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世弟子对经、律的阐释

论藏

论藏是佛教各派弟子对佛经内容的一种解释或阐述。

什么是论藏

论藏,是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原指有关佛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称为阿毗奈耶,后延伸为对经、律二藏的论述。

设论藏为成慧学

据《俱舍论》卷一记载:“胜义的阿毗达磨系以智慧对观四谛之理,而对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慧、无漏的意义。”这是说论藏的目的在于明示教法,引导佛子步入佛门。《大乘庄严经论》也指出,设立论藏是为成就慧学,为通达法、义,故知论藏实通于戒、定、慧三学中的慧学。

论藏的形成

论藏约于西元纪年前后形成,当时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原始佛教在释迦牟尼去世100年后分裂成许多部派,这个时期的佛教称为部派佛教),并随着部派的进一步分裂,各派对教理和戒律出现了诸多异说和争论,形成了各自的论典。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经过初、中、后三期,最终完成了7部论藏。至此,部派佛教完成论藏,三藏典籍完全成立。

从简单归纳到破邪显正、摧伏外道

原始佛教结集的经藏中,实际上已有可以归入论藏经典中诸多内容,只不过当初只是对一些佛教名词进行简单归纳,后来才逐渐演化为解释经、律的形式。论藏最初是分类、整理或解说经典中的要义,之后,随着僧团的纷诤的日渐激烈和外道邪说的猖狂,论藏便担负起破邪显正、摧伏外道的重任。例如:佛陀涅槃后八百余年,异端竞起,邪辩猖獗,殆乱正道,提婆菩萨于是作《百论》来匡扶正义,彰明宗义。

此外,龙树菩萨作《中论》破斥各种邪见,建立“空观”思想,又著《十二门论》,以“十二门入于空义”,一方面正面阐述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另一方面批判当时印度思想界盛行的胜论(认为因中无果)、数论(认为因中有果)和小乘部派佛教等。甚至在佛陀入灭后900年后,当时印度佛教界在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上,有人执空,有人说有,仍然争论不休,于是世亲菩萨著《辩中边论》一书,目的为剔除边见,求得中道。

龙树和中观派

龙树,著名论师,印度大乘中观派的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史上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中观派是早期大乘佛教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对大乘佛教的其他宗派有很大影响,甚至对后来的小乘佛教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p0hZlNkAXVlEyC4wHVMjlKxcadYdlx0nokx8aYSPPZM/M0pMPzdKh2ySyusu0qCk

6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