出色的业务人员。

过了一年多,她所在的部门经理提出离职,这时公司管理层惊讶地发现,产品部门最适合完成部门工作统筹和协调的人竟然只有小琴,只不过她的资历实在过浅,只能被提拔为主管,在新聘任的部门经理到岗前暂代部门组织职责。我对她的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刮目相看,果然,仅仅过了一年半她就被提拔为产品部副经理,又过了一年,她凭着对各部门工作的了解和对金融产品的熟悉而被任命为新设的机构合作部经理,随后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热潮中她被新晋企业高薪挖角,担任了产品总监。不到5年,小琴完成了从月薪5000元到年薪50万元的华丽变身!

你可以说其中有互联网金融的风口因素,你也可以说是运气使然,但我见过太多和她起步差不多的助理文秘类岗位的女生,她们一直没有压力地过着,到了30出头才开始考虑转型为行政或是人力资源,基本没有主动学习业务、向专业管理方向奋进的,而所谓转型困难重重,很多人只有重新开始。小琴或许是个案,但绝不是偶然,凭借这样经营自我的态度和行为,在职场中成为佼佼者是必然的事。

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业务、熟悉管理、建设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提高自己职场资本估值的不二法门。

再多说一个经济学的小贴士。有个概念叫 “心理账户” ,这是经济学家塞勒于1980年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之一,而直到2017年他才获得了诺贝尔奖。心理账户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把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分配在心理上的不同账户里,于是同样是钱,却产生了不同的用法。例如,中奖100元时,人们很容易就会把这笔钱通过消费账户用掉,而中奖100万时,却会把绝大部分存进储蓄账户。职场人也有这样的心理账户,当你把薪酬看作是正常收入并且厌恶风险损失时,你会把出乎意料的奖金用来奖励或者改善自己——但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少。你把生活开支列入日常消费账户,而将社交、开会列入特殊消费账户,你可能会通过短期收益实现来衡量是否值得。你还把系统学习的费用列入大额消费账户从而纠结犹豫……而我的建议是,当你获取正常收入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建立一个“工作投资账户”,并且按比例划拨,这样你在支付社交和学习费用时会更爽快。 0CN1nLqRVoDAfI3fncRK8sbZ/1Ks2sgBQDcyrssIyOKOW0l1pkhLTxokdu8/O9L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