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黄帝的遗产: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宝贵经验,它对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医学概述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总称,是古人研究人体与疾病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以及医药、针灸、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中医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影响,如阴阳、五行、虚实等理论,就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就是说中医认为的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通全身的经络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脏腑之间密切相关;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的历史

中医发源于几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创新和发展,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体系。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征服疾病的愿望,也生动地描绘出中医创立初期人们对药物的艰苦探索过程。在3 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所作的一部中医学巨著,它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中医理念,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则是秦汉时期出现的一部药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到了汉朝,中医理论突飞猛进,出现了“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等医学大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成为脉诊法的奠基之作;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

隋唐时期,中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诸病源候论》是中国最早的论述各种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一部大型方书,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大大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阴阳和五行理论。如果阴阳平衡,那么人体就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失调,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中医中的阴阳

人体中的五行

五行生克是中医论治的理论依据,人体的脏和腑都有自己的五行属性。

唐、宋以后的中医学主要发展的是针灸、温病、本草等,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学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始终没有脱离《黄帝内经》提出的理论。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健康的人体中,阴阳二气达到平衡,各部位之间才能协调得很好;当这些平衡被打破时,某些部位功能就过强,而另外的部位功能则减弱,在人体中具体的表现就是出现各种病证。

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

诊断病情的第一步是扁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和形态,根据这些来推断疾病。闻诊利用的是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根据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发出来的气味来判断病证。问诊就是询问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的主观感受,病人的感受有时候是诊断的关键因素。切诊是根据病人的脉象来诊断的方法,主要就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辨证”就是辨别症状,将四诊法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此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中药与方剂

中医的医疗过程离不开中药,中药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四大类,其中取材于植物的占多数。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多种药物搭配使用。如何搭配使用不同性质的中药,这是方剂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常说的各种“秘方”,其实就是不同类型的方剂。

中医治病时不仅用药物,有时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中医的五脏理论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的合称。“脏”古称“藏”,意思是含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并储藏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所以五脏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经络就是联系五脏的桥梁。

主气: 司呼吸,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行水: 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朝百脉: 血液经百脉流经肺输布于全身。

对应经脉: 手太阴肺经。

主疏泄: 能疏通全身之气。

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对应经脉: 足厥阴肝经。

主血脉: 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

主藏神: 古人认为它是思维活动的中心。

对应经脉: 手少阴心经。

主运化: 能把水谷转化成津液。

主统血: 统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对应经脉: 足太阴脾经。

主藏精: 与人体发育和生殖能力相关。

主水: 能调节人体水液代谢。

主纳气: 摄纳肺吸入之清气。

对应经脉: 足少阴肾经。 WxeF5M9UDCTtiTZCxnNSWlBmVWbGuJ9C8PvjpNkhdt4a/8cp899u0cyIF0Q7S1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